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胃的內容物通過賁門進入食道中,甚至遠到喉部和口腔,有時也能進入呼吸道,引起一系列不適癥狀或消化系統疾病。在歐美國家中,GERD 的發病率較高,其占11%~22%左右,這與飲食結構有關。但在我國,尚且沒有詳細完整的流行病學調查,僅在上海和北京等發達地區進行相關調查發現,GERD 的發病率為6.25%。上世紀80 年代,質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PPI)的出現,對治療GERD 的改良形成了固有模式。現階段,如果只口服PPI,對改善GERD 癥狀都不盡人意。吳建紅[1]研究發現,口服埃索美拉唑可以改善GERD 患者的癥狀,效果理想。但曹慧娟等[2]卻證明,約30%的GERD 患者通過正常量的PPI 治療4~8 周后,其癥狀并無明顯改善。GERD 患者持續口服PPI 類藥物12 周,>40%的患者仍有反流癥狀,稱之為難治性GERD(refractory GERD,RGERD)。目前,我國在治療RGERD 時以聯合用藥為基礎,其組合樣式繁雜。此次試驗觀察了艾司奧美拉唑鎂聯合鹽酸伊托必利片治療RGERD患者的療效和不良反應,評估其臨床價值,詳細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0 年8 月大連市友誼醫院消化內科收治的100 例RGERD 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 例。對照組中男30 例,女20 例;年齡26~84 歲,平均年齡(48.3±11.9)歲;病程1~10 年,平均病程(5.34±2.46)年。觀察組中男28 例,女22 例;年齡25~85 歲,平均年齡(46.2±13.0)歲;病程1~9 年,平均病程(4.81±2.3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按照美國胃腸病學院2014 年制定的《胃食管反流病診斷和治療指南》,符合GERD 的診斷標準[3]。
1.3 納入標準 ①具有典型的反流、燒心癥狀;②在首次治療前進行內窺鏡檢查能發現食管炎。
1.4 排除標準 ①內窺鏡未發現食管炎;②上消化道潰瘍;③Barrett 食管;④曾做過上腹部或胸部的手術;⑤上消化道惡性腫瘤;⑥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⑦賁門失弛緩癥或嗜酸粒細胞食管炎;⑧肝、腎功能嚴重不全;⑨有過敏體質;⑩駕駛或運行機械,或從事其他潛在危險活動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艾司奧美拉唑鎂腸溶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6380,規格:40 mg(按C17H19N3O3S 計)]治 療,40 mg/次,1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鹽酸伊托必利片(Abbott Japan Co.,Ltd.,Katsuyama Plant,注冊證號H20130390,規格:50 mg)治療,50 mg/次,3 次/d 口服。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6 周。
1.6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評分、臨床療效、內鏡下食管炎分級情況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①治療6 周后,采用癥狀量表評估患者吞咽困難、燒心、胸骨后疼痛和反酸的改善情況[4]。癥狀評分包括癥狀發作次數分數和癥狀等級分數,總評分是各個癥狀的評分相加。癥狀發作次數評分標準:沒有癥狀記0 分,癥狀出現1 次/周記1 分,癥狀出現2~3 次/周記2 分,癥狀出現4~6 次/周記3 分,癥狀出現6~7 次/周記4 分,癥狀出現>7 次/周記5 分。癥狀等級評分標準:沒有癥狀,記0 分;自己未發覺不適,但在暗示的情況下能感覺到,記1 分;能自我感覺到,但不會干擾平時的活動,也不用治療,記2 分;自我感覺明顯,已經開始干擾平常的活動,但不經常治療,記3 分;自我感覺非常明顯,已經開始干擾平常的活動,必須經常治療,記4 分;自我感覺異常明顯,不能進行平常的活動,必須長期治療,記5 分。②根據洛杉磯分級法[5]評估患者的食管炎分級:食道黏膜皺襞表面有單獨的直徑<5 mm 的破潰面,記A 級;食道黏膜皺襞表面有多個獨立的直徑≥5 mm 的破潰面,記B 級;食道黏膜皺襞表面的多個破潰面已經合并,但整個面積小于食道內徑表面的70%,記C 級;食道黏膜皺襞表面的多個破潰面已經合并,且整個面積大于食道內徑表面的70%,記D 級。③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癥狀總評分下降>85%;有效:癥狀總評分下降在55%~85%;無效:癥狀總評分下降<55%。臨床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的燒心、反酸、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難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92.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4.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n,n(%)]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內鏡下食管炎分級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內鏡下食管炎分級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內鏡下食管炎分級情況比較(n)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嗜睡、頭暈、乏力發生率分別為4.00%、4.00%、6.00%,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6.00%、16.00%、2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誘發GERD 的因素有許多種,而且其發病的病理復雜。但是,在統一治療共識方面,現階段仍以抑酸為治療GERD 的主要手段,其選擇的藥物還是以PPI 為主。PPI 通過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內環境的pH 值,減少反流的液體量,明顯減輕或消除GERD 患者的不適癥狀。但是,因為PPI 不能調節下食管括約肌(LES)收縮和舒張,所以無法徹底解除反流的發生。而且,PPI 對非酸性反流癥狀無法有效抑制[6]。所以,PPI 治療失敗病例的原因還是與胃液、腸液的反流有關。現階段,各界仍對于促胃腸動力藥治療GERD 有不少非議,大多臨床上只用于治療胃延遲排空。雖然選擇抗反流手術可以立刻消除其反流癥狀,但其術式如胃底折疊術的遠期效果并無明顯研究,故對其評價不甚詳細,而且手術對患者的創傷較大,故在臨床上較少使用。根據有關試驗[7]發現,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GERD 患者的療效無明顯差異,但是,此數據并不能代表RGERD 患者的治療情況。所以,現階段RGERD 的治療方法還是以PPI 為主,同時輔以促胃動力藥等聯合治療。
鹽酸伊托必利片是一種新開發的促胃動力藥,主要是競爭多巴胺D2受體,干擾膽堿酯酶的活性,增加其衍生物的合成,可加速胃和十二指腸的活動速度和強度。鹽酸伊托必利片還可以止吐,可以減輕胃癱導致的消化能力低下,改善其癥狀[8]。胃與食道間的溝通由賁門控制,當賁門的括約肌松弛時,就會誘發胃食管反流,出現反酸、燒心、胸痛、吞咽困難等癥狀,尤其在中老年患者中多見。有試驗證實,RGERD 患者口服鹽酸伊托必利片后,其賁門括約肌調節功能明顯改善,食管的抗反流功能明顯上升,還能加速胃排空。食管收縮功能的強弱,對于食物能否順利進入胃腔,起到決定作用。食管收縮功能不良會增加GERD 的癥狀[9]。現階段,鹽酸伊托必利片聯合艾司奧美拉唑鎂用于治療RGERD 的研究不多。此次試驗結果提示,加服鹽酸伊托必利片后,可以改善RGERD 患者的消化能力,增強食管的運動。也有試驗證實,鹽酸伊托必利片聯合PPI 治療RGERD 能緩解其癥狀,增加食道平滑肌的收縮功能和賁門的括約肌調節能力,能減少胃容物的反流,加速食物順利通過食管,而單獨使用PPI 無法起到明顯作用[10]。
綜上所述,鹽酸伊托必利片聯合艾司奧美拉唑鎂治療RGERD 可以收到顯著的效果,食管炎的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而且安全可靠,可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