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楓

2021第十六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暨首屆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論壇期間,以“社會治理創新與實踐”為主題的分論壇盛大舉行,分論壇由清華大學社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老師賈征主持。
各地在推進社會治理中涌現出哪些實踐與亮點?社會治理創新與實踐中的難點有哪些?如何在推進社會治理中探索適合自己的道路?中共中央黨校教授、文史教研部原主任周熙明,南昌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閔員根,章丘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劉紅軍,溫州市委網信辦室務會議成員、二級調研員蔡明才,漢陰縣水利局局長李揚,南昌市西湖區民政局書記張武松,高州市人民醫院黨委委員、黨辦主任丁新林,合肥市廬陽區數據資源局副局長李宏偉,瀏陽市人社局就業促進科科長鐘娟,等嘉賓共同熱烈探討了這些問題。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文史教研部原主任周熙明說:“老子《道德經》中的那句話,要今天的治理者好好去體會——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作為治理者,不要強行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等同于百姓的所思所想,百姓之心是千千萬萬種心,各種各樣的想法、身份、處境,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要真的做到以百姓之心為心,才能做好社會治理。”
南昌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閔員根分享了當地的具體治理經驗:“南昌縣有一個品牌是民心連心橋——這樣的機制叫做村社吹哨、部門報到,村社是村一級的網格,特別是新城區的網格,140萬人其中有80萬人在城區,60萬人在農村,主要的矛盾集中在城區。民心連心橋具體的要求是我們有兩千個網格,其中一千多個網格在城區,有兩千多名干部配套,一個網格至少有兩名縣直部門和鄉村的干部,,每個周三的晚上七點到九點,大家到網格里面去,相約周三為民解難。”
章丘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劉紅軍認為,30年來,章丘不斷探索,與時俱進,“章丘經驗”也一直在豐富發展,尤其是去年以來,按照黨中央、省市的系統謀劃、全面部署,章丘在原有網格工作基礎上對基層治理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深化和改革,初步創造了“服務+治理,一網兜到底”新時代基層治理“章丘經驗”。
溫州市委網信辦室務會議成員、二級調研員蔡明才說:“溫州在網絡社會治理方面始終走在全省、全國前列。溫州網信辦今年落實了一個全省的數字化改革。社會治理包括海陸空天地,網絡是重要的一環,沒有網沒法生活。”
陜西省漢陰縣水利局局長李揚介紹,漢陰通過實踐形成“規范化建設、科學化提質、市場化管理、智慧化運維”的城鄉供水保障智慧管理體系,有效破解了投入不足、管理不善、運轉不暢等難題。
“小區治理如何治?”南昌市西湖區民政局書記張武松表示,第一是參與,第二是協商。在治理鏈條上,社區和小區之間要打通。
此外,分論壇現場,合肥市廬陽區數據資源局副局長李宏偉分享了如何用數字化手段賦能社會治理。《小康》雜志社編委、政務大數據中心主任張志根據豐富的調研經驗,分享了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八大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