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兆珠
(中鐵二十二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 100043)
蘭州新區南站位于甘肅省蘭州新區,全長1251.2m,車站到發線8條(含正線2條),設中間站臺3座。共有兩段填方,最大填方高度為20.75m。
本工點特殊巖土主要為黃土和松軟土,工點范圍內第四系上更新統風積層砂質黃土具濕陷性,不良地質有黃土陷穴和淺層溜坍。
1.2.1 地基處理
采用水泥土擠密樁+CFG樁,水泥土擠密樁樁徑0.4m,樁長8m,樁距0.9m,呈正方形布置;CFG樁樁徑0.5m,樁間距為1.8m,CFG樁布置于擠密樁正方形中心,也呈正方形。DK227+575-DK227+665樁長為20~26m。
1.2.2 路基填筑
本段路基地基處理采用CFG樁+水泥土擠密樁,樁頂換填60cm摻6%水泥改良土,夾鋪兩層土工格柵,基床以下路堤及基床底層填筑采用摻6%水泥改良土,壓實度≥0.95。改良土7d飽和無側限抗壓強度≥550kPa。外摻采用普通硅鹽酸水泥,強度等級為42.5,初凝時間不小于3h,終凝時間不小于6h。基床表層為級配碎石,基床表層和基床底層之間鋪設復合土工膜,土工膜上下層各鋪設10cm砂墊層。基床底層施工完成后對高填方段進行堆載預壓,堆載寬度和路基面寬度一致,長度90m、高度為3m,堆載過程進行沉降觀測,觀測周期為不少于6個月,沉降數據合格后需評估單位出具評估報告方能卸載。
擠密樁采用柴油打夯機成孔,夾桿錘分層夯實。施工前進行工藝性試驗,采用經濟合理的工藝參數進行施工:填料采用摻10%水泥改良土,分層厚度不大于30cm,夯擊次數不小于8擊。施工完成后檢測樁間土密實度、復合地基承載力、樁間土濕陷性系數。
CFG樁施工采用長螺旋鉆機成孔成樁,樁基采用C15混凝土灌注,施工前在現場進行試樁,以確定施工參數及工藝,同時檢驗設計參數和地基處理效果。施工完成后采用低應變檢查樁身完整性,成樁28d后,檢測復合地基承載力和單樁承載力。
擠密樁與CFG樁檢測合格后,換填60cm摻6%水泥改良土,并夾鋪兩層單向土工格柵,填料技術標準和基床底層一致。
地基處理施工完成后,檢測水泥土擠密樁和CFG樁各項檢測指標滿足圖紙及規范要求后,并已換填完成后即可開始準備改良土填筑。
對半挖半填處坡度>1∶5的開挖臺階,臺階高度≤1.0m,臺階寬度≥2.0m,且向內4%放坡。
摻6%水泥改良土的拌制采用“場拌法”生產。改良土拌和機將按照改良土配合比進行集中拌和,形成均勻的混合料。在正式拌制改良土之前,先對拌合機進行調試,過程中檢測灰劑量和含水率,直至全部達到規范和圖紙要求后,再進行正常生產。
2.3.1 勞動力組織及設備配置
(1)勞動力組織
路基土方第一作業隊組織施工,配備隊長1名、技術負責人1名、技術員1名、試驗員2名、材料員1名、安全員1名、質量員1名、資料員1名、領工員1名、工班長1名;下設路基填筑工班1個(見表1)。

表1 路基試驗段施工人員及任務分工
路基填筑工班主要包括工班長1名,挖掘機司機2人,推土機司機2人,壓路機司機2人,裝載機司機2人,平地機司機2人,灑水車司機2人,自卸汽車司機8人,施工配合人員10人。
(2)施工設備(表2)

表2 施工設備
(3)測量設備(表3)

表3 測量設備
2.3.2 拌料與運輸
(1)拌制。改良土的拌制采用“場拌法”。改良土按照改良土配合比在集料拌合站進行集中拌和。按照施工前調試的數據進行拌合,每次拌制都應進行灰劑量和含水率檢測,偏差過大時及時進行調試,保證灰劑量和含水率在誤差允許范圍內。施工時配料要準確,質量誤差控制在2%,拌和要均勻。拌和好的混合料存放時間不能過長,當天拌成的混合料當天鋪筑完畢,從拌制完成到碾壓完畢時間不能超過水泥初凝時間。
(2)運輸及卸車。用4輛容量為20m3的自卸汽車運輸至施工現場,在鋪筑填料前用淺白灰劃出網格,按照工藝性試驗得出松鋪厚度,劃出網格大小。盡量按照一車卸一處網格進行劃網格,現場要有專人指揮卸車,以便車輛有序均勻卸到網格內。
2.3.3 測量放樣
測量人員先對填筑范圍進行放樣,確定路基的中線和邊線,每10m釘出邊線木樁,填料的攤鋪厚度及邊線以木樁掛線控制。分別在填料前、精平后、壓實后測量填層標高,并在邊樁上標示出填層高度,拉線用以控制填筑厚度。
2.3.4 攤鋪整平
先用推土機進行初平,再用平地機進行精平,測量松鋪厚度不大于35cm,對填料中摻有大土塊或其他雜物,派專人及時進行清除,對于局部出現的高低不平處,采用人工修整平順。攤鋪時保證4%的人字坡。
2.3.5 碾壓
攤鋪完畢后,及時檢測含水率和松鋪厚度,符合工藝性試驗要求后,采用22t壓路機進行碾壓。改良土工藝性試驗采用如下參數進行施工控制:壓路機行走速度:靜壓采用2.5~3km/h,強振采用3km/h,弱振采用2.5~3km/h。壓路機碾壓遍數:靜壓1遍,弱振1遍,強振3遍,檢測合格后再靜壓1遍。
路基面碾壓完成后應進行短時間晾曬,使表面板結。如出現局部路基掉皮或彈簧土,應挖除重新填料壓實。各段交接處,應互相重疊壓實,縱向重疊壓實寬度應不小于0.4m,橫縫銜接處應搭接,搭接長度不小于2m,上下兩層填筑接頭錯開不小于3.0m。為保證路基表面平整,嚴禁壓路機在路基面上掉頭。
沉降觀測標處用小型夯實機夯實,采用鋼管架對沉降觀測標進行保護,防止機械撞擊。路基施工完成后應及時進行封閉,防止車輛進入影響路基面平整度。
2.3.6 壓實檢測
壓實完成后采用灌砂法檢測填料壓實度,壓實系數k應>0.95,每層按照規范要求檢驗點數,檢測合格后修整路面,保證路面平整度,路基面排水坡度按照4%人字坡。若每層未連續填筑,上層及邊坡用土工布覆蓋,灑水養生。若連續填筑,可不進行養護,直接攤鋪上層土料。
2.3.7 土工格柵施工
路堤邊坡3m范圍每填筑兩層鋪設雙向土工格柵,半挖半填與填挖交界臺階處需鋪設雙向土工格柵,寬度≥3m。每填筑3m,滿鋪一層單向土工格柵。
土工格柵鋪設之前通過測量放出線路中線樁,灑成灰線,按照灰線指示沿縱向鋪設土工格柵,搭接寬度不小于0.3m。土工格柵鋪設時應拉緊,保證鋪設平整。土工格柵外緣距路堤邊坡外緣應為50cm左右。避免刷坡后土工格柵破壞。
2.3.8 路基整修
路基表面的路拱、平整度、邊坡坡度應嚴格按照圖紙要求進行,同時測量路面寬度、頂面標高,將其控制在規范要求的范圍內。邊坡采用人工拉線法清刷,自上而下進行,坡度要符合設計要求和規范標準,做到線形直順,肩棱整齊,坡面平整,美觀大方。路基整修要達到檢驗標準的要求,修整好的邊坡上不得堆積棄土。修整完成后及時進行邊坡防護施工,防止雨水沖刷,保證路基穩定。
2.3.9 堆載預壓
路基基床底層施工完成后,DK227+575-DK227+665高填方段進行堆載預壓,堆載預壓時間應不小于6個月,預壓土柱高度為3.0m。路基基床底層施工完成并壓實度、平整度滿足規范圖紙要求后,在基床底層鋪設一層土工布,以防預壓土污染基床底層路基,同時也可以方便卸載時不破壞路基面,土工布鋪設應保證平整,無褶皺,搭接寬度應大于30cm,兩側回折寬度大于土柱高度。土工布鋪設完成后即可進行預壓土的填筑,預壓土應該按照圖紙設計寬度和高度進行填筑,填筑時分層按照設計每40cm一層填筑,采用挖掘機裝土,自卸車運輸。推土機攤鋪,壓路機壓實,壓實度不小于0.90,橫向坡率應大于1∶1,縱向坡率應大于1∶2。填筑完成后,預壓土頂面應設不小于4%的人字坡,保證排水通暢,預壓土坡面應用回折的土工布覆蓋嚴實,防止雨水沖刷坡面。施工完成后記錄完成時間,以便計算卸載時間。
2.3.10 路基沉降觀測
沉降觀測主要設備是沉降觀測板和沉降觀測樁,各部位觀測點設在同一斷面上,每個斷面設置3個沉降觀測樁,布置于路基中心和左右路肩處,觀測樁露出地表,埋設應按照設計要求牢固可靠。每兩個觀測斷面設置一個沉降觀測板。沉降觀測樁選擇Φ20mm不銹鋼棒,頂部磨圓,底部焊接彎鉤,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樁周0.15m用C15混凝土澆筑固定;由底板、金屬測桿(Φ40mm鍍鋅鐵管)及保護套管(Φ75mm PVC管)組成。鋼筋混凝土底板尺寸為50cm×50cm,厚5cm或鋼底板尺寸為30×30cm,厚0.8cm。
沉降觀測應從路基填土開始觀測,沉降觀測頻次不應低于規定要求(表4)。

表4 路基沉降觀測頻次表
實際工作進行時,觀測時間的間隔還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當兩次連續觀測的沉降差值大于4mm時應加密觀測頻次;當出現沉降突變、地下水變化及降雨等外部環境變化時應增加觀測頻次。
根據沉降觀測結果,推算出路基的工后沉降量應滿足路基工后要求,評估單位出具評估合格報告,可進行卸載,卸載過程中不得污染已施工完成的路基。卸載完成后可進行基床表層施工。
(1)每天施工時,應分別在集料拌合站和現場取樣,進行灰劑量和含水率試驗,超出偏差應及時進行調試設備。
(2)及時對原土樣進行檢查,有大塊和雜物時及時清除。
(3)路基填筑時派有經驗的技術人員現場盯控,嚴格要求作業隊按照工藝試驗要求進行施工,施工完成后及時通知試驗檢測人員進行檢測壓實度,不符合要求時,可增加碾壓遍數。碾壓多遍仍不滿足要求時,應返工處理。
(4)堆載預壓段預壓土柱應滿足設計要求,時間不小于圖紙及規范要求,沉降數據收斂并且穩定后,經評估單位出具評估報告方可卸載。
(5)抽調有經驗人員進行專門內業管理,收集現場隱蔽工程影像、施工記錄、檢驗批次等,內業資料應及時完整,和施工現場一致。
綜上所述,上述施工技術在中蘭客專甘肅段ZLKZ-ZGSG-6標項目高填方改良土填筑施工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能夠大面積指導施工,控制施工質量,保證以后運營過程中路基無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