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田
前不久,一名大四學生發帖稱“無法相信北大會有這么差的師資”。其列出的一名北大數學學院博導碩士畢業于地方院校,這名學生據此稱“招的老師水平不如深圳中學”“希望北大能整頓一下師資”等。
被“質疑”的教授叫胡俊,其碩士畢業于湘潭大學數學系,博士就讀于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湘潭大學確實并非211、更非985,然而該同學僅憑這一點,便能斷言胡俊教授的水平不行嗎?
其實,胡教授發表相關領域的論文達50余篇,是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和中國計算數學屆最高獎項馮康科學計算獎得主,還是獲得德國洪堡研究獎學金的洪堡學者,現任三個國際期刊的編委和北京計算數學學會秘書長。一個同時擁有杰青、洪堡學者和馮康計算獎這三大名頭的學者,足以敲開全國所有大學的大門并被奉為座上賓,在北大當教授也是綽綽有余的,該學生稱“希望北大能整頓一下師資”等,簡直是杞人憂天,少見多怪。
英雄不問出處,名校出來的未必都優秀,普通院校出來的未必不是人才。況且不看學校等級,僅從學術水準來看,湘潭大學的數學系實力不弱,甚至要強于絕大多數的985名校,僅從學校名氣來否定這位教授顯然沒有任何道理。不管讀哪所大學,也不管是第一或第二學歷,學到的東西只是一些基本知識和方法,并且很容易老化和過時,許多東西很難運用到實際當中。要想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提升自己的能力,還要在社會這所沒有圍墻的大學不斷充電和學習,才能與時俱進,功成名就。
縱觀我國近代人文發展歷史,那些低學歷者就是這樣一步步茁壯成長起來的。我國近代文學巨匠沈從文,第一學歷只是小學,可他創作發表了《邊城》《長河》《湘西散記》《沈從文小說選集》《沈從文散文集》等五十多部文學著作和《唐宋銅鏡》《戰國漆器》等6部文物論著。他還先后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任教講學,并進入諾貝爾文學獎的終審名單。
我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錢穆,中學都沒有畢業,但通過自學取得成功,被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后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并稱為“史學四大家”。
國學大師陳寅恪,第一學歷是復旦公學畢業,高中文憑。曾留學美、日、德、法、瑞等國,精通梵文、西藏文、巴利文、英文、法文、德文等語言文字,主治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佛經之比較研究。1925年,他留學歸國后就任于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成為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之一,被譽為“教授的教授”。
如果這三位大師生活在當代,就更值得這名學生質疑,覺得不可思議了。依照他的推理,讓他們去當小學老師都不行。因為現在當小學老師要大專以上學歷。
高學歷未必高能力。學歷只代表你學習的經歷,不代表能力。如果不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即使你學歷再高,對社會也沒有用處。
娃哈哈老總宗慶后,小時候家庭非常貧困,共有兄妹5人,父親找不到工作,全家只靠在杭州做小學教師的母親的工資度日。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宗慶后1963年初中畢業后便外出打工,一路打拼,而后才有了如今的娃哈哈,2013年成為中國首富。
再如: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沈樹忠畢業于浙江煤炭工業學校;生態學專家方精云畢業于安徽農業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王恩多畢業于曲阜師范大學。國內近千名青年企業家中,只有10%畢業于北大、清華、復旦等名校;80%均畢業于國內普通的大中專本科院校;其余10%的青年企業家,學歷從小學到高中不等。就是這些低學歷人才,硬是憑借自己的奮力拼搏,成為了行業佼佼者或領軍人物。
毋庸諱言,當前,有些單位和企業,將不少第一學歷不是名校畢業的應聘者拒之于門外,是對人才的浪費,實在可惜。
然而,那些學歷低但能力高的員工,在企業卻很受歡迎,前程似錦。筆者所在企業,有一名元老級員工,只有高中學歷,20多年前就來到企業工作,從車間一線操作工干起,一步一個腳印,如今成為了企業總經理。他坦言,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具備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忍耐力。
如此看來,“第一學歷”論是形而上學的觀點。凡是樹立遠大目標的人,是不斷發展進步的。不能因第一學歷低,就斷言他能力不足。也不能說第一學歷高,就肯定他非常優秀。學歷與能力未必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