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老三屆的高中生。我們讀書的年代,能夠看到的書籍不多,魯迅先生的著作屬于敞開供應。出于對文字的愛好,我們如饑似渴地拜讀了所有能夠到手的書籍。魯迅先生的著作中,除了小說和譯作,篇幅最多的是雜文。先生的雜文筆鋒犀利,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酣暢淋漓之外不乏譏誚和幽默,閱讀的快感絲毫不亞于讀《阿Q正傳》。吟味無窮之余,我深深愛上了雜文。
時至20世紀80年代,我們得以開闊眼界,欣賞到其他雜文大家的杰作,進一步加深了我對雜文的鐘愛。喜愛產生沖動,我也提起筆來,給市報投稿發表了幾篇豆腐塊。報社創立雜文學會時,我有幸成為了其中的首批成員。
后來,囿于我所在的國有企業事務繁雜,自己不會抓緊利用三余時間,致使擱下筆來與雜文學會脫了鉤。但是,在人財物、產供銷的瑣碎管理事務之外,我仍然鐘情于閱讀雜文,我個人和企業圖書室每年都沒有忘記訂閱雜文類的報紙雜志。
退休以后有了閑暇,本地雜文學會再度邀請我入會,既是重新學習也算重操舊業。令我倍覺欣幸的是,在雜文寫作和交流活動中,結識了許多雜文名家,并且得到了他們誨人不倦的悉心指導和幫助,讓我在雜文品讀和寫作上獲得了較大的進步。
雜文的品讀和寫作開闊人的心胸,促使人進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忘我境界。認真說來,不汲汲于個人的憂患得失乃是一條最好的養生之道。目前,雜文界的同仁們,大多數已經年逾花甲,卻一個個精神矍鑠,依然有一顆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依然“尚思為國戍輪臺”,就令我十分感動。盡管“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可雜文界后繼乏人卻也是一件憾事。
不過,有一句氣象諺語說得好:“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只要今天有夕陽紅的堅守,不愁明天沒有旭日升。作為一個雜文愛好者,我堅信,雜文的火種不會熄滅,魯迅先生的硬骨頭精神一定會世代傳承。
作者簡介
唐匯寅,湖北松滋市人。老三屆高中生,文革后獲政教系大專文憑。曾擔任國有企業廠長、董事長和黨委書記?,F為湖北省雜文學會會員、松滋市雜文學會顧問。在《檢察日報》《湖北日報》《上海法治報》和《雜文月刊》等報刊上發表過500多篇文章,眼下正行走在學習雜文寫作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