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生態經濟發展和建設中的重點是植樹造林,為了能夠更好的促進國內生態環境的保護,采用各種新技術和森林經營管護措施能夠保證植樹造林工作順利進行。本文以甘肅省武威市石羊河林業總場的造林項目為依托,主要對植樹造林技術進行分析,并且從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改進植樹造林理念和技術、創新管理經營模式、完善意識形態4個方面提出了森林經營的管護措施,以期能夠為提升植樹造林水平盡一份力。
關鍵詞:植樹造林;森林經營;經營管護
石羊河林業總場位于河西走廊東北部,是民勤縣綠洲外圍的保護帶。長期以來,該地區風沙較大,尤其是每當春秋季節,流沙肆虐,塵土飛揚,這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發展環境。經過40多年的植樹造林工程,在民勤縣外圍408公里的風沙線上累積造林55萬畝,保存40.5萬畝,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治理效果。因此,強化植樹造林技術與推進森林經營管護措施有著多方面的意義,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從民勤縣實際情況來看,首先,植樹造林和森林經營管控有效保護了8萬公頃綠洲,控制流沙3萬多公頃,對綠洲邊緣的數十個風沙口進行了封堵,有效保護了15個鄉鎮的農田、電力和水利等社會設施,這對于保護我國民生、社會和經濟有著重要作用。其次,植樹造林和森林管護需要大量的人力,這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他們的收入問題。再次,樹木是多種企業生產的原材料,通過植樹造林能夠緩解我國森林資源不足的情況,能夠為更多的企業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并且通過對森林進行科學的經營管護能夠快速提升森林的覆蓋面積,提高樹木的供應質量,最終受益的依舊是人民群眾。
2.1 播種造林法
當前,播種造林技術是植樹造林過程中最為簡單且經常使用的技術方法,即在造林地中直接播種相應的樹種,也被稱為人工飛播造林。這一方法操作步驟簡單,成本在各種造林技術中是最低的。所以,在對面積較大的造林地采用這一方法能夠將有效提升植樹的效率。石羊河林業總場在植樹造林中主要種植梭梭樹,這是因為梭梭樹的樹種生命力頑強,成活率高,對于風沙嚴重、輕沙壤土、輕鹽堿土地區而言,是非常適種的一種植物。
2.2 幼苗栽種法
幼苗栽種法就是先培育幼苗,等幼苗生長到20~30厘米時進行移植栽種,在培育和運送途中,需要對幼苗的根和軀干進行保護,可用篷布包裹,下車后可暫將根部埋于沙土中,再用清水灌溉。栽植之前,先對幼苗進行挑選甄別,過濾淘汰發霉的、死亡的、根系不發達的苗木。移植方法是先打坑澆水,然后栽值幼苗,最后再澆水,保證幼苗存活率。梭梭抗旱、抗熱、抗寒、耐鹽堿性都很強,莖枝內鹽分含量高達15%左右,喜光,不耐庇蔭,適應性強,生長迅速,枝條稠密,根系發達防風固沙能力強。
2.3 分植造林法
分植造林法就是將樹木的根部、干部和枝部栽種在土壤中。采用這一方法的優點是不用對樹苗培育,操作方法簡單,種植效率高,成本相對較低,并且樹木的存貨率高。目前分植造林法主要有插條造林、插干造林等,按照造林場地樹種的不同對造林方法進行選擇。但是這一植樹造林的方法在土壤水平及周圍環境上的要求較高,只有保證土壤和環境條件較好才能夠促進幼苗成長,而且對苗木栽植只能限制在春秋兩季。
石羊河林業總場處于沙漠化嚴重的干旱地區。當地生態環境非常脆弱,在森林管護和經營中應盡最大的努力,以保護環境、防風護沙為主要經營目的,全面提升森林綠化帶的生態防護功能,力促以植樹造林穩定沙丘、保護綠洲和農田。石羊河林業總場通過采取以上森林經營管護措施共建成長105公里、寬2~6公里的防沙固沙林帶,該林帶控制流沙3.33萬公頃、保護綠洲8萬公頃、草場2.93萬公頃,堵住了綠洲邊緣的數十個風沙口。
3.1 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在森林經營管護工作中,應堅持保護現有綠化帶、促進綠色持續發展的原則。在林場經營方案的編制方面,要以現有資源存量為依據,促進現有綠色資源的可持續穩定增長。具體做法為,首先,進一步完善公益造林、公益護林管護體系,健全森林資源保護法,嚴格執行法律法規,打擊亂砍、偷伐行為。其次,積極向上申請,爭取重點林業建設項目,積極聯系社會公益組織、企業、愛心人士等,向其普及植樹造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充分發揮社會團體、個人的力量,進行植樹造林活動,以此擴大綠植覆蓋面積。
3.2 改進森林管護理念和技術
在植樹造林與管護的過程中,應不斷更新管護理念,借鑒、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在管護理念方面,應將防控沙塵、治理沙塵作為聚焦點,充分學習先進的治理理念和技術,并將其應用于森林管護當中。具體措施如下。第一,在線上創建相應的平臺。社會大眾可以通過互聯網在線對林業專家進行咨詢,這樣能夠有效地促進森林經營管護知識的有效傳播,增強人們對森林資源的保護意識。第二,完善林木測土的配方系統,普及森林消防警報。完善林木測土配方能夠為林農提供更為準確的配比數據,普及森林消防警報能夠幫助在林場發生火災時及時地實施各種補救措施,減少經濟損失。第三,積極對優勢天然植被種群進行人工干預。
3.3 創新經營管理模式
林場經營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森林的經營和管護效果。因此,林場內部應嚴格落實林場法人的責任和權益,明確林場各個職能部門的責任,推進林場內部管理模式的細化和權責標準化。經營者需擬定一套完善的資源評估和責任考核標準,定期對內部工作進行監查,對林場的可持續發展做出相應評判。提升林場工作人員的法律掌握程度,能夠使其在對森林資源進行保護的過程中嚴格約束自身的行為,采用薪資績效調整的方式也可以提升林場管理人員對森林資源保護的積極性。
3.4 完善意識形態
對森林的管護工作需要從多種角度進行考慮。從工作人員的意識形態方面進行有效的提升和完善,是管護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在森林管護當中,林場應積極與林業局、林木管護管理機關取得聯系,以召開會議或宣傳的形式加強對公民、林場工作人員護林意識、守法意識的培養,不斷提升黨員干部、普通民眾的護林自覺性。此外,還需要對森林法中的各種內容進行大力的宣傳,讓林場中的所有工作人員能夠深入地了解森林資源管理中的各項內容。
森林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在為人們營造良好生活環境的同時,還能夠促進林業經濟的發展,促進社會和生態的良性循環。森林資源從栽種到可利用的周期較長,加上我國自身的森林資源不足和不法分子的破壞行為,我國森林資源的持續發展面臨著較大的阻礙和挑戰。所以,為了能夠有效整合現有的森林資源,提升森林植被的覆蓋率,本文分析了各種植樹造林新技術,并且從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改進植樹造林理念和技術、創新管理經營模式、完善意識形態4個方面提出了森林經營的管護措施,以期能夠為今后的森林資源保護提供一些參考。
作者簡介:劉銀奎(1973-),男,大學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植樹造林技術與森林經營管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