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瑩
祖國醫學中,根據慢性萎縮性胃炎表現將其歸屬于“胃脘痛”等范疇[1]。上腹隱痛、消化不良、腹脹、食欲不振、惡心及噯氣等癥狀為其臨床主要表現[2]。臨床治療多采用消炎抗菌,增加營養,保護胃黏膜等藥物干預,同時指導患者的飲食結構,如忌酒戒煙等。但這些治療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短期療效較好,但容易出現病情的反復。中醫藥治療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藥效學優勢已越發受到重視[3,4]。本研究通過兩種不同的中藥治療手段(傳統中藥湯劑及中藥顆粒)對收集的90 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研究,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鐵嶺市中醫醫院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期間收治的90 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隨機分為配方組及湯劑組,每組45 例。湯劑組患者中男28 例,女17 例;年齡45~63 歲,平均年齡(49.35±5.46)歲;病程3~5 年,平均病程(2.05±1.21)年。配方組患者中男29 例,女16 例;年齡44~63 歲,平均年齡(48.99±5.52)歲;病程3~5 年,平均病程(2.43±1.01)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患者均符合《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5]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中的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診斷標準及脾胃虛弱證所述的胃脘隱痛或脹滿、胃部喜暖喜按、乏力、大便稀溏,次癥為氣短、食少、懶言、嘔吐清水,舌脈為舌質淡且邊有齒痕、脈弦細數等病癥,且經胃鏡檢查并通過活體組織病理確診患者。
1.2.2 排除標準 合并其他系統如肝、腎、心腦血管、免疫及血液系統疾病患者或者是消化系統其他氣質性病變者;存在藥物過敏史者;無法配合研究的精神疾病及認知能力溝通能力障礙者。
1.3 方法
1.3.1 湯劑組 給予傳統胃安湯中藥湯劑治療。胃安湯組方如下:香附20 g,枳實、柴胡、石菖蒲各15 g,陳皮、丹參、茯苓、青皮各12 g,白術、佩蘭、生薏苡仁、郁金各10 g,黃芩9 g,廣木香、白豆蔻各6 g,甘草3 g。加水煎煮,棄渣留汁300 ml,1 劑/d,分2 次服用。30 d 為1 個療程,共治療3 個療程。
1.3.2 配方組 給予胃安中藥顆粒治療。中藥顆粒藥物配方如下:廣藿香、紫蘇梗、威靈仙各20 g,枳殼、茯苓、陳皮、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白芍各15 g,厚樸、預知子各12 g,三七6 g,甘草3 g。將這些顆粒配方溶于開水200 ml 中進行攪拌溶解,分2 次(早、晚)溫服。30 d 為1 個療程,共治療3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制定治療效果判定標準:治愈:胃痛及其他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黏膜無腺體萎縮,逆轉為淺表性胃炎或腸上皮化生消失;顯效:胃痛及臨床主要癥狀明顯改善,病變范圍明顯縮小或固有腺體萎縮程度明顯減輕;有效:胃痛及臨床主要癥狀均有好轉,胃黏膜腺體萎縮程度減輕;無效:胃痛及臨床主要癥狀均無改善,病理復查均無好轉甚或加重。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2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評分 治療前后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對患者胃脘疼痛、上腹不適、惡心嘔吐、饑不欲食癥狀進行評分,癥狀顯著或癥狀持續發生記6 分;癥狀較重且間斷發生記4 分;癥狀較輕或偶發記2 分;無癥狀記0 分。
1.4.3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費用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治療3 個療程的治療費用。記錄治療過程中出現的相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配方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42/45),其中治愈10 例,顯效14 例,有效18 例,無效3 例。湯劑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5.56%(34/45),其中治愈6 例,顯效15 例,有效13 例,無效11 例。配方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湯劑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5.414,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胃脘疼痛、上腹不適、惡心嘔吐、饑不欲食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胃脘疼痛、上腹不適、惡心嘔吐、饑不欲食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配方組患者的胃脘疼痛、上腹不適、惡心嘔吐、饑不欲食評分均低于湯劑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湯劑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患者的治療費用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配方組治療3 個療程的治療費用為(2678.75±401.13)元,高于湯劑組的(1799.57±397.28)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無不良反應發生。
傳統中醫學中,慢性萎縮性胃炎屬“胃脘痛”、“痞滿、“胃痞”、“嘈雜”等范疇,多因脾胃遭外邪侵襲、或因機體先天不足、情志不調、飲食不節、勞欲過度,耗損脾胃元氣,導致患者脾胃虛弱,氣機不暢,阻礙中焦,脾胃運化無力,升降失常[7]。本病雖病位在胃,但其與患者脾、肝等關系密切,且脾乃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久病則耗氣傷陰,氣滯絡阻,血不養津[8]。故本病治療應以健運脾胃、養陰益氣、化濁行瘀為原則[9]。傳統中藥與中藥顆粒配方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取得較好的效果。本研究所用中藥顆粒配方由廣藿香、紫蘇梗、威靈仙、枳殼、茯苓、陳皮、厚樸、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白芍、預知子、三七、甘草組成,其中廣藿香、紫蘇梗、枳殼可寬中理氣、和中止嘔、行滯消脹;三七養血活血,化瘀止痛止痛;蒲公英清熱燥濕;白芍解痙止痛;厚樸行氣消積、燥濕除滿;白花蛇舌草、預知子消痛散結、利尿除濕;白芍柔肝止痛、養血活血;威靈仙祛濕通絡[10]。全方公用,標本兼治,可健脾和胃、養陰益氣,使脾胃得健,氣機通暢,從而病除。本研究中中藥顆粒配方利用中藥制劑浸提法、以適當的溶媒、浸出并提取中藥可溶性有效成分,對其進行濃縮、干燥,按特定比例制成顆粒劑,在傳統中藥湯劑吸收快、安全性高的基礎上,克服了湯劑煎煮耗時、服用不便且不易儲存等弊端[11]。此外,相較于一般家庭煎煮中藥有效成分只能達到40%~70%,中藥顆粒配方可最大程度提取中藥有效成分,純度更高,減小藥用資源的浪費[12]。
研究表明,配方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湯劑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胃脘疼痛、上腹不適、惡心嘔吐、饑不欲食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配方組患者的胃脘疼痛、上腹不適、惡心嘔吐、饑不欲食評分均低于湯劑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表明中藥顆粒配方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中效果更好。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無不良反應發生。表明中藥顆粒配方及傳統中藥在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中均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在經濟花費方面,配方組治療3 個療程的治療費用高于湯劑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為中藥顆粒配方在制作過程中的多道工序增加了生產成本,導致其價格高于傳統中藥。
綜上所述,胃安中藥顆粒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治療的效果優于傳統的中藥湯劑治療,對中醫證候的改善效果顯著且無不良反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