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魁興
現在有單位或有一種人把第一學歷看得很重要,招人時,如果你是博士畢業,還要看看你的本科學歷,即使你是博士,本科不是名校,他們也可能不多你一眼。原因就是,如果你博士畢業是名校,本科碩士畢業也是名校,那就會高看你一眼,你每次考試都出類拔萃,說明你學習很穩定,將來有出息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你第一學歷是專科,即使你最高學歷是博士,你也可能被打入另冊,他們不會相信你的能力你的實力。他們會認為看到的未必是真的,或許還是虛假的信息呢。這就是現實。
然而,從國家層面來說,不會在意你的第一學歷有多高,因為第一學歷決定不了你的人生高度。國家在辦好學歷教育的同時,也非常重視你的繼續教育。一個國家最在意的是終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搞好了,全民文化素質就會很高,國家的文明或文化也會很高。博士是最高學歷,但博士并不能代表全民文化素質,畢竟擁有博士學歷者是少數,在本科學歷漸趨普及的今天,本科學歷或水平的人才逐漸增多才能說明全民文化素質在提高。對公民個體來說,個人學歷越高越好,而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國家普及的學歷越高越好,這說明全民文化素質越來越高,如果博士教育普及了,那全民文化素質就應該達到了博士水平。
博士教育只能是我們的追求,現在我國追求的還只是高中教育義務化,大學教育普及化,并且倡導終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無論你學歷有多高,無論你官位有多高,都要堅持繼續教育,通過自學或社會渠道實現繼續學習。可以說學無止境,每個人都要堅持活到老學到老,官位不代表學位,更不代表你的水平,在知識日新月異且更新速度不斷加快,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知識經濟興起與全球化進程加速的今天,無論誰也不能停留在第一學歷,即使你第一學歷很高,也有落伍的那一天。所以,我們這個社會要努力構建學習型社會,這是大力提高國民素質社會給我們提出的新要求。
我們要改變教育觀念,一是活到老要學到老,終生堅持學習;二是看能力不看學歷,你學歷高不代表你能力就高。單位招人要重視學歷,但不能唯學歷論,不管什么工作,一概要招本科學歷人才,甚至只招研究生,那是唯學歷論,更是對人才的浪費,現在除了高科技領域,有的單位有高中學歷就能干的工作硬要招研究生,那不是用研究生裝門面嗎?某碩導和博導因為本科、碩士畢業不是名校,就被看不起,實際上他在數學界成就斐然,既是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也是中國計算數學界最高獎項得主,還是現任三個國際期刊的編委和北京計算數學學會秘書長。有些人只看學歷不看能力,那是患上了學歷歧視癥,那是實際上的“近視眼”。
一個人不能沒有學歷,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力,而且,你呈現給社會的是你能力的外在表現。但有單位有的人就要堅持看學歷,就要在錯誤的道理上越走越遠,你的能力或成績反而被忽略了。北京大學課題組開展的全國博士畢業生離校調查顯示,第一學歷歧視現象總體發生率高達47.62%;而去年發表于某權威期刊的一篇研究論文顯示,碩士畢業生中,第一學歷為非211院校本科的,比第一學歷為211本科的,在初次就業中收到簡歷回復低41%。在電視劇中某公司招人要博士要碩士,實際上公司的高層都是本科以下的“低學歷”,從發展的角度說,你要堅持高學歷或許也沒錯,但是你能保證你對高學歷人才能人盡其才地使用和管理嗎?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學歷人才越來越多,在用人時我們不能都用高學歷人才,要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需要什么人才就招用什么人才,這才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理想用人之道。而社會是發展的,知識是永遠都學不完學不夠的,沒有一個人是學夠了不再需要繼續學習的。況且,時代是發展的,比如同樣的學歷,九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含金量相同嗎?用人單位堅持讓員工堅持不斷學習才是優良的制度設計,一個人堅持活到老學到老才是一個人良好的品行。社會是越來越發展的,越來越進步的,“一考定終身”“一考定成敗”那是陳舊的觀念,有“第一學歷”的偏好就會有造成人才浪費的邪風,誰也不能執念于“第一學歷”,誰都應該不斷進取,誰都應該堅持活到老學到老。英雄不問出處,有能力就是真英雄,不斷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活到老學到老是人生的最高學習境界。堅持讓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并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需全社會共同努力,那才是一個社會良好的制度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