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文
一些與日常生活甚至人生選擇相關的所謂“真言”,不僅經常聽到,而且被一些人奉為“圭臬”。但是,稍加思索,就會發現這些“真言”很不可靠,甚至非常害人。
例如,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初聽愛意滿滿,似乎十分正確。可是,真是這樣嗎?一個女孩子放棄工作到另一個城市投奔愛情,靠男友一個人工作支撐兩人的生活。女孩子不僅不上班,而且每天睡懶覺。女孩子早餐愛吃豆漿油條,男友上班前把早餐買回來,還要將油條截成小段,蘸著豆漿喂睡得迷迷糊糊的女友吃完。終至男友無法承受,旁人也認為女孩年紀輕輕,理應找份工作和男友一起打拼,女孩卻振振有詞:“我為了愛什么都犧牲了。家不是講理的地方,是講愛的地方。”
魯迅先生在他的小說《傷逝》里,講述了子君和涓生的愛情悲劇,也點明了基本的人生道理:人先要生活,愛才有所附麗。康德說:感性無理性則盲,理性無感性則殆。愛無疑是感性的,理當然屬于理性。康德的話可以理解為:如果說感性是槳,則理性是舵。在家庭里,如果只有愛而沒有理,對兒女的愛會成為溺愛,夫妻一方對另一方的愛也會變成無底線的索取、妥協、遷就,最終會不堪重負。所以即使是在家里,愛與理猶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如果說沒有愛的婚姻是僵尸,那么,沒有理的家庭也會如洪水泛濫,不可收拾。
例如,知識改變命運。這是多少人信奉的信條,好像顛撲不破。但是,現在有大學、碩士,甚至博士畢業的學生,不去努力找工作,而是“躺平”在家里啃老。毫無疑問,他們在大學、研究生、博士學習期間,多少都掌握了一些知識,但是,知識為什么沒能改變他們的命運呢?其中的主因是個人的消極人生態度和缺乏足夠的上進心。同時,“知識改變命運”這個說法,也存在問題。
問題就在這個說法把知識變成了主語,人和他的命運變成了賓語。似乎只要有了足夠的知識,命運就會被改變。可事實上,正如“知識不是力量,運用知識才是力量”,關于“知識”與“命運”關系的準確表述,應該是:人通過接受教育獲取知識,以此為基礎,繼之以奮發圖強和不斷學習,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通過教育獲取知識是人改變命運的手段和途徑,人永遠是自己命運的主導者,改變自身命運的是人自己,而不是知識。
例如,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好像一個“頭腦”只要做好時刻迎接“機遇”的準備,就會得到機遇的垂青。可是,世界上真的有可以明顯定性,甚至是貼著標簽的“機遇”嗎?
我有一個做企業的同學,他的企業規模不大,因為產品檔次不高,也缺乏大資本的垂青,多年來艱苦經營。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國內實行防疫管控。疫情全球肆虐時,同學接到大量海外訂單,卻苦于人力不足難以完成。于是,他開始引入人工智能和自動化設備,減少人工,實行生產自動化。當他開始這樣做時,不少同行和朋友都勸他謹慎,因為同行業的大廠都還沒有做,你一個小廠有多大的資本冒險?
同學看準了就堅定不移推行,結果是非常成功。機器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精確的,人的每一個動作都是不精確的。引入人工智能和自動化設備,使同學的工廠不僅大幅提升了產品質量和生產能力,而且減少了人群聚集所導致的疫情風險,也降低了人力成本。現在,當國外疫情逐漸被控制,生產恢復,國內同行訂單大減的時候,他的企業卻因引入新技術而獲得了更多、更高檔次的用戶青睞。時至年尾,在一些同行為明年的生產缺少訂單發愁的時候,他的訂單卻非常充足,需要擴大生產才可應對。
也就是說,世界上并不存在具有明顯定性,更不會有打上標記的機遇。一個遭遇之所以變成了機遇,是因為有人轉化了它。對于具有化危為機能力的人,任何遭遇都可以變成機遇:順境,可以順勢而為、大展才華;逆境,可以磨礪意志、修煉內功。不具備這樣能力的人,你等一輩子、百年、千年,也不會等到所渴求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