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學 彭楚楚
從“讀后續寫”作為新題型在各省份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推廣以來,使用該題型的全國范圍不止于此。這種新穎的讀寫結合的方式對檢測學生的讀寫能力和真實的語用能力是行之有效的。但是目前很多學生遠未達到讀后續寫命題要求,反而成為得分最低的題型,因此這也成為廣大英語教師的一大難題。讀后續寫能讓學生自主展開想象力,培養創新思維,也能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地模仿并為之所用,切實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讀后續寫的考查形式融合了閱讀與寫作,是通過閱讀與寫作緊密結合,把語言輸入與輸出整合在同一語境中的寫作活動。該題型特征是提供一段350 詞之內的語言材料,所提供的短文更多是以記敘性類的文章和夾敘夾議類文章為主,故事邏輯嚴謹,情節跌宕起伏。要求學生在閱讀并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根據所給內容以及續寫段落首句判斷故事發展走向,合理構思情節,充分發揮創新性思維,進行符合原文故事和人物性格特點的續寫設計,并用英語表達出來。最終呈現為一篇與原文情境相融洽、續寫完整有邏輯性的短文。
讀后續寫要求學生通過閱讀原文把握材料中的語言及信息,評分主要從內容、語言運用和行文邏輯三個方面來考慮。在續寫內容上,要合理地想象,內容飽滿、新穎且豐富;在語言應用上,表達流暢并準確地使用了多樣且恰當的詞匯和語法結構;在行文邏輯上,結構清晰,語句連貫,使用有效的銜接手段。歸納為:
第一,續寫內容的完整性、內容質量以及內容與原文情境的鍥合度。
第二,所使用的詞匯及語法結構的恰當性、準確性和多樣性。
第三,上下文的銜接和全文的連貫性。
韋格爾認為,制訂合理的評分標準以及對描述語按檔次劃分,對于評判寫作觀念和保證考試效度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它或直接或側面的反映考試設計的理論依據,能體現出考試設計者所期望測量的能力或技能。依據讀后續寫的特點,將評分標準分析如下。
在續寫最初的過程中,學生經常在沒看懂或沒看完原文故事的情況下就開始進行續寫,以致于把與內容不一致的故事生搬硬套進來,這樣就出現銜接不當的問題。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故事情節中所給出的線索以及題目當中的兩個段首句來進行構思。
讀后續寫是對學生語用能力的考查,因此評分標準中也更加重視學生對語言運用方面的掌握。其中評分標準里對語言運用方面的要求是詞匯和語法結構須準確、恰當和豐富。在詞匯上可以有多種的表達,比如形容開心不僅僅只會用happy,而是可以 使用amused、delighted、pleased 等多樣的形容詞,也可以使用smile、lightup 等豐富的名詞和動詞詞組。在語法上也可以有豐富的句型結構表達,全文若只是用簡單句,或是大量的定語從句來堆砌,則使得文章過于單一。能夠將非謂語、強調句、三大從句、虛擬語氣、倒裝句等靈活地使用,那么文章就更加具有層次。除了詞匯和語法結構外,正確的時態、語態以及單詞拼寫才能讓語言運用發揮出更好的作用。
語句間的銜接一直是最容易被學生忽視的地方。大部分的學生在平時讀后續寫中沒有語句銜接的意識,只是將故事寫完,幾乎沒有使用語句間銜接手段,使得全文結構不清晰,語意不連貫。在續寫文章時加入一些銜接詞,比如however,at this moment,unfortunately 等有效的銜接成分,能夠讓故事發展變得更加具有邏輯性和豐富性。
下面的教學案例選自2021 年浙江高考英語科目讀后續寫試題,所給的文章語言通俗易懂,幾乎沒有晦澀難懂的詞。要求學生在文體風格與原文保持一致的基礎上,用清晰并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進行續寫。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還應鼓勵和引導學生使用恰當、符合意境的語言,而不是一味地將高級詞匯及復雜句式進行堆砌。而文本的選擇既要符合理論要求,也應當符合基本的命題規律。文本更需要新穎、貼近生活,語言通俗易懂,表達準確清晰,通過對有趣事件的簡單描述,體現出國外的生活方式及文化內涵,既有詩和遠方的高度也能讓人感覺很接地氣。近年來英語考查也逐漸向綜合運用能力方面靠攏,有跨文化的交流交際,也有原汁原味的生活場景還原。下面通過案例來具體說明讀后續寫應如何展開。
將文本通過記敘文的六要素來劃分,主要是從第一人稱進行回憶、描述,具體如下:
語篇概要:背景是發生在萬圣節這天,有一名少女的頭被南瓜卡住了。引來網上的一片關注。
人物:作者一家人
時間:萬圣節
事件:頭被南瓜卡住
地點:作者家里
起因:為證明自己的南瓜最大
結果:頭卡在南瓜中拔不出來,嘗試了好多次后無果
本文是典型的以矛盾沖突作為主線,前期有沖突,期間作出各種鋪墊,后期自然而然就是以解決矛盾沖突為主來達到續寫的主要目的。
通讀文本后,分析文本,通過文本給出的信息推敲揣摩人物情感是至關重要的。分析情感脈絡對人物的后續動作和故事走向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聚焦故事核心人物“我”來逐段分析文本,得知主人公心理情感變化的過程是原文第一段中,作者帶最大的南瓜回家時的情感是excit ed;原文第二段中,作者力求證明自己的南瓜最大,想到將頭塞進南瓜里的辦法,此時作者內心情感是det ermined 和compet it ive;原文第三段中,作者成功將頭塞進南瓜,內心情感是excit ed 和proud;原文第四段中,作者頭被南瓜卡住,此時的情感是regret ful 和panicky;續寫第一段中,作者的頭困于南瓜中拔不出來,能推測當下內心情感是worried,anxious 和hopeless;續寫第二段中,整件事被拍攝后上傳網絡,推測作者情感會是surprised 或者embarrassed 等復雜的情緒。這些情感的變化為后面的續寫內容作了鋪墊,一系列的描述就是發生、發展、經過、沖突展開到高潮,直到結局的過程。
(1)關注語料,尋找寫作依據。
這篇高考讀后續寫的主題是人與社會。篇首句對故事涉及的內容提供了大致的背景,“萬圣節家家戶戶都要雕刻南瓜”,具有點題的作用,隱含作者的敘事目的和情感傾向,制約著整個故事的敘事內容和敘述方式,激發讀者預測故事的情節內容。同時結合新教材必修三第一單元話題“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的學習,學生如果能寫到“trick or treat”或者萬圣節前夕的氛圍等都能很好地體現跨文化意識。
除背景材料外,關注語料當中的具體描述。“All of us were hard at work at the kitchen table, with my mom filming the annual event.”(當我們都在廚房忙著的時候,媽媽在拍攝記錄這一年一度的慶?;顒樱橄挛淖麂亯|,可知續寫的內容應該是我媽媽將拍攝的視頻上傳到了網上,恰好與續寫第二段開頭的視頻被發布到網上呼應?!癐’m unsure now why I thought forcing my head inside the pumpkin would settle the matter.”(我現在不確定為什么我會認為把我的腦袋塞到南瓜里就會解決這個問題)同樣也是為下文我的頭塞進南瓜,拔不出來奠定基礎?!癐 bent over and pressed my head against the opening.”(我彎下腰把腦袋伸進南瓜口)The pumpkin was heavy.“I’m going to setit down,now,”I said,and with Jason helping to support its weight,(南瓜太重了,Jason前來幫忙)When I pulled hard,my nose got in the way.I got into a panic as I pressed firmly against the table and moved my head around trying to find the right angle,but it was no use.(嘗試各種辦法后,自救無果)這為續寫中尋找外援奠定基礎。這些內容緊密聯系,邏輯思維縝密,環環相扣,銜接融洽。為下文埋下伏筆,續寫方向也逐漸清晰。
(2)解讀首句,通過設置問題鏈,合理構思故事情節。
“問題鏈”指的是圍繞續寫段落給定的兩個句子,設置一系列的問題,包括“行為、情感、結果”等能引領故事發展的問題鏈,從而推動情節發展。當學生在平時的訓練中有了固定且通用的問題鏈,那么在考場中便能調用這些“圖式問題鏈”,從而構思故事情節。本文通過設置以下的“問題鏈”,將思維發散出去,進而分析故事發展走向:
Para.1: It was five or six minut es though it felt much longer.
a.How did I feel while stuck in the pumpkin?
b.How did I get my head out?
c.How did I feel aft erwards?
Para.1 段首句I was stuck for five or six minutes though it felt much longer.可知此時續寫重心可以先圍繞作者的情感狀態來描述,會是擔心、焦慮、后悔和無助。根據情節來推理,下一步要描述的是如何通過外援來解救自己。因為本文的主題是人與社會,所以在解救的過程中最先想到的是全家人的共同合作,幫助自己擺脫困境??梢允莔y brother Jason幫助自己,但沒有達到預期結果,然后再向父母求助。這表明,如果中學生遇到困難,他們應該先自己解決或向同伴求助,如果失敗了,再向長輩尋求幫助。如果你直接尋求父母幫助的話,那么這個故事就缺乏懸念和可讀性。最后是描述作者成功營救后的感受,可以是受困的尷尬或者解救后的如釋重負。
Para.2: The video was post ed online the Monday before Halloween.
a.What was the netizen’s response?
b.How did the family members reactto?
c.My reflection?
Para.2 段首句The video was posted online the Monday before Halloween.從給出的首句提示視頻已被發布網上,那么可以推斷下一步就是視頻發布后會產生的后果。這個話題貼近我們的現實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所有在互聯網上分享的生活經歷和有趣的故事都可以吸引網民的點贊和評論,甚至還可以是轉發和分享。接著可以思考是什么原因或力量讓網民喜歡這個視頻,從而去評論和分享。原因有兩個層面,我們可以從其中一個角度出發。從淺層面的角度,通過這個視頻回憶起童年萬圣節的樂趣,為節日增添色彩。(This funny and interesting video added color to their Halloween,making them danced with joy.) 從深層面的角度,在視頻中感受到一個幸福和諧、互助合作家庭的溫暖,這就是節日的意義。(They received great happiness and warmth from this interesting video.)
文章都有主題,或感恩,或警醒,或鼓舞。續寫部分往往是將故事進一步發展,可以是到達高潮或走向結局,但是在故事的最后需要延伸出主題或意義。
(1)I would take it as a treat to add joy and fun to this festive Halloween for everyone.
(2)Family tradit ions leave wonderful memories for the children.
(3)We should stay calm and act effectively when facing trouble.
讀后續寫的重點在于情節描述。在續寫中應加入更具體的動作描寫和更多的情感描寫。學生在寫作中往往出現較多的“結論性”語言,例如“She felt really nervous and...”這樣的表達方式就像是獨白一樣,不能將讀者帶入情境中,更不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導致續寫只呈現枯燥抽象的結論,生動性不足,畫面感太差。所以,在進行讀后續寫時,一定要注重動作和情感的描寫,使文章更具生動和畫面感。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續寫好語篇中思維的同時,還要續寫好語篇中的語言。在構思完合理的情節后,在續寫過程中應關注所采用的句型結構,為避免句型過于單一,在平時的讀后續寫教學中教師應多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多使用不同的句型結構來潤色文章。比如強調句、非謂語、形容詞作狀語、虛擬語氣、從句運用等。
在續寫的過程中,有效地運用銜接手段將陳列的要點進行合理的篩選和有效的整合。續寫部分在與主題自然呼應的同時還要與文本在邏輯上關聯起來。在續寫中使用清晰的邏輯銜接詞,能夠突出文章結構和文章主旨,同時也可以顯示出學生寫作時嚴謹的邏輯。其中,時間線索串聯在讀后續寫當中最為重要,例如at the beginning、upon one’s arrival、then、besides、while 等銜接詞,不僅為文章提供明確的時間線索,還能很好地承接上下文。
分析了歷年真題后發現,從故事情節來看以戶外經歷為主的居多,值得注意的是在續寫中設計的結局主題應該是如何脫困脫險、轉危為安。例如,2016 年11月的高考讀后續寫真題就是外出露營時簡和她的丈夫因爭吵而走散迷路的故事,最后結局設計為簡獲救了;2017 年6月的高考讀后續寫真題講述了在馬克和朋友騎車去阿拉斯加的過程中,由于朋友車壞了停下修車,馬克只好獨自前行,中途遇到狼的危險經歷,最終的故事結局也是馬克成功脫險;2018 年6 月的高考讀后續寫真題中講述的戶外經歷是作者和父親去西部荒原度假、騎馬迷路的故事,最終結局還是作者和父親平安回家了。因此在寫作時一定要把握好文章的線索,契合故事發展的方向,體會作者通過鋪墊表達出的寫作意圖、思想情感和人生哲理等。
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在高中英語學業質量標準水平二中提出了“能概述所讀語篇的主要內容或續寫語篇”的要求,明確將續寫能力定為高考命題的依據。在基于語用能力的讀后續寫教學中,鼓勵并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思考,迸發想象力和創造力,充分發揮和展示自己運用語言的綜合能力,這在提高學生語用能力的方方面面都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