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留揚、張曉霜、方圣舟
(西安翻譯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05)
漢水陶藝脫胎于古興安陶藝,古興安即現今的陜西省安康市。安康市位于陜西省最南端,南依巴山北麓,北鄰秦嶺主脊,漢江橫貫東西。這里所定義的漢水陶藝是指發軔于漢水流域的制陶文明,主要指處于漢江中游地區的陜南安康,它屬于中國陶藝發展歷史上長江陶藝文明的支流,歷史悠久。[1]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生息在漢江流域安康地區的先民們就進行了陶器的燒制。如今的漢水陶藝是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漢水陶藝立足于傳統土陶塑造技藝,并在原有的基礎上創新、升級。陶藝師將自己的創作理想、思想觀念,以及大眾的生活需求和審美情趣融入陶器的設計、生產中,從而實現對土陶文化的繼承與揚棄。陶瓷文化傳古至今,承載著歲月的痕跡,彰顯出一個民族的底蘊,是中國的代名詞,是民族強大和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更是我們需要精心守護的文化火種。因此作為文化傳承的個體,人們更應該了解、尊重歷史,保護、傳承文化,讓飽蘸歷史滄桑的文化遺產在精心呵護中得到滋養,在傳統文化中不斷汲取營養,在不斷發展的社會當中保持生機與活力,在繼承陶藝文化的同時也將采取創新的形式促進其發展。
漢水陶藝創作出來的器物,按器型可分為單口杯、酒器、土陶燒水壺、陶塑肖像等。這些陶藝作品器型多樣、色澤純正、品質優良,滿足大眾多樣化的需求。同時,漢水陶藝作品將安康本地文化元素與陶器制作有機融合,形成了既承載當地風土人情又極具濃厚安康地域特色的文創產品。例如漢水陶藝系列作品《吉祥安康》,就是以蠶食桑葉為點綴,以安康本地黃泥為原材料制作而成,寄寓了農耕時代居住在秦巴漢水河谷盆地的居民在政府的領導下發展建設蠶桑之鄉,團結奮進共建和諧家園的美好向往。另一項作品《石梯古渡陶瓶》,則是在陶器上還原了當年石梯古渡興茂繁盛的商業勝景。漢江航運興盛時期,石梯鎮境內渡口是漢江商船往來重要停泊碼頭,石梯渡口從古至今一直是溝通安康市東部漢江兩岸南北交通的要津,也是金州八景之一。這些作品既是城市的一張文化名片,也寄托了安康人民的鄉土情懷。做工細膩、造型精美、投入市場深受好評,被全國各地藝術愛好者廣泛收藏。
漢水陶藝主要是就地取材,原材料多選用安康當地特有的土質紫金石、砂石等,這些都是十分易采擷的材料,進行雕塑、捏造、燒制成陶瓷器物時更為方便,其制作出的陶器作品按胎體顏色可分為紅陶、黑陶等,在創作上有巨大的創造空間。并且,這些沙土中富含多種微量元素,例如有利于人體健康的“硒”。安康市的土壤硒含量豐富,分布面積廣。漢水陶藝使用富含硒元素的泥土燒制陶器,所制作出來器物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漢水陶藝獨樹一幟,采用柴窯進行燒制。現在工廠規?;纳a一般會使用生產效率高且受熱更均勻的電窯,但燒制出來的產品缺少柴窯燒制出來的獨特感。因為柴窯對技術的依賴性更高,加上松木和柏木之間的材質不同,出窯效果也不盡相同,往往更受到小眾“愛陶懂陶人群”的追捧。漢水陶藝目前已經開發出了相關柴燒茶具、蓋碗等產品,憑借過硬的品質使漢水陶藝的口碑越來越好,回購和新的客戶群也在不斷形成,由此構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漢水陶藝雖然在品質以及創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然而受工作室所處的地理位置、陶瓷工藝行業的大環境等影響,也面臨著一些的現實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漢水陶藝工作室設備有限,但陶瓷工藝品生產周期長,人工成本高,因此年產出數量極為有限,所以無法達到規?;a。而且漢水陶藝作為私人工作室,技術的更新需要向外界學習與自我探究。培訓費用高,學習周期長,傳統制作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無法形成集約化發展。
漢水陶藝的資金來源主要分為以下幾方面:一、陶器作品銷售。二、政府的定向扶持。陶藝作為安康的非遺文化之一,政府每年會撥冗一定的資金扶持其發展。三、陶藝師個人通過在學校社團代課或者做陶藝相關的培訓,從而獲得一定的收益。
漢水陶藝的負責人來顯軍既需要自己構思、創作產品,又需要花時間找市場、做營銷,往往分身乏術。通過線上經營,雖然可以增加銷售力度,但漢水陶藝工作室位于山區,陶瓷工藝品如若在運輸當中出現了各種問題,導致產品受損,也會對漢水陶藝帶來不良的影響。因此招商引資較為困難,其本身作為商品的屬性也被大大弱化。
目前大眾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了解還不足,加之學習陶藝的途徑有限,并且能夠帶來的收益并不樂觀,在有限的市場、狹窄的生存空間和現實的生存環境等,成為了年輕人將這門技能當成終身職業的攔路虎。
當下新媒體盛行,短視頻行業更是春秋鼎盛,但如何獲得廣泛的關注量從而提高知名度仍是圍繞私人工作室的難題。缺乏專業的拍攝設備與宣傳團隊是目前的漢水陶藝工坊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目前漢水陶藝主要有以下幾個宣傳平臺,微信公眾號、抖音、微博等。據調研發現,漢水陶藝傳播的范圍比較小,主要是在本市范圍內傳播,對外展出平臺的瀏覽量并不盡如人意,并且人們對于陶藝的關注度也不容樂觀,因此影響力度不夠,宣傳市場的空間有待挖掘。
陶土產品作為最古老的裝飾材料之一,藝術價值極高,傳統風格運用陶藝進行設計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在保持傳統風格上進行創新設計,陶藝有著其他材料無法取代的地位,更代表著中國傳統的手工藝文化。[2]因而,漢水陶藝一方面努力繼承和發揚傳統陶藝的制作技法,從而更好地將陜南傳統的燒陶、制陶藝術進行傳承;另一方面,推陳出新,將民間藝人的審美情趣與價值觀念融合到陶土的創造中,創造出一系列使用價值和欣賞價值兼備的藝術品,具有一定的手工工藝價值。
漢水陶藝是傳統民間藝術與當代的手工藝術、造型藝術等內容融合的產物。漢水陶藝將陜南地方性的歷史文化與思想進行融合,以此來提升其文化價值;地方性文化將以漢水陶藝為載體,煥發出新生機,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漢水陶藝的蓬勃發展,亦有利于地方性的非遺文化的宣傳與推廣,從而提升當地的文化傳播力與影響力。陶藝凝聚著中國一代又一代的匠人的心血,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而我們作為時代新人應該將這種工匠精神和工藝文化傳承下去,發揚下去。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之下,漢水陶藝作為鄉村非遺的一部分,可將其稟賦優勢轉化為一種競爭優勢或文化內驅力,從而促進遺產地區域經濟增長。鄉村非遺傳承人和民間藝人不僅可以促進傳統手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也可以在此基礎上設計文創產品、建設民宿、服務市民下鄉體驗傳統工匠服務等,鄉村產業的持續發展可以帶動當地文化和經濟的向好增長。產業的發展要立足于本地的特色和優勢,漢水陶藝可以就地取材,通過勞動進行一系列的加工與創新,最終帶來收益的方式既能使傳統手工藝文化走進現實生活,又能帶動就業,為鄉村振興助力。
隨著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長,人們在文化產品的消費和投資也日益增長,從而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文化產業的大發展。陶藝是一項體驗感非常強的項目,手工DIY體驗也是大眾娛樂的不二選擇。對于漢水陶藝而言,在市區開一家陶藝文化體驗館是未來新發展的方向之一。在館內可以設置專業的陶藝師進行現場指導,顧客既可以現場體驗傳統工藝制作,亦可以交由手藝人定制專屬產品,零距離觸摸非遺文化手作,切身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館內可以與陜西各大有藝術專業的院系合作舉辦設計陶瓷技能大賽,優秀的作品將會選中,作為一個系列推出新的產品,在線上線下平臺進行售賣。
文化就是陶器的靈魂點綴,漢水陶藝嘗試在傳承現有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陜南文化的內涵,從而打造陜南陶藝文化的獨特定位,吸引更多的受眾。漢水陶藝區別于市場上的大多數“規?;慨a型產品”,以特色花紋、繪飾、造型等為核心競爭點,賦予產品更多的文化性質,讓顧客在日常使用中感受到產品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其次,漢水陶藝力圖給升級再造后的非遺文創陶藝品制作更好地宣傳包裝,比如產品圖集、故事冊、宣傳紀錄片等,賦予這些陶藝品更多的呈現形式和載體。同時,努力提高陶藝文創產品的品質和品味是未來發展的改革方向,走品牌化經營路線是發展漢水陶藝產業的必然選擇。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網民數量的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制造商正在通過電商平臺開展線上銷售陶瓷商品,這儼然已經成為陶瓷產業鏈中的重要環節。對于漢水陶藝而言,既可以申請參加官方舉辦的陜西省“非遺購物節”、非遺展覽會等活動,實現現場展銷和直播帶貨,也可以通過搭建自己的電商平臺,搭乘線上銷售的順風車??傊劳小盎ヂ摼W+”這是一個良好的宣傳與營銷契機,漢水陶藝工作室應該以此為啟示,盡快開拓線上銷售市場,以線上帶動線下為推廣思路,借助互聯網對陜南漢水文化進行廣泛傳播,擴大知名度,最終實現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為全面貫徹鄉村振興戰略,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的“啟動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漢水陶藝應該積極響應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推動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一村一藝,加強漢水陶藝的保護、傳承和創新,帶動農民結合實際開展手工藝創作生產,規?;l展的陶藝產業,進而以利益聯結為紐帶,促進了當地村民增收。
漢水陶藝現著力于創新性產業合作,合作主營方向為接受企業單位的高端陶藝展示品制作。例如漢水陶藝曾與某酒水企業合作:制作釀酒工藝的細節過程,再現了“打水潤糧”、“陶罐儲存”等過程,最終放置于企業總部與公司年會現場以作為擺設,從而具有良好的宣傳效益。此類合作,由于所需制作時間之長、難度之大,故產出利潤較高。此類與大型企業的商業合作,屬于高端定制類型,本身產出量不大,但技術含量較高。迎合當下漢水陶藝技藝方面的優勢,也能避免產量不大帶來的部分限制。此類型的合作可以擴大范圍,從而增強漢水陶藝自身的影響力。
同時,在文旅政策的合力推動下,“以文促旅,以旅興文”已經成為安康市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的指導思想和生存路徑。政府大力推動包括非遺、文物在內的文化和旅游產業深入融合。漢水陶藝可以與陜西省的部分地景區取得聯系,開展“非遺進景區”活動。通過這樣的形式讓文化留住游客,還能讓游客帶走文化。讓非遺項目與旅游“牽手”,進一步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為旅游發展注入更加優質、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內容。
隨著時代的發展,非遺已經不再局限于偏安一隅,而是逐漸走進了大眾生活。例如,以陶藝師為學生陶藝社團授課的形式,帶陶藝進校園從而增加知名度。通過對陶制品的思考和動手制作,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藝術創作欣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促進美育創新,助力素質教育的發展。除此之外,陶藝還可以進入市區、鄉鎮文化館,通過舉辦陶藝文化展,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
作為傳統技藝的一種,陶藝毫無疑問也要開始思考生存與毀滅的問題。得益于現代工業水平和經濟水平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陶藝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技術的交流與水平認知的提升都為陶藝增色不少。但同時,資金的匱乏和后繼無人的壓力也使陶藝進步的進步空間被壓縮在一個極小的范圍內。面臨困局,如何破局才是應該關注的重點。陶藝發展所面臨的生存與挑戰,同時也是諸多傳統技藝的問題,如何走,如何走得更遠,是相關從業者和政府部門應該思考的重中之重。尋找到市場與生產者、消費者之間的平衡,找到以此發展的契機,才是陶藝得以在現代經濟社會生存立足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