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陳詞

記者問: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為什么要改為原發性膽管炎?
薛博瑜教授:PBC原名叫做“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這名字有時過于令人擔憂,所以現在改名為“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因為許多PBC的病人,從臨床檢驗指標和形態學的改變看還沒到肝硬化的程度,說你是“膽汁性肝硬化”,患者心理上有極大的陰影。其后專家討論覺得PBC的基本病理是毛細膽管炎,進一步發展才變成肝硬化,最近就把名字修正為“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對慢性肝病來說,有一大塊是病毒感染性肝病,如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目前由于很多的治療方法的進步,發病率在逐漸下降。如丙型肝炎,原來只是干擾素有效,治愈率有限,目前有新的口服抗病毒藥物,丙肝病毒的感染幾乎被控制了。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也有新的進展。非感染性肝病越來越受到重視,如脂肪肝、PBC或者其他免疫性肝病。PBC的發病率大概在492/10萬左右,但是近期由于檢驗手段先進,很多患者被發現了,所以說該病并非罕見。
記者問:PBC的高發人群一般是哪些人呢?
薛博瑜教授:PBC的病因和發病機理尚未明確,但是有幾個大家公認的因素與發病有關,如遺傳、環境因素、感染、性激素水平等。高發人群為女性,特別是中年女性發病率比較高,男女比例大概為5:4,可能與體內的性激素水平有關系。
記者問:易患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怎樣做到早預防早治療呢?
薛博瑜教授:PBC早期很多患者沒有癥狀,我們要告訴中年女性有可能得這個病,而且這個病治療起比較棘手,因此定期體檢非常重要;其次是重視相關的臨床表現,如疲勞、乏力、皮膚瘙癢、消化吸收不良;檢查發現膽汁淤積的表現,包括堿性磷酸酶(ALP)和r-谷氨酰轉肽酶(r-GT)升高,一般高于正常值上限的3~5倍,轉氨酶輕度或中度升高;抗線粒體抗體(AMA)陽性是最突出的免疫異常指標。因為是跟自身免疫相關,還會合并自身免疫功能失調的疾病,如有80%的患者合并干燥綜合癥,其他還有系統性紅斑狼瘡、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等。PBC還會出現很多肝外的表現,比如關節疼痛,也要考慮可能是到這個病。所以我們要先了解PBC常見的臨床表現,及時去做相關的檢查。
記者問:那主要有哪些相關的檢查呢?
薛博瑜教授:相關檢查主要有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常規的生化檢查,檢查肝功能。肝功能的異常主要表現在膽道梗阻酶譜的異常升高,第一是堿性磷酸酶,第二是谷酰胺轉肽酶,這兩個酶在發生PBC時常同步增高到正常值上限的3-5倍。但是升高到正值的10倍以上,我們就要高度懷疑有肝膽系統的惡性腫瘤。反應肝細胞損傷的酶,如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輕中度升高是正常的。第二部分就是自身免疫功能異常的指標,抗線粒體抗體(AMA)陽性是最突出的免疫異常指標,AMA-M2陽性診斷PBC的敏感和特異度指標。如果做一個影像學的檢查,肝臟會有損害,進一步發展會出現肝硬化的影像學的改變。
記者問:目前我們中醫藥在PBC方面的治療方面是怎樣的?
薛博瑜教授:近二十年中醫藥治療PBC越來越受到關注。古代中醫文獻沒有PBC的病名,但是中醫的“脅痛”“黃疸”“癥結”“鼓脹”等疾病與PBC關系密切。目前唯一被認為有效的西藥就是熊去氧膽酸,但是該藥只能改善病人的臨床癥狀,縮短病程,并不能夠完全影響疾病的發展。近期中醫藥治療PBC越來越受到重視。學習和繼承中醫古代文獻里面和PBC相關的疾病的認識,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很多中醫包括我自己都在對該病進行治療,中醫也有一定的辦法。第一要認識它,中醫認為它的病因是什么?原來PBC叫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現在叫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BC其實是比較容易發展成肝硬化的,所以中醫認為它有一個病理基礎就是正氣不足,正虛,肝脾腎虛,有的研究說可能是肝脾虛多,有的認為腎也虛,特別是形成肝硬化了,因為腹部有一個包塊,所以中醫認為肯定跟正虛有關系,在《黃帝內經》里面就談到“癥結”,相當于肝硬化、腹部惡性腫瘤等疾病,提出“勇者氣行則已,怯者留而為病”。勇者就是正氣充足的人,怯者就是正氣虧虛的人,所以正虛很重要。除了正虛之外,如果出現黃疸,現在很多研究認為與氣血的不通暢,就是我們通常講的血瘀有關系;瘀血阻滯出現黃疸的時候,還會兼有濕邪,所以這種病人經常表現為身體沉重,食欲減退,提示濕濁困遏的情況比較明顯。所謂黃疸就是出現鞏膜和皮膚發黃,小便黃,要區分“陽黃”“陰黃”的不同,陰黃、陽黃是中醫對黃疸的認識。黃疸是濕熱引起的,通俗講熱比較多,黃色的鮮明像橘皮,同時有濕熱內盛的表現,稱為“陽黃”;黃疸是寒濕引起的,黃色晦暗像煙熏,同時有陽氣不足的表現,稱為“陰黃”。PBC可以必須為陰黃或陽黃,也可以沒有明顯的寒和熱,明代有個醫生叫張景岳,提出一種黃疸叫做“膽黃”,他這種描述與我們現在對PBC引起黃疸的認識很有啟發。我們在治療PBC的時候,要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是要扶正,補脾健脾,柔肝益腎,兼補氣血;二是要祛除致病因素,中醫稱為祛邪,要化瘀、祛濕、行氣,具體還要根據不同的病人采取靈活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