陳文杰 盧國漢 李建輝
輸尿管結石通常是由于在輸尿管狹窄時腎結石的暫時阻塞所致,然而在臨床上原發性輸尿管結石的發生率較低[1]。若輸尿管結石未能排出,其能夠停留的位置逐漸變大。輸尿管結石的癥狀一般較為明顯,例如腎絞痛、血尿,還能夠導致輸尿管阻塞以及腎積水[2]。此種情況的患者需要及時的進行相關治療。在相關研究中了解到,輸尿管結石的癥狀與腎結石較為相似,該病多在年輕人群中發生。高發年齡段為20~50 歲,且男性要高于女性。輸尿管結石的常見癥狀為腎絞痛,該癥狀通常在活動后以及夜間突然發生,產生劇烈疼痛。同時在下腹也會產生疼痛,并伴有嘔吐、惡心等癥狀。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疾病一般采取體外沖擊波碎石術[3,4]。多應用在<1 cm 的結石上施行該治療方法,術后結合藥物治療,以起到輔助清石的效果。據相關研究得知,坦索羅辛能夠阻斷分布于輸尿管平滑肌內的α 受體,對輸尿管平滑肌起到放松效果,有利于結石的排出。為此,本次研究選取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期間本院不同部位輸尿管結石所致腎絞痛患者,探究坦索羅辛的治療效果。詳細結果見下文。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期間本院96 例不同部位輸尿管結石所致腎絞痛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及常規組,每組48 例。實驗組男23 例,女25 例;年齡21~64 歲,平均年齡(37.43±8.89)歲;分布部位:中上段28 例,下段20 例。常規組24 例,女24 例;年齡23~62 歲,平均年齡(38.25±8.13)歲;分布部位:中上段30 例,下段18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滿足倫理審核標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患者經超聲、腹部X 線平片以及靜脈腎盂造影可見輸尿管內有>5 mm 結石,且符合該病相關指征;患者自愿參加研究,服從研究安排。
1.2.2 排除標準 患有嚴重器官障礙疾病,精神類疾??;無法配合研究安排;不符合輸尿管結石指征。
1.3 方法
1.3.1 常規組 接受常規治療(補液、速尿及對癥治療)。給予患者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治療。術后30 d 采取超聲和腹部X 線平片檢查,對結石的清除情況予以明確。待結石排出體外后停止治療。術后給予患者補液治療,1000~1500 ml/次,1 次/d,治療7 d,在補液治療后測量血壓,若患者血壓高則給予20 mg 速尿靜脈推注治療,對其結石排出情況予以觀察。在治療期間指導患者運動,若患者出現疼痛則給予相應的治療。
1.3.2 實驗組 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予以坦索羅辛治療,常規治療方法同常規組,加用坦索羅辛(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392,規格:0.2 mg),0.4 mg/次,1 次/d,睡前服用。治療30 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不同部位的結石排出時間、清石率、絞痛發生率、疼痛程度。采取超聲和腹部X 線平片檢查結石清除效果,疼痛程度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予以評估,分數越高則說明疼痛程度越嚴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不同部位的結石排出時間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中上段、下段結石排出時間均短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部位的結石排出時間比較(,d)

表1 兩組患者不同部位的結石排出時間比較(,d)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不同部位的清石率比較 實驗組中上段清石率為82.14%(23/28),下段清石率為80.00%(16/20)。常規組中上段清石率為53.33%(16/30),下段清石率為38.89%(7/18)。實驗組中上段、下段清石率均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5.457、6.702,P=0.019、0.010<0.05)。
2.3 兩組患者不同部位的絞痛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中上段絞痛發生率為3.57%(1/28),下段絞痛發生率為5.00%(1/20)。常規組中上段絞痛發生率為30.00%(9/30),下段絞痛發生率為44.44%(8/18)。實驗組中上段、下段絞痛發生率均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7.089、8.155,P=0.008、0.004<0.05)。
2.4 兩組患者不同部位的疼痛程度比較 實驗組中上段疼痛評分為(1.32±0.31)分,下段疼痛評分為(1.37±0.45)分。常規組中上段疼痛評分為(3.21±0.67)分,下段疼痛評分為(2.54±0.27)分。實驗組中上段、下段疼痛評分均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t=13.622、9.580,P=0.000、0.000<0.05)。
輸尿管狹窄容易阻塞輸尿管結石,結石的活動可對輸尿管產生刺激,導致輸尿管平滑肌α1A以及α1D受體產生興奮。其經傳入神經在中樞神經中產生作用,從而對局部反射弧形成刺激,進而導致疼痛發生[5,6]。同時疼痛可提升α1A和α1D受體的興奮度,進而加劇疼痛。此外結石導致阻塞可誘發壓力加大,其在絞痛的機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7]。若能夠對尿路的張力予以降低,可對其疼痛予以減輕。
坦索羅辛為α 受體阻滯劑,輸尿管平滑肌中的α1受體較多,α1A受體亞型主要在輸尿管的中上部,α1A和α1D腎上腺素能受體分布在輸尿管的下部,而α1D腎上腺素能受體主要分布。坦索羅辛對輸尿管中的上層α1A受體進行阻斷,可減輕輸尿管痙攣,擴張輸尿管,促進結石排出體外,同時減輕腎絞痛。經下段輸尿管的α1A/b受體阻斷后,它可使輸尿管擴張且對輸尿管平滑肌的張力予以放松,防止嵌頓產生,避免局部發生水腫,進而緩解疼痛[8,9]。王濤等[10]研究中,對結石周圍輸尿管壓力予以增加,可對結石的排出起到促進作用,降低疼痛發生。坦索羅辛可對輸尿管以及脊髓的α1D受體產生作用,從而增加疼痛閾值并減輕疼痛。因在尿道、膀胱頸以及前列腺中的α1受體是α1A受體,因此坦索羅辛對尿道、膀胱頸以及前列腺的平滑肌有著顯著的阻斷效果,能夠對平滑肌予以放松及緩解疼痛,同時有利于結石的排出。患者在使用速尿時可在短時間內生成尿液,進而增加尿路壓力,對輸尿管予以擴張,可促進結石排出體外。并且可對尿道予以沖刷,清除感染物質的回流,降低感染率。在此次研究中在應用速尿的基礎上加用坦索羅辛對患者進行治療,可促進尿液排出,促進排出輸尿管內的結石。經對輸尿管擴張后,大量尿液的沖洗下可減少結石,減輕腎絞痛,從而起到顯著的治療效果。該研究證實,坦索羅辛的治療效果可縮短結石排出時間,能夠降低體外沖擊波碎石術后產生的疼痛。但是,存在復發性疼痛的患者,坦索羅辛無法降低鎮痛藥的劑量。先前已有對坦索羅辛用于下輸尿管結石治療的相關性研究。在陸兵等[11]治療研究中,坦索羅辛可對結石的排除時間予以縮短,坦索羅辛在對下輸尿管以及膀胱壁中部結石清除方面具有更高有效率,進而提高結石清除率以及緩解腎絞痛。陸巍等[12]研究中指出,經輸尿管鏡氣壓彈道碎石術后患者采取坦索羅辛治療28 d 后提升了清石率?,F今,對于輸尿管上中段結石治療的相關性研究缺少,此次研究主要針對上下段輸尿管結石進行治療以探究其治療效果。實驗組和常規組的治療效果比較可見坦索羅辛能夠有利于上下段輸尿管排出結石。由于本次實驗時間較短,樣本數量較少,同時對多結石的治療效果較為欠缺,從而需要進一步完善。經此次研究結果得知,實驗組患者的中上段、下段結石排出時間分別為(5.32±1.67)、(4.76±1.43)d,均短于常規組的(7.98±1.12)、(7.43±1.52)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中上段、下段清石率分別為82.14%、80.00%,均高于常規組的53.33%、38.8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實驗組中上段、下段絞痛發生率分別為3.57%、5.00%,均低于常規組的30.00%、44.4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實驗組中上段、下段疼痛評分分別為(1.32±0.31)、(1.37±0.45)分,均低于常規組的(3.21±0.67)、(2.54±0.27)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對本次研究結果對比可知,坦索羅辛治療不同部位輸尿管結石所致腎絞痛的療效優于常規治療。
綜上所述,對不同部位輸尿管結石所致腎絞痛患者采取坦索羅辛治療,能夠縮短結石排出時間,且能提高清石率,降低絞痛發生率,緩解疼痛程度。該治療方法可在不同部位輸尿管結石所致腎絞痛患者的治療中予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