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中才
1896年5月,清政府派遣李鴻章出使俄國,參加尼古拉斯二世的加冕典禮,并前往英、法、德、美等國聯絡邦交。
抵達美國后李鴻章受到了美方的熱情款待。盛情難卻之下,他決定在紐約舉辦一次中式宴席,以此來答謝美國各界人士,并派人到華人聚居的唐人街酒食店置辦宴會。
消息一經發布,立即吸引了美國公眾的廣泛注目。由于唐人街的酒食店主要致力于服務旅居美國的華人,所以一直以來美國人很少去唐人街,更難得在唐人街就餐。
李鴻章的這一舉動令唐人街頓時熱鬧了起來。舉行宴會的當天,造型獨特、色香味美的中式菜點如流觴曲水令洋人驚詫不已,獨具特色的中式菜品更是讓洋人垂涎欲滴。美國政客沉浸在美味之中,一連吃了幾個小時都不肯下席,這讓隨從的大臣們有些不知所措。
總管只好報備李鴻章,商討解決對策,李鴻章思索一番后,讓總管馬上吩咐廚房把撤下去的殘菜再次加熱,并裝在大盆里重新端到宴席上。
在總管的安排下,一大盆熱氣騰騰的殘湯剩菜大雜燴很快呈現在眾人面前。洋人們爭先恐后地品嘗起來,并連聲贊道:“OK!OK!”其中有一位洋人還嚴肅認真地問李鴻章:“中國菜為什么總是把最好吃的放在后面,這道菜叫什么?”一番追問過后,李鴻章哭笑不得,竟一時答不上來,只好附和道:“好吃多吃,好吃多吃!”
本來是隨口一說,結果歪打正著,給了洋人一個完美的解釋,因為“好吃多吃”與英語中的“hotchpotch”的發音正好相近,而“hotchpotch”的意思是雜燴,可謂是一語雙關,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后,許多洋人慕名前往唐人街品嘗中式餐點,每餐必點李鴻章宴請時吃的大雜燴。唐人街酒食店的老板們也趁機將錯就錯,用各種時令鮮蔬組合做成“李鴻章大雜燴”,以此吸引洋人的眼球。
李鴻章本是無心之舉,卻成就了一道風靡全球的美食。一時間唐人街的飲食業每年營業額達數百萬美元,僅紐約一地,“大雜燴”飯館就有三四百家,而且還蔓延到波士頓、華盛頓、芝加哥、匹茲堡等地,成了旅居美國華人的一項重要經濟來源。
后來,所有旅美華人的酒食店都以“李鴻章大雜燴”“李鴻章面”“李鴻章飯”等這樣的名字來命名菜單,李鴻章的大名也成了眾多旅美華人開設飯館的代名詞。
今天,大雜燴這道簡易而平常的菜肴早已不再令人稱奇,但是李鴻章的一個神來之作卻讓并不起眼的大雜燴流行開來,李鴻章本人也被譽稱為“美食達人”,至今在美食界都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