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陜芳芳

臨潭磨溝寺洼墓地馬鞍形口鼓腹罐M720:B6
夏鼐先生在《臨洮寺洼山發掘記》一文中,就曾指出寺洼文化中可能混有另一種文化因素。在正式發掘的莊浪徐家碾、西和欄橋、合水九站、臨潭磨溝寺洼文化墓地等幾處寺洼文化遺址中,文化混同的現象最為明顯的是位于甘肅慶陽的合水九站遺址,尤其是在其居址區。其居址區的陶器涇渭分明,可分為兩個陶系,第一種陶系屬于典型寺洼文化陶器,陶質疏松,陶色不純正,以素面夾砂褐陶為主,其器型主要為壺、馬鞍形口單雙耳罐、高柄豆、分襠鬲。第二陶系以泥質灰陶為主,陶質細膩堅實,火候較高,紋飾以繩紋為主,器型主要以無耳罐、淺盤豆、癟襠或聯襠鬲為主,帶有明顯的周文化陶器的風格。除居址區外,在九站遺址墓葬區中也出現了少量周文化陶器,如墓M55的圓肩罐M55:1與扶風云塘西周遺址中的圓肩罐M13:15類似,其都是侈口,肩上附兩耳,平底,頸以下飾繩紋,而典型的寺洼文化陶器多為素面,耳與口平齊。在九站遺址M14中的圓肩腹罐M14:3平口,尖圓唇,束頸,圓肩,腹部飾繩紋,平底,其與周文化中典型的圓肩罐類似。九站遺址M17中的高領弧形連襠鬲M17:6與武功鄭家坡西周遺址灰坑中的弧形連襠鬲H2:3類似,都為圓唇,高直領,實尖錐足,足根稍內收,區別是武功鄭家坡H2:3通體飾粗繩紋,弧形聯襠較高,九站遺址墓葬中的陶鬲M17:6通體素面,弧形聯襠較低。
除了前文中提到的九站遺址與周文化在陶鬲、罐等器物上的相似特點外,莊浪徐家碾墓地的銅戣M95:41與岐山賀家村西周墓銅戣M1:11形制大致相似,西和欄橋寺洼墓地陶簋M7:5,器型總體上與張家坡西周墓地的碗形陶簋較為相似,應是受西周文化影響所致。

莊浪徐家碾寺洼墓地馬鞍形陶罐M49:9

莊浪徐家碾寺洼墓地彩陶馬鞍形陶罐69:9

莊浪徐家碾馬鞍形陶罐M78:12
文化之間的交流是雙向的,不僅在寺洼文化遺址中發現周文化特征的器物,而且在關中地區的一些周文化遺存中也發現了帶有明顯寺洼風格的器物。如鳳翔龍口遺址周代文化遺存中出土的馬鞍口陶罐,口沿作雙馬鞍口形,中口,圓鼓腹,下腹較直,與典型的寺洼文化九站遺址中的中的雙馬鞍口罐較為相似。寶雞竹園溝周文化墓地所出土的雙馬鞍口罐也與徐家碾寺洼文化墓地的Ⅱ式雙馬鞍口罐十分相似,區別是寶雞竹園溝的陶器陶色為黑陶,其質地更類似于周文化陶器。濛峪溝周文化遺址也發現的一些器口呈馬鞍口形的雙耳罐,馬鞍口下垂幅度不大,雙耳在口沿部偏下,口沿上部經二次附加,這些特點顯然是在吸收了寺洼文化的文化因素,同時又保留自身的文化特點。
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其必然存在交流路線,由于地形的影響,由隴東、隴南、隴西地區進入關中平原西周心臟地區的路線從古到今只有有限的幾條。從平面地圖上來看,由于渭河的存在,一般認為隴西與關中地區的最佳的交通路線是走渭水,從天水直達寶雞等地,但在古代其實并非如此。由于六盤山和秦嶺兩座相連山脈的阻隔,而且渭河在今陜甘交界的許多河谷地帶極為狹窄,并一直延伸至寶雞才能進入到關中平原地帶,在狹窄的河谷地帶通行十分不易,并且從隴縣以西的“隴關”翻山而行也絕非易事。相較之下,從涇河上游進入關中地區的“蕭關道”最為便捷。根據史念海先生《河山集》一書中對“蕭關道”進行了詳細地考證,其認為大概路線為北上六盤山再由固原沿清水河進入涇河,再進入平涼以西三關口,此路線分為南北兩支,南路由六盤山東路南下至今陜西隴縣,然后在沿渭水支流汧水平坦的河谷地帶進入關中其他地區;北路由于涇河河谷比較開闊平坦,可繼續沿涇水河谷向西南前進即可進入關中其他地區。而隴東地區寺洼文化遺存主要在分布在涇河及其支流流域,其可能先由涇河支流進入干流,再沿著涇河流域進入關中地區。
從寺洼文化與關中地區周文化的交流與互動可以看出其反映出兩個問題,其一是在寺洼文化典型遺址九站遺址中,九站遺址中所見的兩大陶系顯然生產自不同的陶窯,兩種陶系的陶器所表現出來燒制技術明顯不同,而且根據對居址區陶片的分層統計得知,在九站遺址的下層(4C 層及下壓灰坑,相當于先周時期到西周中期偏早)寺洼文化陶器占絕對優勢,周文化陶器僅在個別探方中的比例占到10%左右,但在其上4B、4A層中(相當于西周晚期),帶有周文化因素的陶器不斷增多,部分探方中甚至超過其一半的比例。這可能反映了隨著時間的推移,西周王朝對西北邊疆,周文化對寺洼文化聚落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斷加深。九站遺址的墓葬區與居址區表現出來的情況完全不相同,在已發掘的80座墓葬中,隨葬陶器大多為典型的寺洼陶器,周文化陶器十分少見,這種居址區與墓葬區不同文化組合現象是由何種原因造成的呢?九站遺址發現的周文化陶器是否是從附近的周文化聚落交換或購買而來的外來品?但這一陶系在遺址中的大量出現似乎又表明他們應為本地生產。如果是本地生產,兩種陶系陶器是否為同一陶窯遺址生產?如果出自同一陶窯遺址,而這一作坊究竟由同一或不同人群在經營?其中陶器的制作者是否為外來雇工,還是其居民已經掌握了先進的周文化陶器生產技術?如果出自不同作坊,這兩套不同的陶器生產制作體系是意味著九站寺洼聚落中居民中的兩個不同的文化集團,還是意味著寺洼聚落的居民已經接受了外來先進的周文化?對于這些問題的解釋,李峰先生在《試論西周王朝西北邊疆的文化生態》一文中做了三種推測,普通民眾雖在日常生活中大量接受了周文化,但仍然保留了其自身的傳統喪葬習俗;九站遺址還未完整揭露,可能現已發掘的墓葬區的居民比較保守,而與居址區中文化組合現象類似的墓地尚未發現;墓葬區的年代相當于居址區的早期,而居址區在早期受周文化影響較小。

馬鞍形陶罐(平涼市崆峒區博物館藏)
西周時期在涇水上游流域(即隴東地區)也分布有眾多的周文化遺址,如靈臺百草坡西周墓、崇信于家灣周墓等,除此在外,文獻中記載在此區域有西周貴族封國封邑如虞、芮、虢、散、密須、阮、共等地(考古實物資料較少),可見在此處周文化與寺洼文化遺址交錯分布,為何這一區域的周文化遺址未發現其受到寺洼文化的影響?一種可能是周文化作為強勢文化,其文化較為發達,陶器制作工藝更高,而寺洼文化陶器制作較為簡單粗糙,寺洼文化聚落的居民吸收了先進的周文化的陶器生產技術,除此之外,周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涇河干流,農業條件較好,農業較為發達,而寺洼文化主要分布在涇河的支流或其支流的支流,如九站遺址位于涇河支流馬蓮河的支流合川水附近,農業條件不如周文化分布區,而且在寺洼墓葬中農業生產工具也比較落后,可能為農牧混合的社會,經濟落后也使得寺洼文化聚落居民向先進的周文化學習,因此周文化對寺洼文化影響更為深刻,而寺洼文化對周文化的影響很微弱,也從側面體現出西周王朝靠強大的經濟文化的輻射力,逐漸將這一地區納入其政治統治區域。另一種可能是現已發掘的這一區域的周文化遺址較少,還未發現與寺洼文化的交流的遺址,還有待進一步的考古發掘。而且該區域民族以及政權較多,如西戎、獫狁等,使得這一區域的文化更為復雜。西周王朝為爭奪涇河上游地區的控制權長年與獫狁發動戰爭,如“多友鼎”其內壁銘文詳細記載了西周王朝與其一次大規模的戰爭,也體現了西周王朝對西北邊疆地區的擴張。
寺洼文化遺址中發現周文化遺物的現象與關中地區周文化遺址發現寺洼文化遺存的現象,反映了文化的交流是雙向的。而且在這一時期,寺洼文化之間有著相對便利的交通路線,同時,涇水上游地區寺洼文化與西周文化交錯分布,可能進一步促進了文化之間的交流。但事實上,周文化更為強勢,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對寺洼文化的影響越來越深遠,也從側面也反映了周文化在西北邊境的影響力不斷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