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戊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強調(diào)了語言的重要性。
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活動半徑加大,交際范圍變廣,“學會說話”,善于運用語言的力量,溫暖人心,更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笑話《請客》說得上家喻戶曉:過去,一土財主請朋友喝酒。眼看時間過了,還有一人沒來,財主心里焦急:“怎么搞的,該來的沒來。”已來的三人中的一位特別敏感:“該來的沒來,那我們是不該來的了?”于是起身走了。財主一看慌了:“唉,不該走的走了。”剩下的兩位客人聽了,一位坐不住了:“不該走的走了,那我們是該走的了。”于是也起身離去。此刻,財主更加著急,忙解釋說:“我不是說的他。”僅剩的這位客人一聽:“你不是說的他,還不是說的我嗎?”于是也一走了之。
這個土財主說話蠢,蠢就蠢在他的話語會產(chǎn)生歧義,結(jié)果事與愿違。
人們說話(包括寫文章),除了要防止詞匯、用語產(chǎn)生歧義,使聽者造成誤會外,還要在以下諸多方面多加注意和小心。
一是,不講大話假話空話套話,和霧里看花、言不及義、說了等于沒說的“正確的廢話”。這種現(xiàn)象機關(guān)單位里比較多,相應(yīng)地,報刊上、網(wǎng)絡(luò)里譏諷、批評這種令人生厭的不良現(xiàn)象的文章也就多。鑒于此,這里略去不表。
二是,不說“多余的話”。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人不招人喜歡,往往不是因為“三觀”不同,主要是因為他與人相處時,說話硬邦邦的,讓人聽了不舒服。某單位的小王就屬于這號人。有一次,飲水機沒水了,她對同事小李說:“幫個忙,換桶水吧,就你閑著。”就因“就你閑著”屬于多余的話,小李立馬不高興,小王自己也碰了一鼻子灰。
三是,時下,分享和嘚瑟兩個詞沒了界限,有的人,在微信群里,在一些公眾場合,大肆晾曬自己工作的成績、家庭的富有或別的“閃光點”。看得出,其心態(tài)好極了。豈不知,在他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地晾曬之時,大家都能看出他在以“分享”之名,行“嘚瑟”之實。依我看,一個人說話、辦事,還是少來這套淺薄、庸俗、顯擺之舉為好。
四是,包括對自己,喪氣的、敗勁的話不能說。
五是,捧殺——無原則地過分夸獎、吹捧別人的話;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的話;棒殺——侮辱、質(zhì)疑、刺激、貶損、打擊、否定、嘲諷……這類主觀故意、懷有惡意的氣人傷人的話不能說。袖手旁觀當“看客”,陰陽怪氣瞎起哄,于人于己都沒啥好處的風涼話也不能說。
六是,同事同學間,親朋故舊友人間,撥弄是非,張家長李家短“扯舌頭”,容易引發(fā)糾紛、產(chǎn)生矛盾的話不能說。
七是,像最近某網(wǎng)民那樣,將人家祖孫照說成“老夫少妻——73歲企業(yè)家娶29歲美女”,這種主觀臆斷、妄加揣測的話,不是能不能說的問題,而是造謠可恥,造謠者到頭來要負法律責任的。
學會說話,要說就說有態(tài)度有溫度有感情,讓人聽了入耳入腦開心開悟的話。
1984年7月,著名漫畫家方成應(yīng)邀到山西杏花村酒廠參觀。廠黨委書記見方老來了,急步走上前,笑著說:“久聞大名。”方成也笑著說:“大聞酒名。”
或許,我們終其一生,學不來方老作畫作詩為文為人大智若愚的幽默感。但“學會說話”,我們學一學方成老那種善于駕馭語言文字的一些技巧,雖不能至,總也可以“心向往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