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
1月20日,在江蘇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代省長許昆林作政府工作報告。關切民生的要旨,在報告中體現得尤為充分。
報告提出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時,強調“持續改善民生,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安全穩定”。此外,“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在補齊民生短板上持續用力,在幫扶困難群眾上善作善成”等表述,也頗為亮眼。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生幸福指數,是檢驗政府工作成果的重要參數。展望新的一年奮斗目標,必須把“民生”放到核心位置上。悠悠萬事,民生為大。把“民生”二字拆解開來,我們看到的是百姓期望的眼眸、聽到的是群眾的呼聲、感受到的是人們的冷暖。可以說,“民生”里有政府施策的動力,有解決“急難愁盼”問題的線索,有和群眾心連心的“密碼”。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大力增進民生福祉,讓百姓安居樂業。把一年工作“規劃”的重點放在“民生”二字上,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報告中,這個具體要求值得反復品讀——堅持政府過緊日子,嚴格控制“三公”經費和一般性支出。“我們把有限的資源和財力用在推動發展、改善民生上,著力建設人民滿意的廉潔江蘇。”政府過緊日子,體現的是優良傳統。但過緊日子不是目的。政府過緊日子絕不是做給誰看,更不是一時興起,而是在通盤考慮之后,實實在在把錢省下來“補強”民生。這種寧苦自己不苦人民的“計劃書”,顯示出政府的操守和擔當,令人感佩。關鍵時候見真章,這樣的“計劃書”就是動員令,就是風向標,必將引領全省各級干部立足崗位、犧牲奉獻、不負人民。
呵護民生是最深沉的初心。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這一諄諄要求,為我們描繪了初心的厚重氣質。
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共享,其本質就是利民為本。古人云,“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利民之事無分大小,皆為我所重,皆為我所感。是以,政心民意是統一的、融合的。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把人民群眾的現實利益問題掛心頭,辦好群眾關心的事情,解決好民生之憂,共同抵達美好生活的佳境。
政府工作報告以附件的形式單獨列出12類50項民生實事,條條回應百姓關切,件件呼應群眾期盼。這一鄭重承諾,從方方面面體現了對民情民意的了解和關切,真誠質樸,果敢率真。例如,開展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培訓50 萬人次,具有迫切性。這一要求,建立在對老年人“數字鴻溝”現象認真調研的基礎上,顯示出與民間訴求的共振。而提出新建擴建120個示范性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關愛之家),則是對未成年人加大保護力度,讓他們免于外界因素的傷害。把這些民生實事辦好辦到位,顯示了有針對性、實實在在幫群眾解難題的意愿。
深化民生事務是最動人的“接力賽”。民生之事,千絲萬縷。今天干完一些事,明天還有新任務,今年兌現“民生實事軍令狀”,來年還會有新的課題擺上各級政府的桌面。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接力賽、不畫句號的宏大敘事。一次次接力,建立起的是可貴的經驗和信心。我們看到,過去的2021 年,我省堅持財力向民生、向基層傾斜,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78.4%,15 類52 件民生實事全面完成,群眾的“幸福指數”更有質感、更有溫度。可見,每一次重大任務完成之后,我們都站到了新的起點部署民生事務。一次次的接力,一次次的應對考驗,讓執政為民的能力不斷增強,讓“以百姓心為心”的理念不斷深入。對人民群眾來說,這是期待,這是信任;對各級政府來說,這是淬煉,這是升華。
所有的趕路,所有的合拍,都是“人間值得”。我們欣慰地看到,在政心民心的共鳴中,江蘇的“民生畫卷”愈顯亮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