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文

福建省“閩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原電影研究所所長。
需要采取組織觀看、票價優惠,給予政策、資金扶持或獎勵等方式,讓主旋律影片更多更好地被觀眾看到
據統計,2022年春節檔全國城市影院放映影片280.34萬場,吸引了1.14億人次觀影,檔期內產出票房60.35億元,取得“史上第二強春節檔”的好成績。實際上,這個成績只是略高于2019年春節檔的59.03億元,相比2021年春節檔,票房減少了18億元。
在2019年春節期間,全國銀幕數約為7萬塊,目前全國約有8.3萬塊銀幕,就是說,銀幕增加了1萬多塊,票房卻差不多持平,這個“史上第二強”似乎有些經不起推敲。更值得一提的是,對于這個全年最重要檔期的表現,相關方基本都不滿意:觀眾吐槽票價太高,尤其是一線城市的觀眾;影院抱怨未能取得預期收益,連爆米花賣得都沒有往年好;片方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打破頭擠進春節檔,并不能高枕無憂……
有專家認為,一個檔期的票房不可能永遠上漲,2022年的春節檔整體表現非常正常;也有專家表示,春節檔票價并未比往年高太多,是冬奧會和新冠肺炎疫情分流了觀眾。可是,冬奧會是2月4日開幕的,2月1日至3日(大年初一至初三)的票房也都大幅低于去年同期。今年春節前后的疫情,似乎也沒有比去年同期更嚴重。
隨便找幾個影院經理聊一聊,我們就會知道,影院行業處在非常艱難的時期,觀眾似乎越來越不愛進影院了。以春節檔來看,2018年觀影人次為1.45億,2019年是1.32億,2021年是1.6億,今年是1.14億。除了2020年,今年春節檔可謂“觀影人次最少”的春節檔。如果觀眾真的是在遠離電影院,那么,全行業上下游都會受影響。因而,如何遏制觀影人次下降的趨勢,把觀眾重新吸引到銀幕前,是電影行業必須共同面對的“真問題”。
第一,發行方要降低最低票價。現在每賣出一張電影票,發行方、院線和影院要進行分賬。通常影院賣給觀眾的電影票,是在發行方最低票價的基礎上適當加價。如果影院將電影票以低于最低票價的價格賣給觀眾,那么這個差價就需要影院來承擔。在這種情況下,發行方如果上漲最低票價,毫無疑問會提高平均票價,最終帶動票價上浮。我們看到,春節檔上映的影片,發行方給出的最低票價,在一線城市已經達到了40元。受此影響,春節檔電影平均票價從2018年的39.7元上升到今年的52.9元。春節檔過后,有關片方已經降低了最低票價,不過,觀眾期待的是,影片剛映時的最低票價就不要定得太高。畢竟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看電影的交通成本、時間成本都比較高,如果電影票太貴,觀眾就會用腳投票。看電影不是 “剛需”,過高的票價是影院門前的“攔路虎”。
第二,要增加影片供給,特別是優質影片的供給。從1月15日到春節的那段時間,幾乎沒有新片,特別是有市場號召力的新片上映。如果說這段時間全行業都在備戰春節檔的話,似乎情有可原。可是,從春節到2月14日這兩周的時間,只有2月1日上映的8部影片在排映。為什么不在春節前后的這段時間增加影片供應呢?畢竟這是學生的寒假期間,如果有新片源特別是優質影片,相信是可以吸引更多觀眾進影院的。翻看歷史數據我們會發現,在20世紀80年代,曾有一部名叫《喜盈門》的影片,獲得了5.7億觀影人次,是《長津湖》的四倍多。如何利用好影院容量,通過增加片源來吸引觀眾進影院,需要發行行業破題。
第三,院線和影院要創新服務。在當前產業格局下,院線和影院要創新發展模式的難度比較大,但并非沒有空間。從院線來看,院線需要以自我革命的方式進行創新。比如“人民院線”,目前有數千塊銀幕的規模,需要采取組織觀看、票價優惠,給予政策、資金扶持或獎勵等方式,讓主旋律影片更多更好地被觀眾看到。從影院來看,每個影院不能簡單停留在作為院線終端,要努力發展會員,策劃組織更具特色的活動,服務好影院周邊的觀眾,讓觀眾愿意到影院來。此外,影院還可以通過與其他商業伙伴合作,讓觀眾得到更好的觀影體驗。
客觀地看,2022年的春節檔有亮點,也有不足。行業需要深入分析存在的問題,切實提升影片質量、提升觀影人次、提升影院收益,從而實現產業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