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士州
編輯老師:
您好!有一次我們班級里組織了一次測試,考試成績發下來,我的兩門主科成績竟很不理想,我很沮喪,更不想聽到父母的嘮叨,所以跑到同學家住了兩天。后來,受到家長和老師的批評。直到現在,我都認為到同學家去住沒什么過錯,老師和家長為什么要批評我呢?
—林通
林通同學:
恕我直言,你的來信字里行間顯示出你以自己為中心的生活態度。“以自我為中心”就是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你以這樣的生活態度步入社會便會導致以自己為中心去行動,與這個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大協作精神是格格不入的。
你的這種做法倒是符合十三四歲孩子的特點。心理學家認為: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希望“擺脫父母的束縛”,人稱“心理斷乳”時期。“心理斷乳”反映了青少年要求獨立,要求不在雙親護理下自立地生活,要求從雙親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我這樣說你是不是認為你的做法是對的呢?不是的。這并不等于贊成你“出走”。懼怕批評或賭氣出走的做法不能表示你的成熟,相反,正是說明你還很幼稚。越是這樣的同學,越需要家長的幫助。因為在自己的雙親面前都不能申明理由,從而得到家人的同情和理解,何談走上社會呢?假如你走上社會,你的年齡還不適合打工,你的經濟如何獨立?所以說在你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心理上,都離不開父母等成年人的撫養和引導。
至于你因為考試成績欠佳,不愿意面對而逃避,表面上看是因為自己長大了,實質是孩子氣的表現。你應該想象得出,在你離家的這兩天,雙親是多么著急,這兩天他們會到處找你,吃不下,睡不著,驚動的人也不會少,你自己反倒給自己作了反面宣傳。我認為你應當在成績公布后冷靜思考成績差的原因,求得父母幫助。多數家長是通情達理的,不僅會諒解你,還會幫助你。作為你本人,應當千方百計將文化知識學好。到同學家去逃避的做法不妥,它會加深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隔閡及不信任,也會導致同學家庭的不和睦。你想一想,你的同學就是同意留你住下來,他的家長會愿意嗎,因為人家會想到你家長尋找兒女的焦慮心情。同時,也會擔心你影響他的孩子。
林通同學,希望你努力改善與家庭的關系,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成為一名有志氣的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