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牧野和陳可辛的共同點之一,在于他們的電影都比較中正平和,既不是那種學院派或者影展路線,也不是那種完全的商業路線,他們的電影不憤世嫉俗,也沒有那種流俗的嘩眾取寵。就如陳可辛在某次電視采訪中所說的(大意):他不喜歡那些大師作品,也不喜歡那些大俗片,他喜歡的是那些處在中間的中等電影。也是這種特質,讓他們對人性也從來不偏激,他們都不是從教條、概念去理解人。他們似乎天然能理解人性的復雜與豐富,總是能在這種多意之中找到一種精確的平衡,于是這里面也就自然地流露出一種諒解和同情。——梅雪峰1978 微博
部分西方電影,為了政治正確,完全不顧歷史的原貌,改編經典也在加各種種族、性別、性少數的料。但是這種造假或者改編就讓電影變得特別的局促,再沒有原作以及過去版本的從容了。藝術的創造可以不尊重歷史,這樣的創作方向真的正確嗎? ——董小姐聊電影 微博
“降價救市”,救的不僅是春節檔后半段的人氣,救的也是觀眾對國產片的信任與支持。這些年來國產電影之所以能夠在市場上節節攀升,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觀眾對本土電影的偏愛。當然,電影人的努力要被看見,可如果失去了觀眾的人心,那么好不容易積累出來的國產片觀影熱,不排除有進入快速降溫期的可能,相信這是誰也不愿意看到的局面。——韓浩月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