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睿卿
摘要:作為我國主要的耕作物,小麥兼具營養供給價值與農業經濟效益。伴隨著時代的發展,新時期小麥種植的過程中,田間管理、技術推廣,都面臨著新形勢和新要求。對此,本文就小麥種植田間管理與技術推廣分別展開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小麥種植;田間管理;技術推廣
1.1 篩選優質的種植環境
小麥對種植環境并沒有特別高的要求,但更為優質的種植區域勢能夠進一步提升麥苗的成活率和產量,所產的小麥也更為上乘。因此,必須要選擇優質的種植環境,這是小麥種植田間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尤為重要的一步。具體來講,對優質種植環境的篩選,應當著眼于以下4個方面。
第一,要確保小麥種植地具備充足的光照,這有這樣才能使小麥在日間充分的光合作用下滋生葉綠素,以此來促進小麥的色澤及長勢。
第二,要確保小麥種植地遠離工業污染源,特別是要遠離地下水系統遭受侵蝕和污染的區域,保證小麥灌溉具有豐沛而清潔的水源,當然這對土壤滋潤也都具有很大好處。
第三,要確保小麥種植地土壤達標,即所選區域土地中所含的微量元素、有機質含量等都要符合小麥生長的營養需求,必要時應進行土壤改造,提升土壤活性。
第四,要確保小麥種植區域的整潔,特別是要及時除草,防止雜草與小麥爭奪水分及有機營養,必要時也要加以人為干預,如定期除草等。
1.2 科學施肥并控制長勢
在小麥生長的過程當中,發育遲緩或葉面萎縮等情況發生的概率很高,引發的因素也有很多。對此,就必須適時、適量的進行施肥,以補充麥苗的有機質含量。換言之,要科學施肥,從肥料種類選用到布肥頻率及時間等,都要合理把握,切忌隨意和盲目,如營養輸入超出小麥吸收的閾值,就會引發麥苗萎靡等負面現象發生。舉例來講,當小麥出現倒伏,可以將磷酸二氫鉀兌水稀釋噴灑在葉面,觀測麥苗的生長恢復速度和狀態,一旦出現好轉,則要對施肥方案加以合理調整,以更好補充麥苗所流失的營養。
1.3 結合情況合理灌溉
灌溉工作的制定和開展,要根據本地區氣候條件特點來進行,既要保證貯存的水量能夠滿足小麥的生長需求,又要謹防灌溉過量而引發的田間積水情況的發生。合理控制好土壤含水量的基線,并隨時預備各類方案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統籌安排小麥田間管理活動。
1.4 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病蟲害防治工作,是小麥田間管理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有些病蟲害具有突發性強、傳染速度快以及根治后存在隱患等特征,所以要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避免由此帶來的一系列不良后果。病蟲害防治工作,一要做好預防工作,特別是在小麥的發育期,麥苗比較脆弱且容易吸引蟲咬侵蝕等,此時應特別注重病蟲害排查工作;二要做好診斷工作,對已發生蟲害影響的,可酌情通過噴灑化學藥物來進行治療與挽救,如丙硫·戊唑醇懸浮劑、蕓苔素等。還要考慮到農藥的污染及危害,應積極探索生物防治方案,做到綠色無公害。
2.1 加大宣傳力度
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可以從正面角度去推廣小麥種植技術。具體來講,要善于結合一定的應用場景來對民眾開展宣傳推廣工作,切忌一味的理論灌輸。與此同時,也要講究循序漸進的工作原則和方法,合理制定和安排宣傳的內容及流程,注重調動民眾的積極性,逐步將小麥種植先進技術根植人心。
2.2 建立示范區
通過建立示范區,定期組織開展主題宣講活動,引領和促進民眾對小麥種植技術的理解與認知,特別是基于示范區起到的良好效果,可以使民眾從視覺、觸覺上獲得更為直觀的體驗,最終贏得民眾的認可與接受。
小麥的田間管理應貫徹落實于小麥種植生長的全過程,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包含眾多的技術要領。所以,要加強對小麥種植田間管理與技術推廣的研發與實踐,優化管理手段,強化技術應用,這樣才能提升小麥種植的產量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