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陳 江 莎 朱軍輝 張 科 魏祥志
食管癌是我國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90%以上為食管鱗狀細胞癌 (esophage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ESCC)[1],預后較差。腫瘤細胞在進展過程中可能會侵入腫瘤內部或外周的淋巴管和血管,導致脈管受侵(lymph blood vessel invasion,LBVI)。LBVI的發生提示腫瘤具有不良的生物學行為,更易侵犯和轉移[2-3]。LBVI需術后病理學診斷,術前無法通過影像學檢查診斷,尋找LBVI發生的影響因素指導術前評估是否存在LBVI具有一定臨床價值。目前,LBVI與食管癌臨床病理及預后的關系仍存在爭議[4]。因此,LBVI的臨床價值需進一步研究。本研究回顧性分析55例食管鱗狀細胞癌的臨床、病理資料,探討食管鱗狀細胞癌患者預后及發生LBVI的危險因素,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合肥市第三人民醫院行食管癌根治術的患者臨床資料及病理結果。納入標準:①原發性食管鱗狀細胞癌并完成根治性手術治療;②術前未進行任何治療;③臨床資料及隨訪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圍手術期死亡;②存在嚴重臟器疾病的患者;③姑息性手術;④失訪患者。該研究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共納入55例研究對象,男性43例,女性12例;年齡49~79歲,平均(65.67±7.89)歲;分化程度:中-高分化42例,低分化13例;浸潤深度:T1期5例,T2期20例,T3期28例,T4期2例;淋巴結轉移34例。
1.2 研究方法 收集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腫瘤分化程度[參照中國臨床腫瘤學會食管癌診療指南(2020版)]、T分期[參照中國臨床腫瘤學會食管癌診療指南(2020版)]、淋巴結有無轉移等臨床資料。按照有無脈管侵犯,分為LBVI(+)組和LBVI(-)組,研究食管鱗狀細胞癌患者發生LBVI的影響因素,并分析食管鱗狀細胞癌患者預后危險因素。55例食管鱗狀細胞癌患者中, LBVI(+)組25例, LBVI(-)組30例。通過門診隨訪及主治醫師電話隨訪,首次隨訪時間為術后1個月,之后第1年每3個月隨訪1次,此后每6個月隨訪1次,隨訪截止時間為2021年10月或患者死亡日期。

2.1 ESCC發生LBVI的影響因素 LVBI陽性組和LBVI陰性患者分化程度、T分期及淋巴結轉移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將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低分化(OR=6.028,95%CI:1.094~33.225)、T3-4期(OR=11.561,95%CI:2.254~59.303)和淋巴結發生轉移(OR=12.971,95%CI:1.964~85.665)是食管鱗狀細胞癌發生LBVI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2 食管鱗狀細胞癌發生LBVI的多因素分析結果
2.2 ESCC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 患者總體中位生存時間57.0月(95%CI:43.1~70.9);單因素分析顯示,LBVI(+)組患者中位生存時間低于LBVI(-)、T3-4患者中位生存時間低于T1-2期患者、淋巴結轉移患者中位生存時間低于無淋巴結轉移者,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將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納入Cox回歸分析,結果顯示,T分期、淋巴結轉移、LBVI是食管癌預后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4。

表3 食管鱗狀細胞癌患者總體預后的單因素分析結果

表4 食管鱗狀細胞癌患者總體預后的多因素分析結果
食管癌的治療仍以手術為主,放化療及免疫治療為輔的綜合治療,但5年生存率僅為30%~40%,預后較差[5]。研究[6]發現,脈管受侵是影響消化道腫瘤預后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明確食管癌脈管受侵的影響因素,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個體化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第八版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ICC)癌癥分期系統[7]中指出,在任何腫瘤病灶中發現血管壁或其殘留物,均可認定存在脈管受侵,脈管癌栓是脈管受侵的一種。本研究中,LBVI陽性率約為45.45%,脈管癌栓約為23.7%,與相關文獻報道的食管癌伴脈管癌栓形成發生率23.4%[8]相似。本研究發現低分化患者LBVI的發生率明顯高于高-中分化組,提示分化不良的腫瘤容易侵襲脈管。分化越差的腫瘤細胞越容易突破食管黏膜上皮,侵襲腫瘤內或腫瘤周邊的血管和淋巴管[9]。本研究發現,LBVI的發生與T分期關系密切,隨著T分期的上升,發生LBVI的風險增加,與相關報道[10-11]相符。本研究中淋巴結轉移患者的LBVI發生率為58.8%明顯高于無淋巴結轉移者的LBVI發生率,提示LBVI的發生與淋巴結轉移密切相關,與相關報道相符[12]。但淋巴結未轉移組中23.8%的患者出現了LBVI,說明淋巴結未轉移不能代表腫瘤未侵犯淋巴脈管系統,臨床中常遇到相同TNM分期預后不同,應該跟LBVI因素有關,有研究[13]指出脈管侵犯是淋巴結轉移的早期表現,LBVI與淋巴結轉移相互影響。本研究COX多因素回歸分析提示食管鱗狀細胞癌伴有LBVI的死亡風險是無LBVI的4.298倍,提示LBVI的發生影響食管鱗狀細胞癌患者的預后。既往研究[14]指出,脈管癌栓是淺表食管癌的預后相關因子,存在脈管癌栓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無脈管癌栓者(53%比83%,P=0.002)。
綜上所述,脈管受侵與腫瘤的分化程度、T分期及有無淋巴結轉移有關,存在 LBVI 患者的預后明顯差于無 LBVI 者。LBVI可協助TNM分期共同作為評估食管鱗狀細胞癌預后的參考指標,對于T3-4期且無淋巴結轉移的食管鱗狀細胞癌患者需關注LBVI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