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新沂市第四中學 王 貝
彼得·圣吉曾用一個故事來說明“今日的問題來自昨日的解”這個道理。系統的思考表現在不“就事論事”。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許多都是因為“昨日”的行為所致。我們在了解初中語文教師“目前最感困惑的問題是什么”的時候,看到這樣的回答:“付出心血,收效甚微?!薄盀槭裁醋约旱呐εc結果不成正比?”“投入了卻沒有收獲?!迸α耍瑓s無法解決問題,這是最令人沮喪的事。但今天的結果無疑都是自己“昨日”教學行為的積淀,因而解決今日的問題,可以嘗試從看看“昨日”自己做了什么入手。當問題比較清晰時,就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下面討論如何從系統的角度看待自己語文教學中的問題并加以改善。
當我們的教學出現問題時,我們應該努力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但我們有時也看到有些年輕教師在面對問題時有“歸罪于外”的傾向。有一次我們看到課上的學生無法真正投入到學習中,即使教師讓學生討論,學生看上去也沒有積極性,兩三次后,教師不得不提醒學生,這是討論,可以大點聲說話。后來我們問起那堂課學生為什么沒有積極性,教師告訴我們,那天有錄像,學生比較緊張。但我們知道這個教師所上的課一直是平平淡淡、缺少激情的。這種“歸罪于外”的傾向是人的性格中很自然的一面,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人們有時自覺不自覺地會將外部原因看成是問題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原因。對課堂教學來說,最常用的兩個“外因”是考試的壓力和學生素質差。比較成熟的教師,雖然也會在口頭上抱怨考試壓力太大和學生素質太差,但在實際中,一般傾向于用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來解決問題。
教學案例:某一教師要講鄭愁予《雨說》,詩的內容非常簡單,語言也不難,而這位教師所教班級的語文成績比其他班級又要好一些。他教學《雨說》這首詩所面對的問題是: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果采用多讀的方法來深挖這首詩的主旨,但都難以奏效,因為這首詩的主旨也很淺顯,無需深挖。
改善教學行為,是指教師發現自己教學中出了問題,從而尋找新的教學方法,以求達到自己的教學目的。那么,案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哪個地方不當呢?
一般教師可能會想,這首詩既然這么簡單,很難上得精彩,干脆讓學生自己看好了,何必為它煞費苦心呢?但這位教師并沒有放棄,通過他不斷地對這首詩教學方法的改善,暴露了自己的問題,也暴露了學生的問題。問題不斷地暴露,就要不斷地想辦法去解決。所以,問題不斷暴露、不斷解決的過程,也就是師生不斷進步的過程。
這位教師從改變詩的語言入手:“等待久了的田圃”→“牧場寂靜的田圃跟牧場”,“等待久了的魚塘和小溪”→“干涸了的魚塘和小溪”,“柳條兒見了我笑彎了腰啊”→“柳條兒見了我垂下了腰啊”……讓學生比較品味,這樣改是好還是不好?為什么?請說出理由。
學生認真品讀詩句,并進行比較。有的學生指出改變后的詩句不好,如把“笑彎”改為“垂下了腰”,沒有了情感,顯得冷冰冰的。
但總的來說,全班學生對這樣的比較品味并不感興趣,對有些句子的改法說“好”或是“不好”,也都很勉強,這個環節教學顯得很不流暢。這位教師發現了問題:自己設計的改寫比較限制了學生的手腳,問題也有些簡單。他立即改變教學方法:請同學們談談自己喜歡的詩句或詩句中的某一個詞語,要說明喜歡的理由。這下學生放開了手腳,全班學生都熱烈地討論起來。如有的學生說“我要教你們勇敢地笑啊”中的“教”用得好,寫出了春雨那細膩如慈母般的愛,如果用“讓”“給”等詞語,雖然也可以,但就沒有這樣的表達效果了。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當我們在教學中發現了問題,就要想方設法改變我們的教學思路。這位教師教學《雨說》,如果按照常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讀一讀、議一議,歸納出主旨,這樣教學未嘗不可;再進一步,通過改變詩句,讓學生比較品味詩的語言,這種方法比常規的教學方法自然又好了一些;但這位教師不滿足于現有的方法,不斷地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讓學生自己選擇詩句,自己進行賞析,這樣,就使他的教學進入了嶄新的境界。這樣不斷地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不但有利于學生的發展,也有利于教師自己業務能力的提升。
向別人學習是改善自己教學行為的重要途徑。這種學習是如何發生的呢?假設這樣的情境:你正在路上行走,因沒有公務在身,放松的心情使你可以注意路上行人的情況。這時迎面過來一個人,你發現他的走姿非常標準:抬頭挺胸,步伐不大不小,速度不快不慢,你會怎樣呢?你是否會不自覺地也挺起了胸膛?假如你看到的是另外一個人,走路彎腰駝背,讓你感覺很不舒服,你是否也會不自覺地挺起了胸膛?兩種截然不同的情境,即積極的情境和消極的情境,都有可能會達到同樣的目的,甚至有時消極的情境比積極的情境給人的沖擊更大。
語文教師教學行為的改善也可以如此。有一位語文教師去外校聽課,課的內容是“廣告”。教師介紹廣告的定義、種類,并對例子進行詳細剖析,最后布置作業。學生聽得昏昏欲睡,下課時,有位學生面對這么多的聽課教師深深地嘆了一口氣。聽課的教師對這種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印象深刻,在他眼里,這堂課是失敗的。從這種“失敗”中,聽課的教師學習到的東西就是“我不能這么上‘廣告’一課”。為此,他改變了教學這一課的傳統方式。上課前,他讓學生通過電視等媒體并到大街小巷去搜集各種各樣的廣告,并進行篩選;上課時,他讓學生對搜集來的廣告進行分類,并概括出廣告的特點;上課后,他讓學生學寫廣告,并嘗試為商家撰寫廣告語。本來是一節枯燥無味的課,給他上得有聲有色,學生都渴望能夠再上這樣的課。這位教師如果沒有聽過那節失敗的課,也許他就要上成那節失敗的課了。
我們有時會認為,聽別人的課,只有發現并吸收其長處才是學習。但事實并非如此。上述實例中教師的行為改善是因為看到了別人課堂上的“過失”。學習不等于“模仿”或“吸收”。學習意味著教學行為的改善,而這種改善是以某種“揚棄”為前提的,或是“揚棄”自己教學中的缺點,或是“揚棄”自己看到的別人教學中的缺點。
但是并非所有人在別人的缺點面前都能有所“醒悟”。有準備的聽課是非常重要的。這里的準備不是只熟悉課文的內容,而是指“準備有所收獲”。我們無法讓別人的講課或講座更符合自己的需要,也許我們聽到的課“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從中有所收獲呢?第一個方法,就是替這個教師去“反思”,他的課為什么會上成這個樣子?問題出在哪里?第二個方法,就是思考,如果是我,我會怎樣去上這堂課?這就是通過觀察同事來改善自己教學行為的過程。這里,其他人的課就是一面鏡子,只不過這面鏡子有點“魔力”,它可以使你看到如果你也這么上課,會是一種什么樣子。
從別人的“過失”中學習,也是從“經驗”學習的一個過程。每個人的經歷是有限的,所有問題都要從個人自身經歷中獲取經驗是不可能的。假設一個年輕教師一年內經歷10 次“失誤”就可以有明顯的改善,那么有兩種路可以走:一是教師按時間順序依次經歷這10 次“失誤”過程,每次總結經驗,提高一步,需要用完這一年的時間;二是教師自己經歷“失誤”的同時,有機會觀察其他教師的課堂,從其他教師的“失誤”中吸取教訓,而不必親身去經歷這個“失誤”,也許8 個月就完成了這個飛躍過程。這樣的假設當然是高度抽象化的比喻,但教學是有普遍規律可尋的,因而從別人的“過失”中學習也就成為可能。
避免“失誤”是遠遠不夠的,語文教師要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一定要做到“精益求精”。
《散步》是一篇描寫親情的精美散文,全文580 字,散淡的文字,飽含著的卻是人到中年的人生況味,那種人生的使命感責任感,十二三歲的孩子未必能懂,但仔細讀來,確實感到意味悠長。以前也聽別的老師上過這個課,總覺得沒有上出想要的味道來??墒俏兜涝谀睦锬?尊老愛幼的主題總是有點陳舊。很明顯,味道不在這里。教師可以試著從閱讀的角度來教這篇課文,著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設計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我”為什么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兒子? 第二個問題,理解文中主旨句的含義?;卮鸬谝活}時學生果然理解比較膚淺,認為“我”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我”陪伴兒子的時候還長,陪伴母親的時候不多了。教師繼續問:那么推而廣之,“我”在這里的處世原則是什么?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假設對比(假如“我”順從兒子會怎么樣?)明確了作者重點突出“孝”,雖愛幼但更尊老。這時教師可以趁機繼續發問:為什么這樣寫更有意義?學生討論后認識到:愛幼是一種本能,尊老則是人類的文明之舉。由此認識到這正是文章立意的新意所在,深意所在??墒沁@位教師忘了總結:適當的假設比較是深刻理解文章深意與作者的意圖的重要法寶。理解第二題時,這位教師要求學生盡可能用自己的人生體驗去解讀作者的心靈之歌,想想自己的爸爸媽媽是怎樣擔負家庭的重擔的。不少學生聯系自己的家庭實際,很快深入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一個學生引用她媽媽的話,非常生動真實地詮釋了“整個世界”的含義。她媽媽經常對她說,回到家,不管多累,只要一眼看到老的小的都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就覺得很滿足很幸福?!耙虼?,我理解的作者的整個世界跟我媽媽的感覺應該是一樣的,那就是對親情的珍視,體現了他們這一代人對家庭的責任和愛?!痹瓉磉@個學生生長在單親家庭,她親眼目睹感受了媽媽上有老下有小的沉重使命,因而她的理解也就特別深刻。目前老中青三代同住的家庭很多,這個學生聲情并茂地講述頓時打開了其他同學們的心扉,大家聯系自己的家庭實際,很快深入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盡管如此,但課后反思,這位教師還是覺得文章的味道沒出來,可以說,沒有多少情趣。那么文章的味道究竟在哪里呢?
兩周后第二次上這篇課文,這位教師反復閱讀,發現這篇散文的味道在于“美感”。于是他制定了“親情的美感”這個教學重點,為了突出這個教學重點,他特意用學生的家庭合照制作了一個《我愛我家》的親情短片,配的音樂是2003 年春節聯歡晚會上獲得特等獎的歌曲《我愛我家》。但是課堂上并沒有達到他預期的效果,當他最后問《散步》之美,美在哪里時,竟然冷場。后來學生稀稀落落地回答“生命美”“景物美”;進一步問為什么時,學生的分析理解很膚淺。也許教師高估了學生的審美能力。顯然,此文的味道還是沒有上出來。
又一周后,學校的“名師杯”決賽他決定再換一個角度來上,他發誓一定要上出一點味道來。研究作者的寫作后記,他發現作者在情節上和散步的時間季節上跟真實的生活相比,做了一些改動或調整。而正是這個改動賦予了文章耐人尋味的意境。那么教師何不從寫作這個角度來試試呢?初一學生的作文最大的毛病正是只會平鋪直敘,不會營造意境,因而枯燥乏味。這節課教師要告訴學生平凡的小事同樣可以寫出大意境來,關鍵看我們的悟性如何。這堂課,這位教師反復提醒自己,要簡潔,特別是要緊扣目標,不要聲東擊西。播完《我愛我家》短片后,教師讓學生談感受。一個女生說:“有家真好!”教師追問:“我們平時也常常翻看家庭影集,那種感覺跟今天我們觀看小影片的感覺有何不同?為什么?”學生說,沒有像今天這么激動人心的感覺。因為,今天的照片配上了動人的樂曲,渲染了家庭親情,讓我們無比感動。這正是教師所要說的。他接著說:“作文也一樣,不一定要寫轟轟烈烈的事情,小事情同樣可以寫出大意境來,關鍵是我們怎樣構思,怎樣去營造意境。”
為了避免前兩次課堂主題不突出的缺點,這位教師突出環境描寫在意境營造中的作用,設計了兩個改寫的練習,一個是改地點,把散步的地點改在“車水馬龍的大街道上”;另一個是改季節,把春天改為秋天。學生通過對比,很快領悟到這樣一來,美感全失,詩意全無,深刻的意蘊殆盡。散步表現的是田園牧歌似的美麗,如歌如詩如畫。尤其把背景放在春天,不僅是因為春天有著萬花燦爛的絢麗,有桑樹、魚塘、菜花,更是因為她象征著母親熬過又一個嚴冬迎來的新生命的春天,這次散步是一次春之旅、愛之旅、溫馨之旅。
其實還可以改天氣、改情節、改景物,如桑樹、菜花、魚塘要是改為木棉、玫瑰、大?;蛩畮欤饩惩瑯訒l生變化,造成不和諧,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敏感力。
這節課由于改變了前兩次課的教學行為,雖然還有瑕疵,但總算有點味道,也就是說,有點語文味了。這節課這位教師獲得了“名師杯”一等獎中的第一名。
在教學中,如果我們發現了自己的教學出了問題,一定要及時地想辦法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如果不思進取,一條道走到黑,也許就永遠地堵住了通往未知的新路。我們語文教師要在自己的教學實際中,不斷地改善教學行為,精益求精,從而為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開辟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