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燕
(江蘇省海門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 南通 226100)
在我國中職建筑施工專業教學中仍存在許多問題亟待改善,固態化的教學模式儼然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在節能環保風范盛行下,裝配式建筑應運而生,以其獨特的安全性、便攜性受到了建筑行業的追捧。然而裝配式建筑在我國發展的年限較短,行業內部急需專業型人才,中職院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擔。在裝配式建筑視域下優化中職建筑施工專業教學已經刻不容緩。
裝配式建筑是指將在車間生產加工后的施工裝配式構件運到施工現場,并經過準確的計算測量后將各部件進行整合組裝拼接。這樣的方式能夠提升施工現場的整體效率,同時也更具環保性、安全性。2016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力爭用10年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30%,可見裝配式建筑在我國的發展前景十分樂觀。
區別于傳統建筑模式,裝配式建筑以機械作業為主,工廠生產為主,所生產出的部件可進行現場組裝,這樣的裝配方式能夠極大限度地減少人工、財力的消耗,極大限度地提升施工效率,提高了建筑施工的環境友好性,成為了建筑業變革的主要方向。
在未來建筑行業發展中,裝配式建筑會成為其發展的主流,目前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理念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所需。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大多數中職建筑施工專業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仍舊遵循著固有的教學觀念,重點在于講授混凝土現澆等傳統內容,并未重視到時代社會的發展動向。同時,對于中職院校中的學生而言,枯燥乏味的課堂氛圍也難以激發起學習熱情,在課堂中一味地進行知識講授,只會阻礙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同時,許多教師也并未在課堂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忽視了實踐環節的重要意義,導致許多學生步入社會參加工作后仍舊不能適應社會環境,操作能力較弱,嚴重影響其就業效率。種種因素使中職建筑施工專業發展陷入停滯階段,在裝配式建筑視域下,優化教學模式將理論與實踐進行完美融合儼然迫在眉睫。
裝配式建筑運用于實際的精準設計,能夠創建出大量的新型構造,在順應綠色環保大趨勢下的同時,也能夠進一步提升施工質量。然而,目前許多學生對裝配式建筑這一領域的了解任處于空白階段。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為中職建筑施工專業教學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教師在課堂中可利用技術手段結合BIM技術以及VR 技術開展模擬培訓,以更加直觀立體的方式使學生了解到裝配式建筑的獨特風格。采用虛實結合的方式,以真實的情景為學生呈現裝配式建筑在施工現場運作的整套流程,對施工工藝進行模擬展示,使全體學生身臨其境感受裝配式施工的便捷與安全。通過這樣的方式將這兩項技術融入到實際教學當中,能夠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進一步幫助學生提升學習體驗感。
不僅如此,教師也可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利用傳統建筑施工方式與裝配式建筑進行對比,制作動態化課件,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二者之間的區別,從而建立良好的思維觀念。將綠色環保理念融入到建筑施工之中,進一步提升自身想象能力,將知識與技術充分融合,為日后步入此項行業奠定良好的基礎。此項技術的支持也需要中職院校加投資力度,為廣大師生提供良好的實踐場地,投入大量VR 設備,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從而更好地提升其學習興趣。在潛移默化地指引下,學生能夠了解裝配式建筑施工、配料等各階段的準備流程,進一步提升自身理論知識的積累與儲備。
在傳統建筑施工專業的教學當中,大多數教師通常都會以既定教學大綱開展教學活動,一味遵循教材中所給定的內容,并未重視目前行業的發展動向。這樣固態化的教學模式,嚴重偏離了社會發展軌道,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因此,身為教師應及時轉變自身教學理念,將裝配式建筑施工技術的整個流程以及可適用的內容融入到課程當中來,緊隨時代發展步伐。在教學環節,教師可逐漸滲透裝配式建筑材料、構建、零件加工等相關多元化知識,使學生盡快掌握裝配式建筑的理論基礎,豐富自身文化視野。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每節課前也可利用多媒體搜集資源,帶領學生閱讀《從砌磚到裝配-親歷我國建筑工業發展六十年》這一書籍,使大家感受我國建筑工業的發展歷程,感知裝配式建筑在我國建筑行業發展的重要意義。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并且使其緊隨時代潮流,對于此項技術的研究能夠有更好的突破。
除此之外,中職院校中的大部分學生學習能力相對較弱,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無法及時掌握所學知識。教師可利用網絡資源的便捷性,構建線下教學平臺,在平臺中及時發布本課授課資源,引導學生在課后進行總結與復習。同時,平臺中還可提供理論知識競賽板塊,通過習題訓練使學生快速掌握自身知識的薄弱之處,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
在平臺中,教師也可為學生提供裝配式建筑的各種圖片,帶領大家共同探知裝配式建筑的別樣風格以及其獨特的經濟適用性。在學習初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后續實踐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相信許多同學在初始接觸到裝配式建筑的時候,都認為裝配式建筑無非就是拼裝組合,并未關注到裝配式建筑發現背后所蘊含的綠色環保、可持續性發展理念。
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利用網絡資源搜集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裝配式建筑的含義。如:1976年,北京市前三門大街40萬平方米的剪力墻結構采用大模板施工工藝,其外墻采用預制壁板(墻板),內墻全部為現澆墻體,樓板為預制空心樓板,內隔墻為加氣條板。這種體系施工方便,進程較快,同時也是北京發展高層建筑是一個重大突破口。近年遼寧省大連市金州新區所采用的整體外墻預制、內墻和部分內墻預制等,集成了整體衛浴、疊合樓板降板、外墻面磚反打等新的產業化技術,是大連市區首棟住宅產業化試點工程。鮮活案例的提供能夠使學生了解我國裝配式建筑的發展歷程,引導其深入其中并掌握相關知識點。
不僅如此,為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教師也可在班級中劃分學習小組,帶領大家共同探索裝配式建筑模型及傳統式建筑模型的異同點。在施工工藝、施工方式、裝配施工工藝等方面進行探究,循序漸進地滲透裝配式建筑設想,以此實現更好的突破。
現代建筑行業發展中,低碳環保理念貫穿于裝配式建筑設計和施工的各個環節。在實際教學環節,教師應充分考慮目前裝配式建筑技術行業的基本信息,結合實際情況開展調研,優化教學手段,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展示行業內具有標志性的建筑模型,引導學生觀察模型外墻掛板、配飾剪力墻體,充分感受模型中的受力結構以及各部位細節。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進行模型制作設計,掌握裝配式建筑模式的精髓,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設計能力。同時,結合實際學情教師也可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引進BIM 三維模型信息設計,模擬施工情境,改變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新興技術的滲透。
除此之外,為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教師也可與相關部門進行溝通聯絡,在每學期內開展為期一周的實訓活動。帶領學生深入施工現場,感受裝配式建筑的實際應用。與職工們一起動手實操,在實踐中感受樂趣深度掌握裝配式建筑的相關知識點。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參與意識,課堂教學質量也能夠得到顯著提升。為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可利用微課視頻手段引導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奠定良好的知識基礎,提升課上教學質量以及課下動手能力,進而為社會培養出強大的知識理論及高效動手操作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裝配式建筑與傳統建筑模式相比使得設計、施工建設過程的各個環節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既降低了安全隱患,同時也降低了勞動強度。中職建筑施工專業教學改革已然迫在眉睫,學生不僅要學會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同時也要了解到在施工現場中的構件生產與加工工藝的運用。為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進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虛擬仿真、現場演示講解等環節,幫助學生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
為促使學生盡快吸收所學知識,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職業院校可聯合其他兄弟院校開展技能大賽。做到以賽促教,以教促學,借此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在大賽中設立相關獎項,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感、成就感。邀請相關企事業領導在大賽中進行走訪督查,了解各院校辦學特色以及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針對表現較為出色的學生,可與院校進行溝通對接,簽訂就業協議。技能大賽是檢驗教學成果及學生知識技能的重要途徑,在此環節中,教師也能夠清楚直觀地發現目前學生在實踐中仍存在哪些問題,并對此進行記錄。在實際教學中進行調整優化,不斷提升課堂活動設計質量。
除此之外,在傳統中職建筑施工專業學期考核中,大多數教師都采用著刻板的理論考核方式,這樣的考核模式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因此,教師也應及時調整并優化考核策略,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對學生的日常學習情況、課堂表現、實際操作能力、實習表現進行綜合評定,最后得出期末考核分數。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重視程度,使其在規范的考核模式下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以及專業水平。
在裝配式建筑視域下課程改革任重而道遠,教師應充分利用理實結合、虛實結合的手段,既定基本方針,優化教學模式,從而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在目前中職建筑施工專業教學中仍存在許多問題亟待改進。身為教師應積極探索,結合時代發展趨勢,深入探尋裝配式建筑的發現進程,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與調整。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結合BIM、VR 等先進手段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場景,還原現場施工流程。使學生進一步感知裝配式建筑的精妙所在,奠定堅實的基礎知識,通過競賽的形式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通過這樣的方式推動建筑施工專業的可持續性發展,為社會輸送更多優秀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