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米在我國北方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近年來,在我國山地地區小米的種植面積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隨著農業的不斷發展,農業種植技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小米種植技術也不例外。本文從選地整地、選種育種、田間管理等方面展開敘述,力求能夠對山地地區優質小米高產種植技術進行清晰地揭示,促進我國種植行業的不斷發展。
關鍵詞:山地;優質小米;種植技術
小米對于環境的適應性較強,具有耐鹽堿、貧瘠、干旱的特征,性喜溫暖。小米中維生素、脂肪以及蛋白質的含量極高,對于嘔吐、消化不良、反胃酸具有較強的治療作用。體質虛寒的產婦食用小米可以起到養陰滋陰的功效,加速身體恢復。此外,小米還具有較強的食用性,北方人通常也會將小米作為主食。近年來,小米在我國山地地區的種植面積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小米高產種植技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但在部分環節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因此對山地地區的小米種植高產技術進行深入探究,對不斷提高小米產量和質量,帶動我國種植行業向前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1 選擇土地
小米喜溫、喜光,又耐貧瘠、抗干旱,因此在小米生長的中后期應對土地水量進行合理的把控,水量過大會導致小米植株的死亡。因而在種植小米前應當對土地進行慎重選擇。種植小米的區域應當具備通風性好、排水性好以及地勢較高的特點,同時該土地的土層應當富含有機質,易耕作。種植者應當避免將小米種植在低洼處或者窩風處。
1.2 平整土地
整地是在種植小米前的一項重要工作。在完成前茬作物的收割后,為了使土地培肥力最大化,在第二年早春來臨之前,就應對即將種植小米的地區域施以基肥。如若施用復合肥,則劑量為每畝土地30公斤。在整地過程中,應確保地中平整且無較大土塊。在進行播種的前五天左右,對土地進行一次鎮壓,之后便可以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播種。
2.1 種子選擇
種植者應當以當地氣候、種植習慣、土壤特征等因素為客觀依據來選擇小米品種,通常應當具備耐貧瘠、抗干旱、產量穩定、抗病等特征。最近幾年,在山地地區主要種植的小米種子有張雜谷系列品種等。
2.2 種子處理
在正式播種前一個星期應對所選的小米種子進行晾曬,如若天氣晴朗,則可以在席子上進行,晾曬的時間應以3天為宜。正式播種的前5天,用濃度為10%的鹽水對所選的小米種子進行浸泡,去除其中的雜質以及秕谷。將飽滿下沉的種子挑出,以作為播種的種子備用。用清水將其清洗干凈,清洗次數以兩遍為宜,之后再進行晾干。病蟲害是造成小米減產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小米種子在播種前,應用特定藥劑進行拌種,尤其是對于已知的病蟲害較為嚴重的種植區域來講,這一步驟必不可少。例如粒黑病,應當以種子總量0.6%左右的標準,運用多菌靈進行攪拌,進而實現對疾病有效的防治。
播種的最佳時期應以當地的實際情況為客觀依據進行選擇。條播和大小壟雙行播種是現階段小米種植最主要的兩種方式。在小米播種前,最為重要的工作步驟就是開溝以及施種肥。每畝土地施肥的標準是尿素與復合肥比例為1∶1,每畝土地小米種子的播種量應為0.7公斤左右,播種深度為3厘米左右。如若播種的方式為條播,應當采用先施肥后播種的原則。小米普遍谷粒較小,為了避免浪費,在播種時,應當將細土與谷種攙混在一起攪拌均勻后再完成播種。播種完畢后應當將土地進行覆蓋并及時鎮壓,這樣能夠有效保證出苗率。如若種植小米的土地濕度過大,鎮壓工作則應在土壤表面干燥后進行。
田間管理是指出苗后所涉及的查苗、間苗、中耕等工作。田間管理對于提高小米產量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現將小米種植的田間管理具體內容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4.1 苗期管理
如若小米在苗期遇到低溫、干旱等較為不利的因素,則極易會出現缺苗的情況。種植者應當以實際缺苗情況為基礎及時進行補苗。同時應當在出苗三葉期左右完成鎮壓工作,以此來降低因鎮壓不到位而引發谷苗死亡等情況的出現概率。在谷苗四葉期、苗高3厘米左右時應當完成間苗和疏苗,并在谷苗六葉期、苗高6厘米左右時完成定苗。谷苗之間的間距應當為7厘米左右。但在進行谷苗密度確定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地勢以及地力等因素。
4.2 適時中耕
通常情況下,小米的中耕應為3次。第一次被稱之為淺耕,主要在谷苗三葉期左右進行,這一過程中應當將土塊鏟碎,并將壟中的雜草清除,保證小米在生產的過程中可以得到充足的養分。第二次中耕通常情況下是拔節后。在這一過程中應當將弱株去除,同時也應去除雜草,劃鋤的深度應為7厘米左右。中耕完畢后,應進行培土。第三次中耕主要是在孕穗前,在這一階段劃鋤的深度約為3厘米。通過這樣的方式既能夠實現松土的目的,又能夠使谷苗根部免受損傷。應當注意的是在培土時應當避免倒伏的出現。
4.3 合理追肥
追肥通常情況會在小米拔節后至抽穗前進行。種植者應用鋤頭挖開10厘米左右深的溝。對每一畝土地均勻撒施氮肥,施氮量應為30公斤左右,而后完成埋土。
4.4 病蟲害防治
為了對小米的產量進行保障,就應當在其生長過程中對病蟲害進行嚴格的防治。在防治病蟲害過程中,主要遵循的原則是預防為主、治理為輔。現階段對小米質量以及產量產生重大影響的病蟲害主要包括白發病、紅葉病、紋枯病、吸汁害蟲、食葉害蟲等。在進行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可被應用的方法十分豐富,例如生物法、化學法等。種植者可以運用阿維菌素乳油等化學藥物消滅病蟲害。同時也可以根據食物鏈分級的原則,運用病蟲的天敵實現對病蟲的治理。
4.5 適時收獲
通常情況下認為小米的谷穗變黃、籽粒變硬是其收獲的標準。種植者在谷子收割完畢后應當將其堆放一個星期左右,待到小米谷粒完全成熟以后再進行脫粒操作。完成脫粒工作后應當對小米進行科學的晾曬,待到谷粒的含水量在10%左右時將其入庫進行存儲。通常情況下谷子生蟲的概率較低,但卻容易受到蛾類害蟲的影響,因而在貯藏過程中可以運用敵敵畏懸掛的方法進行蛾類的防治。
5 結束語
最近幾年隨著小米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關于小米種植技術也愈發完善。為了提高小米的質量以及產量,還應對種植技術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在今后的小米種植過程中應當加強對土地、種子選擇、田間管理加以重視,進而實現優質小米的生產,促進我國種植業的進一步向前發展。
作者簡介:陳慧(1986-)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作物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