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芳,蔡云鵬,姜海軍
(威海市農業農村事務服務中心,山東威海 264200)
中國2020 年全年累計進口大豆10 032.82 萬t,同比增加11.7%,首次超過1 億t,是我國進口量最大的農產品,進口主要依賴于美國、巴西等國家,外資對我國大豆加工業滲透市場占有率達到2/3 以上。2019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大豆振興計劃,按照中央部署農業農村部發布了《大豆振興計劃實施方案》,提出擴大東北、黃淮海和西南地區大豆種植面積的工作部署[1-3]。新鄉市獲嘉縣是黃淮海大豆主產區,推出優質、高產、高效益的大豆品種是大豆產業發展的關鍵,也對增加大豆種質資源儲備、應對不同氣候環境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本試驗在大田自然條件下,進行了夏播大豆新品種比較試驗,調查了不同品種在獲嘉縣的農藝性狀和產量表現,為篩選出適宜當地種植以及適宜機收的大豆品種提供參考。
試驗田設在獲嘉縣位莊鄉大位莊村西地,地力均勻,地勢平坦。
供試大豆品種為‘鄭豆1307’‘鄭豆1311’‘駐豆11’及‘菏豆12’,以產量穩定的當地主栽品種‘駐豆19’作為對照品種(CK)。種子由育種單位和總代理商提供,確保種子的真實性。經發芽率實驗測試,各品種發芽率均在80%以上,設置每667 m2播種量為5.5 kg。
對照品種‘駐豆19’表現為高蛋白、豐產、穩產性好、抗逆性強;供試品種‘鄭豆1307’表現高產、穩產、早熟、抗倒伏、結莢集中、耐密植,特別適合大面積機械化種植;‘鄭豆1311’表現為耐密型、高蛋白、抗病性好、高產品種;‘駐豆11’為中熟品種,產量較高、抗倒性好、不裂莢,宜機收;‘菏豆12’表現為中晚熟夏大豆,百粒質量為24.8 g,抗病特性好、抗倒伏。
1.3.1 試驗設計
采用隨機區組設計,5 個處理,不設重復,小區面積640 m2(80 m×8 m)。實行等行距種植,行距50 cm,株距按照品種推薦最佳密度來設定,以期達到該品種下的最佳產量。
1.3.2 實驗方法
周邊設有10 行的保護行,不設重復。田間觀察記載出苗期、開花期和成熟期。進一步計算出營養生長期(播種-開花)、生殖生長期(開花至成熟)、全生育期(出苗-成熟)和生育期比(生殖生長期/營養生長期)。
10 月12 日成熟后期,田間觀察落葉、抗倒伏、裂莢性;收獲時每個小區取3 個點,中間兩行連續抽取10 株,分類記錄每株株型,測量株高、底莢高等性狀,觀察品種抗倒伏性和機收適應性,以免底莢過低造成產量損失。每個品種隨機取30 株,考察結莢主莖節數、單株莢數、莢毛顏色、百粒質量、粒色等性狀,測定樣品產量。
每667 m2種植株數:根據平均行距和平均株距計算得到。
株高:子葉節到植株頂端最后一節的高度。
底高:子葉節到最下部豆莢的高度。
結莢主莖節數:植株主莖從下到上結莢的所有節。
單株莢數:單株大豆所含的豆莢數。除未成形的莢,所有未成熟莢、蟲蝕莢、病粒都包含。
百粒質量:隨機取出100 顆完整粒稱質量,3 次重復,取平均值,重復誤差不超過0.5 g。
產量/(kg/667 m2)=每667 m2種植株數×單株粒數(粒)×百粒質量(克)×10-5。
前茬小麥收獲后,用秸稈還田機將麥茬粉碎還田。機械貼茬直播,6 月10 日播種,12 日澆蒙頭水。不進行間苗和定苗,以節省人工費用。種肥同播,每667 m2施新鄉心連心化肥廠的黑力旺牌復合肥(氮-磷-鉀為15-14-14)16.5 kg,6 月20 日第二次澆水;7 月8 日為大豆3~4 復葉期,7 月26 日澆水,8 月20 日澆灌漿水。10月9 日開始對各品種進行適期收獲。
用Excel 2007 版本進行correl 相關性數據分析;使用SPSS 21.0 軟件進行數據整理,采用ANOVA 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 多重檢驗分析,P<0.05 為差異顯著。
表1 顯示了不同品種的生育期。‘駐豆19’生育期最長,為108 d,‘菏豆12’生育期最短,為101 d,生育期相差7 d,其它品種生育期長短適中,在獲嘉縣夏播都能夠成熟收獲,10 月9 日收獲時大部分植株已經干枯,葉片脫落,搖動豆莢籽粒有響聲,僅‘駐豆19’較晚熟5 d,落葉80%。各品種生育期差異不大,均屬于中熟品種。

表1 不同品種生育期記錄Table 1 Growth period records of different varieties
從營養生長期與生殖生長期比值可以看出,‘菏豆12’比值為0.60,而其他幾個品種均在0.71~0.74 之間,意味著在整個生育期內‘菏豆12’生殖生長期占比最長。
表2 的田間觀察結果顯示,5 個品種成熟期的抗倒伏和抗裂莢能力都很強,且落葉表現均很好;株高方面,‘駐豆19’‘駐豆11’株高分別為84.8 cm、83.7 cm,明顯高于‘鄭豆1307’(78.1 cm)、‘鄭豆1311’(78.9 cm)和‘菏豆12’(74.3 cm),且差異顯著;在底莢高方面,‘鄭豆1307’底莢高最大,為23.6 cm,‘駐豆19’和‘鄭豆1311’次之,為22.3 cm、22.2 cm,‘菏豆12’的底莢高最小,為15.4 cm,差異顯著。5 個品種的底莢高都超過15 cm,不影響機械收獲。
由表2 可知,不同品種大豆的單莢粒數和結莢主莖節數差異不大。從底莢高和單株莢數來看差異顯著,‘駐豆19’株高最大,底莢高也相應較大,單株莢數最大為45.7,結莢能力最強;‘菏豆12’的株高也最低,底莢高最低,單株莢數最少,僅為34.2。
大豆的分枝數和播種密度有關[4-6],表2 顯示不同品種存在顯著差異,‘駐豆19’‘駐豆11’‘菏豆12’均為分枝型株型,不適合密植;‘鄭豆1307’‘鄭豆1311’為直立型柱型,適合密植。

表2 不同品種的植株性狀表Table 2 Plant characters of different varieties
從商品特性記錄表3(見下頁)中可以看出,5 個品種毛色多為灰色,僅‘駐豆11’為棕色;籽粒形狀來看,‘駐豆19’‘菏豆12’為橢圓形,‘鄭豆1307’‘鄭豆1311’為卵圓形,‘駐豆11’為圓形;從籽粒顏色來看,5 個品種均為黃色;從種臍色來看,‘駐豆19’為淡褐色,其余4 個品種均為褐色,稍有差異。總之,5 個品種的大豆商品性狀都較好。

表3 商品特性記錄Table 3 Records of commodity characteristics
根據田間調查和室內考種結果得出各品種的產量因子數據,如表4 所示(見下頁)。

表4 產量及產量因子數據Table 4 Yield and yield structure factors
由產量數據對比可知,在最佳播種密度條件下,‘菏豆12’產量最高,為282.1 kg/667 m2,其次為‘鄭豆1307’(280.7 kg/667 m2),‘駐豆19’‘鄭豆1311’產量均大于260 kg/667 m2;‘駐豆11’產量最低,為237.1 kg/667 m2。‘菏豆12’產量最高,主要是因為其百粒質量高達24.2 g,比其他品種高22.84%以上,‘鄭豆1307’產量高主要是其播種密度高達22 589.5 株/667 m2所致。而‘駐豆19’‘鄭豆1311’的單株粒數分別為96.4、94.5 個,比其他品種高19%左右。因此在大豆種植過程中為保證產量應合理密植,選擇百粒質量大、單株粒數高的品種[7-9]。
大豆的單株粒數、百粒質量決定了大豆的產量。大豆單株粒數與單株莢數、結莢主莖節數相關[9-10]。通過excel correl 相關性分析可知,單株莢數與單株粒數的相關性達到0.88,結莢主莖節數與單株粒數相關性達到0.49。由此可推出,在最佳種植密度條件下,主要是單株莢數的不同決定了單株總粒數不同;在百粒質量方面,‘菏豆12’的百粒質量比其他品種高22.84%以上,與表2 對比,其營養生長期/生殖生長期比值最低、生殖生育期時間最長。通過excel correl 相關性分析可知在最佳種植密度條件下,百粒質量與營養生長期/生殖生長期比值呈負相關,為-0.89,意味著營養生長期/生殖生長期比值越低,生殖生長期越長,百粒質量越大的品種,其產量越高,因此可適度拉長生殖生育時間,實現增收。
由上述實驗可得,5 個品種成熟期抗裂莢能力與抗倒伏能力都很強,且落葉表現很好,均可籽粒機收。不同品種大豆的單莢粒數和結莢主莖節數差異不大,底莢高度和單株莢數差異顯著,‘駐豆19 號’單株莢數最高,結莢能力最強,從分枝數來看不同品種也存在明顯差異。在最佳種植密度條件下,從產量對比結果看,‘菏豆12’產量最高,成熟最早,‘鄭豆1307’次之,‘駐豆19’與‘鄭豆1311’產量幾乎持平,‘駐豆11’產量最低。從綜合性狀考慮,在獲嘉縣夏播大豆,籽粒機收可以優先選擇百粒質量大、商品性好的‘菏豆12’;其次,可選擇‘鄭豆1307’。在最佳種植密度條件下,主要是單株粒數、百粒質量不同決定產量差異。單株粒數主要受單株莢數影響,而百粒質量與營養生長期/生殖生長期的比值呈負相關,適度拉長生殖生長,能使產量增加,可根據實際情況適度晚收或優選生殖期長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