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志勇 黃明星(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 感染科)

腸道菌群,相信大家對它都不陌生。顧名思義,腸道菌群,指的就是在人類腸道中定居并共存的微生物,由細菌、原生動物、古生菌、真菌和病毒組成。健康成年人的腸道含有1014個微生物細胞,其復雜基因組的基因數量可達人類基因組的100倍。正常情況下,這些微生物和人體和諧相處,形成了一種互惠的共生關系,參與到了物質代謝、免疫調節、抵御入侵、輔助消化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故又往往被人稱作“被遺忘的器官”,而它的失調也往往與疾病密切相關。
通常來說,根據在腸道內不同的生理功能,我們把腸道菌群分為三類:共生菌、條件致病菌和病原菌。正常情況下,三者的比例適宜,處于相對平衡狀態。
共生菌,和我們人體是互利共生的關系,又稱為有益菌。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為細菌的生活提供生存場所和營養,而這些細菌則為人體產生有益的物質來保護人類健康。我們常喝的酸奶,其中就含有共生菌,如乳酸菌。條件致病菌在腸道菌群內數量較少,也沒有什么特殊的功能,是腸道內的“小透明”。在正常條件下,由于大量共生菌的存在,它們并不容易繁殖造成危害。但一旦給它機會任由它們繁殖,就會對機體產生不良影響。在腸道菌群中,常見的條件致病菌是腸球菌、腸桿菌等。此外,還有那么一小撮壞家伙,它們一般不常駐在腸道內。但是若不慎攝入它們,則有可能讓它們在腸道內大量繁殖,釋放毒素,帶來疾病。這些就是致病菌。在致病菌的名單中,一些名字可以說臭名昭著,例如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門氏菌、金葡菌等等。
近幾年的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失調和慢性腹瀉、便秘等消化道疾病、過敏等免疫相關疾病、糖尿病、血脂異常等代謝性疾病,甚至癌癥都密切相關。隨著對“腸-肝軸”概念的深入認識和對腸道微生態的研究進展,越來越多的結果表明,隨著乙肝病程的進展,腸道菌群分類組成隨之改變,整體多樣性不斷減少,與健康人相比,患者腸道內的有益菌,如雙歧桿菌和乳酸菌水平顯著降低,而腸球菌、腸桿菌的水平明顯升高,而且這種改變的程度與病情的進展成正比。這些結果表明,腸道菌群與乙肝患者病情的進展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對此,科學家們應用了多種方法嘗試利用它們來治療乙肝。益生菌、益生元、糞菌移植都是嘗試的對象,并且在結果上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在緩解癥狀、延緩進展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這意味著患者將可以看到慢乙肝治療的新曙光。
腸道里的微生物究竟如何影響肝臟,具體的機制尚未闡明,總體來說可以分成下面幾個方面,一方面是恢復我們因疾病進展而受損腸道屏障,現有的研究認為,乙肝患者常有腸道屏障受損,使原本定居在腸道內的微生物或其產物突破受損的屏障,進入血液循環,再回流到肝臟,其中就包含著不少細菌毒素,因而導致炎癥的進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調節我們的免疫功能,恢復腸道微生態,從而減少有害物質的產生,減輕機體負擔,維持身體的健康。
雖然目前來說,對于腸道菌群在乙肝病程進展中的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同時調節腸道菌群的治療價值也亟需更大范圍、多樣本的隨機對照實驗來評判。但可以明確的是,腸道菌群在乙肝的發生發展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這對于長期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患者來說十分令人鼓舞,希望未來更多的腸道菌群研究和菌群調節技術能為乙肝患者帶來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