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鑫
摘要:本文對測土配方施肥在農作物生產中的實施步驟進行介紹,并結合實際案例對該技術的應用效果進行模型分析,供參考。
關鍵詞: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產量
測土配方施肥是指在施肥之前,首先對土壤的成分進行檢測,并結合肥料在田間的試用效果,總結出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及肥料效應。在此基礎上,圍繞氮、磷、鉀以及其它中、微量元素進行最佳配比,最終找出針對目標農作物施用肥料的數量、時期和具體方式。通過此種方式確定的農作物施肥方案,核心目的在于調節和解決作物需肥與土壤供肥之間的矛盾,在節約肥料成本的前提下實現作物增收。
測土配方施肥在技術層面一般涉及5個核心環節,分別為土壤測量、確定肥料配方(設計)、肥料配置、肥料供應、施肥指導。為了保證上述5個環節的質量,需圍繞以下幾個步驟進行精細化、系統化作業。
1.1 田間試驗
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施肥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但如何做才能達到“合理”的標準,是困擾很多種植戶的問題。具體而言,針對一種作物,在一片土地上,應該施加多少肥料、最佳施肥時期和施肥方式如何選擇,均為重點考慮的內容。若要精確總結出上述3項內容,需完成土壤養分的篩選、驗證、測試,并最終建立完善的施肥指標體系。若要達到上述目的,田間試驗不可或缺。通過田間試驗,第一,研究人員可以精確掌握多個施肥單元、不同農作物的優化施肥量、基肥及追肥的分配比例等;第二,土壤養分的校正系數、土壤供肥量、目標農作物的需肥參數、肥料的利用率等參數都可清晰掌握。基于上述參數,研究人員可構建農作物施肥模型,進而規劃出更加合理的施肥分區,調整出性價比更高的肥料配方。
1.2 土壤測試
農作物生長過程中,其根系如果能夠從土壤中獲取充足的營養,則生長態勢必然良好。如果土壤中原本的養分含量較低,便無法滿足農作物的生長需求,此時便應施加肥料,達到補充土壤養分的目的。基于此,施加的肥料是否合理,每一種農作物生長所需求的元素數量應該達到何種程度,均需建立在對土壤進行充分測試的基礎上。現代土壤測試的要點主要集中在對氮、磷、鉀、中微量元素進行養分測試方面,目的在于了解土壤供肥能力狀況。
1.3 肥料配方設計
初次完成田間試驗以及土壤測試之后,研究人員會對目標土地土壤中的營養成分進行大概了解,以此為根據,結合目標農作物的生長需求,可初步總結出適用于目標土地、目標農作物種植的肥料配方。比如某種農作物適合在弱堿性土壤中生存,對鉀、氮等元素的需求量適中。但經過檢測,研究人員發現某土地整體呈現出弱酸性,鉀含量較多、氮含量較低。綜合考慮后,決定配料配方中應減少酸性物質成分,種植過程中適量增加尿素等能夠提供氮的物質,可少量添加或不添加含有鉀的物質。
1.4 校正試驗
上文所述的步驟均為“初期環節”,即所有的數據均是初期獲得,并根據初期數據制定出初期肥料配方。此類肥料配方究竟是否是“最終答案”,需接受檢驗。為了使校正實驗結果更加直觀,應該采用對照分析法。具體而言,研究人員應在目標土地的每個施肥分區、單元設置配方施肥、農戶常規施肥、空白施肥共計3個對比區,均以地區常見(主要)農作物及常見品種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橫向對比(在播種季節、生長時間、田間管理等完全一致的情況下),根據作物在不同時期的生長態勢、最終收成等,完成對施肥參數的校驗,最終改善肥料配方。
1.5 肥料加工
確定肥料配方之后,為了整體性提高農戶的收益,需圍繞肥料建立生產加工產業鏈。當前最常見的模式為,市場化運作、工廠化加工、網絡化經營。具體而言,研究團隊圍繞某一個地區的土壤情況、某一類農作物在生長期間對養分的需求等情況研究出性價比更高的肥料配方之后,應該將相關研究成果轉移成能夠實際運用的產品,即肥料的產生、銷售、使用需按照正常的市場流程進行。既然提到“批量生產”,則必須擁有生產線,保證肥料商品的產出數量和質量。在此基礎上,為了擴大化經營,并使更多情況相似的區域能夠早日使用優質肥料,故應建立銷售網絡,完成肥料產品推廣。
1.6 效果追蹤評價和技術創新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試驗了數千次,才證明了“三系雜交”的正確性,并成功找到了生長期短、產量大的“超級雜交稻”。基于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過程只是開始,最終得到證明耗費了數十年的時間。基于此,基于測土配方施肥流程得出的肥料配方究竟是否具備實用價值,需要研究人員納入大量的使用樣本,及時獲得種植戶反饋的信息,不斷完善管理、技術、服務體系,達到安全增產的目的。
2.1 測土配方施肥模式的需求分析
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目的在于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盡管我國政府從多個方面給予了農村大量的政策傾斜,但受農村環境、經濟等方面條件的制約,“科技下鄉”的難度較大。由此導致的問題在于,農村地區缺少足夠的農業專業分析人才,無法解決種植戶在測土服務方面的個性化需求。如很多種植戶明白“橘生淮南則為橘 生于淮北則為枳”的道理,但卻不知因何因素導致此種現象,在日常種植活動中也無法進行自主調整,致使農作物產量常年無法提升。五花八門的復合肥、配方肥令種植戶眼花繚亂,不知該如何選擇合適的肥料,導致種植戶經常選擇性價比較低的肥料,經濟收益遲遲無法提升。基于上述原因,需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方式,幫助種植戶找到最合適的配方肥。
2.2 應用過程
本段以我國某地橘子種植為例展開分析,受篇幅限制,本段只列舉重點環節。
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對當地橘子種植園的土壤成分、主要種植的橘子品種進行深入分析,希望提高橘子種植的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其中,前者指單位土地內的橘子最大產量并未達到峰值時,隨著種植戶投入的“勞動精力”的增加,橘子質量和產量也會隨之增加。后者指在合理的種植規劃(包含肥料施加)下,單位土地內的橘子產量和質量隨之增加。提升當地橘子生產在技術層面的效率。在當地橘子市場價格處于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如果提升肥料施加的合理性,則在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都能夠提升的情況下(即橘子產量提升),種植戶賣橘子的收益也會隨之增加。提升橘子種植的每畝產值和每畝凈收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際上是農業生產過程中,能夠提升作物產量的一種“生產要素”,該要素只有與其他要素配合使用并產生良性反應。為了使相關參數具備更大的直觀性,以“每畝地”作為量化基礎單位具備可行性。
為了判定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于橘子種植時能夠產生何種影響,可建立如下模型:
Y=β1+αn+β2·X+e
在模型公式中,Y作為應變量,可視為一個果農種植橘子的生產效率;n表示該果農是否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故n的取值只有0(沒有采用)、1(采用)兩個選項;X表示可能對橘子產量造成影響的其他所有因素;β1和β2、α分別表示自變量,是一類待估系數(比如橘子樹的密度分配,田間管理質量等)。對公式進行分析后可發現,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橘子生產環節中,與其他可能影響產量的因素處于并列的關系,即加法關系。如果保持其他影響因素的一致性(如橘子品種、種植環境條件等),則n取1時得出的Y值必定大于n取0時的Y值。由此可見,在保證其他種植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測土配方技術的應用確實可以提升橘子產量。
綜合而言,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具備科學性,能夠幫助種植戶分析土壤成分,了解適合的肥料,使每一個種植環節都得到精準控制,可從根本上避免諸多不利影響,最終達到提高產量,增加收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