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遼寧省農業農村廳公布全省首批省級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單位名單,省農科院等7家單位上榜。省農科院農作物種質資源庫、沈陽農業大學北方粳稻種質資源庫、省農科院李杏種質資源圃等23個庫(圃)成為我省首批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圃)。
省農科院(省果樹科學研究所)李杏種質資源圃,是我國唯一保存李、杏種質資源的專業圃,有世界上最大的李、杏田間基因庫;沈陽農業大學山楂種質資源圃,是國家級山楂種質資源圃;省農科院(省蠶業科學研究所)柞蠶種質資源庫,是全國最大的柞蠶種質資源庫……這些庫(圃)雖分屬不同領域,卻有著相同的特質,為我省乃至全國打好種業翻身仗提供了資源條件。
農作物、郁金香、野生獼猴桃、東北野菜、草莓、馬鈴薯、甘薯、葡萄……這份資源庫(圃)名單,囊括主糧、水果、花卉等領域。涉及面之廣,讓我們感嘆“寶庫”的包羅萬象。然而在諸多資源的收集過程中,其背后的艱辛和不易更讓人感動。多名資源庫(圃)負責人表示,很多特異品種、野生資源都分布在開發程度較低的區域,加之各種資源都有固定的生命周期,必須在合適的時間到達合適的地方,才能高質量地完成收集工作。說起來不易,實施則更難,披星戴月是工作常態。
收集資源后,如何高效保存是一項考驗。尤其這些資源,都是鮮活而有生命的個體。可在低溫下長期保存的種子,大多入庫“休眠”。“長期庫溫度在-18℃,保種時間為50年以上;中期庫溫度-4℃,主要用于種質資源分發利用;短期庫溫度4℃,用于材料的短期保存。”省農科院農作物種質資源庫負責人吳禹說。同時,資源庫要定期測定種質的出芽率,在低于75%的時候擴繁,以確保資源的活性。相比可“休眠”的資源,活體資源的保存更為不易。柞蠶種質資源庫,保育了全國70%以上的柞蠶種質資源。保種工作極其艱辛,需每年兩季進行野外放養,嚴防混雜,同時要嚴防惡劣天氣及病蟲害等不確定因素帶來的危害。
在省農科院馬鈴薯、甘薯種質資源庫,薯類研究室副主任周樺楠表示,正逐步建成標準化的“雙軌制”兩薯保存體系:一是通過地下窖存方式,分別控制馬鈴薯、甘薯所在窖的溫度和濕度;二是每年于適當的時間在田間栽植塊莖、塊根,并在適宜期收獲。“這一種一收,會有損耗,適用于保存較為常規的品種。對于比較特殊、稀有的資源,通常采取脫毒試管苗備份方式,通過剝莖尖的方式進行脫毒離體保存,讓試管苗每個月繼代更新。”周樺楠說。
沈陽農業大學的葡萄種質資源圃里,新品種不斷問世,已培育出“沈農金皇后”“沈農香豐”“沈農碩豐”“沈農脆豐”“紅蜜香”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葡萄新品種9個,篩選出綜合性狀優異的葡萄優良品系112個。尤其是不需埋土防寒的葡萄品種“凌豐紅”,實現了寒區葡萄高效栽培和環境友好的巨大突破。
(遼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