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
摘要:高中生群體中存在著自尊感薄弱和生活無意義感明顯的現象。本文從這兩個特點入手,闡述生涯教育如何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性格能力特點,建立合理和穩固的自尊感,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建構,并且通過系列體驗活動明確生命的價值感和意義感。
關鍵詞:生涯教育;空心病;自我同一性
教授徐凱文在2016年發表了一篇名為《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的演講,其中提到了當代學生的一大心理困境:“空心病”,這一觀點引來許多心理研究者和教育者的關注。據筆者觀察,“空心病”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不穩定的自尊感——這種自尊感時常建立在和他人的比較之中;二是強烈的無意義感——對人生意義感到迷茫,不清楚自己想要追求的生活。
雖然這篇演講距今已經5年了,但徐凱文教授提到的問題在現代高中生群體中仍舊非常普遍。近些年逐漸被重視和關注的生涯教育,似乎為這一困境提供了有效的解答。本文將從高中生存在的“空心”狀況入手,探討高中生涯教育如何幫助學生發展自我同一性和有效的價值感,從而找尋到當下的意義,使得“空心不空”,理想與生活變得豐滿而美好。
作為高中心理教師,我觀察到學生們的焦慮感往往爆發在考試前后,經常有學生和我傾訴自己的成績或學習狀態不如班里的其他人,對未來感到很恐懼和焦慮。伴隨著焦慮的是低自我價值感。在很多學生的心中,分數一定程度上就是他們自我的標簽,分數高了自尊就往上升,分數低了就直線墜落,甚至墜成“沒用的人”。但問題是,即使一位學生再優秀,“第一名”永遠只有一個,總有人落在平均線之下,總有人在最后幾名,如果讓自尊建立在成績上,那班里的后進生不就都是“低自尊”人群了嗎?按照這個邏輯,“尖子生”似乎可以幸免于難,但實際并非如此。即使是那些成績優異的孩子,也難保每次都考的理想,也難保離開了高中,未來一直都是頂尖者。只要自尊感是依靠著成績、依靠著“超過別人”建立的,它必然是脆弱的。更近一步說,任何以外界評價標準為依據,而非產生于內在的自我了解和自我認可的自尊,都面臨著隨時坍塌的危險,都是“虛假的自尊感”。學生形成這類“虛假的自尊感”,一次那個程度上是“唯分數論”教育模式的后果。那么面對這一現狀,老師和家長能夠做些什么呢?
我們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人的一生中需要經歷八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對應的挑戰和需要完成的任務,這就是著名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依據這一理論,高中生處于青少年階段,面臨的主要發展任務是“同一性的建立”,即明確“我是誰”“我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如果這一階段順利度過,青少年會逐步增加對自身的了解,確認自我獨特性,發展出積極的自我認同感和健康的自尊感。在促進自我同一性建立的過程中,生涯教育是有力的手段。
第一,生涯教育引導學生探尋“我是誰”這一問題。生涯教育帶領學生探索興趣愛好,尋找自己真正喜歡的知識和事物,未來想要做的事情,讓學生從消極的“考試工具”,轉變為滿懷期望、富有追求、充滿沖勁的夢想探索者。興趣找到了,學習動機和內在積極性自然提高。雖然對學習的投入增多,但因為喜歡,負擔感反而會減少。工作中我曾經接觸過這樣一個案例,一位母親因為孩子學習動力不足聯系了老師。心理老師和學生交談后發現,這個學生并非厭學,只是覺得學不學都一樣。實際上,他內心有一種“窮游”的理想,想要在未來走遍世界各地,探尋不同的文化和風景。因此他認為,好好學習再按照父母的意愿找一份高薪穩定的工作,就會使他失去完成這一理想的機會。“我不介意成為和尚或者外賣員,那樣反而比較自由”這是學生的話。家長希望孩子的未來穩定,這是他們的目標,為了達成目標,于是事無巨細地檢查、督促孩子的學習。付出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卻難以打動孩子的內心,因為這終究不是他們期待的生活,他們會以各種形式反抗。后來心理老師與學生深入交談,從生涯規劃的角度不斷地引導,詢問他為什么不考慮旅游管理或酒店管理這類專業呢?這樣既貼合了他對未來生活的規劃,又可以用專業的知識代替純體力勞動謀生,從而獲得更多的資金和時間做想做的事。學生交談后也表示自己獲得了不少啟發。
除了興趣探索,生涯教育也關注學生的性格和能力特長。這種“關注”是包容和多元的,不簡單地評價高低優劣,只為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領域。在實際的工作中,當學生填寫完MBTI性格測驗、多元智能測試之后,普遍表現出了對自身更多的好奇和思考;學習風格測驗讓聽覺型、視覺型、語言型等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當學生開始意識到每個人都是不同的,自己具有獨特性時,他們更容易舍棄單一的評價標準,而是從更多元的角度看待自身。即使在分數這件事上我一直不太出色,那又怎么樣呢?分數只是我的一面,而我還有其他的特點,有其他擅長和優勢的東西,我依然相信自己具有無限潛能。
除此之外,用多元視角看待自身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同學之間的惡性競爭——朋友們不必在一個維度上拼得你死我活,而能夠在不同的方面互相鼓勵,一起成長。這樣一來人和人的聯結更加緊密和真誠,友誼便不會因為過度比較而受損,學生的孤獨感減少,人際支持增強。
第二,生涯教育在討論學生“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這里涉及了學生對未來的專業、職業和人生發展方向的規劃。在日常工作中我發現很多高中生,甚至是高三學生,都沒有仔細思考過自己未來想做的事情。有的學生只愿意把注意力放在學習、做題上,認為“想其他的都是浪費時間”,這是生涯意識不足的體現。他們應該認識到,考個好成績好大學不是人生終點,只是實現人生目標的途徑。要往前走,也要知道為什么往前走。如果目標不明確,方向都是混亂的,只是一味向前,最終走上適合自己的道路概率又有多大呢?還有的學生,因為內心對“要往哪走”并不確定,所以缺乏學習動力,迷茫感很重。高中生處在急速的發展中,他們面臨非常多的變化,而變化中“方向”對他們來說尤為重要。現實中往往是老師、家長定下了方向,學生就一直跟隨著權威人士的意見行事,順應外在要求,慢慢變成“為別人學”的被動狀態。他們需要自己找到學習目的,擺脫外在邏輯的束縛,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這是一種內在力量的體現和延伸,從這里也可以收獲更多的自尊感——這是我想要的人生,我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靠近它,去實現它。除此之外,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有助于他們從發展的角度看待和磨煉自己。哪怕對現在的自己、現在的生活不滿意,只要努力,未來也可以成為心之所往,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希望教育呢?
在規劃未來的過程中,實際上也隱含著一種對價值觀的探討。一些學生表示自己時常倍感壓力,體驗到的生活樂趣顯得單一而匱乏,因而對生命的價值感到困惑。生活必然是充滿了挑戰性的,但是多數人還是愿意向前,是因為在挑戰、責任和壓力之后,依然能看到希望,我們依然能夠去追求心中認為有意義的東西。為什么有的學生看不到希望,找不到意義?一定程度上,他們的生活被困在學校和家的兩點一線中了。每天面對的道路是固定和單一的,學生的生活體驗是受限的,如果家長和老師沒有在這一點上拓展他們視野,學生很難看到世界呈現給他們的豐富選擇。未來無限的可能性,他們尚未看到,因此尚未考慮,更不用提嘗試和體驗了。
我想這也是為什么生涯教育中的一些活動會如此受歡迎。例如職業模擬體驗,它不僅讓學生了解每個職業的工作任務,還讓他們走出家和學校,看到、感受到更多元和復雜的生活。意義感很難通過“說”去傳遞,學生必須在實際體驗中自主發現和領悟;職業故事分享,各個行業中的優秀人物是對學生進行榜樣教育和夢想教育的絕佳案例。如前文所述,高中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階段,學生很容易受到榜樣的影響,將他們的形象和生活作為目標,為之奮斗和努力。分享企業家們的故事可以幫助學生從更高的水平看待生活和世界,讓他們明白“原來人生還可以這樣活”,進而主動的探索“我想要怎樣活”,“生命中什么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這一系列問題。從更高的角度來看,一些民族企業家的個人經歷能夠激發學生的責任感和主體意識,從而將個人發展與社會責任相結合,在當代一些虛無主義的文化浪潮下,找到能夠長期堅守的價值。畢竟,背負一些東西才能穩重前行。
當然,在生涯探索的過程中,家校聯合是必不可少的。為了防止學生努力完成了“父母想要的人生”,我們需要把職業規劃中親子間的不一致化解,轉變某些家庭中的固有觀念,整合家庭資源,為家長和孩子尋到共同的方向。
當生涯教育在高中生群體中廣泛和正確的開展,我相信“空心病”現象會越來越少,學生能夠從“無意義感”“被推著走”的困境中出來,重新獲得內在力量,主動掌控自己的人生。他們會明白,意義與價值就在他們的每一次選擇之中。
參考文獻:
[1]王東燕.青少年“空心病”的解決之道[J].求學,2022(01):76-77.
[2]胡艷.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看待高校大學生“空心病”現象[J].改革與開放,2018(07):74-75.
[3]陳建俏.高等院校大學生“空心病”心理危機的理解與化解[J].校園心理,2021,19(05):447-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