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明
時常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某某官員的某某講話火了”之類的信息。轉發者大夸特夸其文采如何好,立意如何高,思想如何深等等,一驚一乍的,讓人還沒點開看,心頭已先滿懷虔誠,頂禮膜拜。個別網絡媒體更是由此引申開去,深挖該名官員的既往講話,高度評價其一向才華橫溢,滿腹經綸,文采飛揚,筆墨生香,讓聞者無不心潮澎湃,熱血沸騰,但覺美好的未來就在眼前。
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我就忍不住考考那些熱衷于轉發此類信息的朋友:開封府最有名的官員是誰?結果,無一例外,大家都是脫口而出:包拯。再問:包拯的繼任者是誰?很抱歉,這個問題似乎有點偏,幾乎沒人順利答出。待我慢吞吞地公布答案:是個在歷史上其實比包拯更有分量的人物——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聞者往往訝然不已,連連直呼“沒想到”。
包拯與歐陽修作為同一個時代的人,單從二人的“硬件”來說,他們學歷一樣,都是進士出身(起碼相當于“第一學歷”是本科);行政級別也差不多,多崗位歷練之后都做到了樞密副使(大致算得上副國級待遇)。歐陽修死后,累贈太師、楚國公,謚號“文忠”。包拯死后,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從二人身后官方給予的待遇來說,歐陽修明顯高于包拯。至于說到“文采”方面,他們之間的差距就可謂天壤之別了:歐陽修是北宋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那是萬眾景仰、當之無愧的全國作協主席,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后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多才多藝,是個典型的“多面手”:曾參與合修《新唐書》,獨撰《新五代史》,又編《集古錄》,還有《歐陽文忠集》傳世,膾炙人口的佳作那是多了去了。而包拯呢,我懷疑他連村作協會員都不是,留下的著作主要是《包孝肅公奏議》,也就是些奏折、陳表之類的公文。這種以工作建議、匯報材料為主的文集,歷代科班出身的高級干部幾乎都有,雖不乏史料價值,但流傳實在不廣。
關于二人在文章與學問方面的差距,甚至連當事人歐陽修都這樣評價包拯:“素少學問,朝廷事體或不思”,“學問不深,思慮不熟,而處之乖當,其人也可惜也。”簡直把人家說成沒有文憑的大老粗一個了。
如此看來,若是比拼文采,包拯恐怕只夠替歐陽修磨墨,相差何止一個檔次。然而,作為開封府的前后任“一把手”,在民間,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卻是包拯的名氣和影響力遠遠超過歐陽修。這是為什么呢?
原因并不復雜。因為在這個時候,老百姓看的是他們的官員身份,無關其他。作為“領導干部”,包拯雖然文才不咋地,但他的品行、政績與做群眾工作的能力,是同輩當中的佼佼者。看看他在歷史上獲得的評價就知道了。北宋名臣司馬光說:“向者仁宗時,包拯最名公直。”與司馬光同朝的另一名臣劉敞說包拯:“識清氣勁,直而不撓;凜乎有歲寒之操。” 南宋大儒朱熹評價他“令行禁止,立朝剛毅”。宋仁宗趙禎也說:“包拯公而忘私,不邀陰幸也。”廉潔公正、剛毅無私、體察民情、興利除弊,這正是包拯千百年來高高矗立在百姓心目中的偉岸形象。對廣大百姓來說,無論多少錦繡文章,都沒法和這些相比。
“素少學問”的包拯獲得千秋盛譽,這個現象至少告訴我們,“好干部”的評價標準不能搞錯了,更不可與商界、學界、文藝界的評價標準混為一談。百姓的期盼,就是“好干部”的努力方向。作為一名官員,致力維護公平正義、多為群眾興辦實事,同時做到自身清廉,才能獲得群眾的廣泛認可。
為官一任,當造福一方。從老百姓的角度看,你在一個地方或單位當領導,未必需要你有頂尖的專業,未必需要你有深厚的學養,也未必需要你有過人的才華,但你必須處事公道,有一顆公心,能夠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地把大家的利益維護好;必須有直面現實解決問題的勇氣與能力,把群眾所急所想所盼的事情解決好;必須有不貪不占不以權謀私的覺悟與境界,把公與私的關系處理好。能做到這些,老百姓就很滿意了,他們的要求真的不算高。
綜觀歷朝歷代那些深受百姓推崇的官員們的事跡,可見公道、實干、廉潔,此乃為官三要。至于文章多不多,文采好不好,口才棒不棒等等,其實不重要。對官員而言,大可不必以“文采”論英雄。我們更應關注的是他做了什么,而不是說了什么;更需要點贊的是他的實績,而不是他的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