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龍
我們在2019年投資了M食品公司,受公司董事會委任,我擔任M公司營銷總經理一職,分管除生產以外公司其他的所有事務。為提高組織運行效率,提升公司經營績效,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我在M公司展開了組織變革活動。
我結合過往的企業經營實踐,在M公司推行由我本人獨創的微釘工作法,以方便推行組織變革。微釘工作法以微信和釘釘兩個溝通軟件進行系統搭建,對外用微信,對內用釘釘。
M公司是一家有20多年歷史的傳統食品公司,民營企業,員工相對穩定,在我們投資之前一直采取的工作方式是紙質報表、紙質審批簽呈文件,平常對內對外溝通均使用微信,結合QQ及電子郵件的方式進行,組織結構呈金字塔形層級結構。公司經營多年,業務相對平穩,近年因為財務問題造成企業經營困難,我們適時通過投資進入,因此,公司上下對于新的領導班子充滿期待。
在推動組織變革的過程之中,有幾個部門和過去相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過去銷售行為基本上是唯結果論,沒人真正關注過程,但是在新的營銷環境下,要實現快速發展,我們認為過程對于銷售是同樣重要的,因此,我們通過在釘釘系統上搭建CR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的方式來記錄日常銷售行為。要求所有營銷系統的人員,在拜訪一個客戶后,就立即填寫一個跟進記錄,詳細地描述在這個批發或零售網點的情況,另外還要上傳實地照片進行輔助說明。
通過CRM系統的搭建,各區域市場對于如何實現業績增長的邏輯,清晰地量化了,以前開月度分析會的時候,各區域市場通過PPT演示,各自陳述,現在是通過CRM數據進行區域之間橫向、縱向各維度比較,強化和印證了怎么實現業績增長(見圖1)。

M公司過去會給銷售明星進行從物質到精神的大表彰,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業績的增長,但是又長期苦于人才缺乏,甚至受制于某些銷售明星;有負責商超大客戶的大客戶經理,臨到離職,還有大量說不清楚的費用,干脆不交接,直接離職,新人無法接手業務。
組織變革后,要求所有外勤人員每接觸客戶一次,就要做跟進記錄。服務客戶并不依賴某個人進行,而是由個人作業變成團隊作業,個人有客戶的跟進記錄,同時,一個客戶成立一個微信群,公司全體服務客戶的人員與客戶交流,都要在微信群中進行。這樣,遇到問題,會是團隊作業,共同解決,也有效防止了上述極端事情的發生。
當然,強調團隊作業的同時,并非不鼓勵英雄的產生。
在組織變革之后,從管理后臺上,我們發現安徽北部銷售團隊的業績增長很快。安徽北部銷售團隊的具體做法就是,在商超里面通過促銷活動換取更好的陳列位置,從而促進零售網點下訂單。
就總部而言,這是個反正都要做的普通特價活動,是我們全年營銷計劃的一部分,但是這支團隊和經銷商一起,把活動的形式變化了。
原來榨菜一元一包的特價促銷活動,他們給改成了在本店購物滿18元,加一元換購一包榨菜的活動。這個方法在商超看來,不僅做了特價活動,還促進了店里其他產品的銷售,銷售團隊也適時提出了交換條件,認為這么好的促銷活動,應該提醒顧客廣泛關注,因此,陳列位置應該讓更多的顧客看到,除了在貨架增加促銷陳列之外,還增加了堆頭陳列、收銀臺陳列、出口陳列等重陳列,而這一切都是特價活動免費換來的。這個做法大大促進了銷售增長,從訂貨量上看,每個店至少新增了3個品種,為確保促銷期間不斷貨,每個零售網點每個品種至少進貨5箱,這樣一個網點一次增加了15箱的銷量,是平常訂貨量的15倍。安徽北部銷售團隊的創新實踐,在公司的CRM系統上有清晰的記錄,管理層發現之后立即安排專人和該區域進行對接,總結提煉經驗,形成了完整的強勢推廣方案,先在整個安徽省進行推廣,效果同樣好,于是迅速向全國進行推廣,取得了超預期的好業績。
這就是個人能力上升為組織能力的經營實踐,如果不變革,要想實現這樣的發展是非常困難的。
傳統的組織溝通方式是通過微信以及郵件的方式進行的,產品質量問題的處理進展,通常從發現問題到問題處理完畢至少要兩個月。消費者、經銷商、渠道零售商往往變得沒有耐心,因而在問題發生之后,要么矛盾激化,要么問題被永遠地掩蓋了——消費者流失了。


通過組織變革,在服務客戶的全鏈條上,前端銷售人員和后端生產、研發,部門墻通過流程打通了(見圖2),在決策鏈上所有的人都清楚地知道問題在各環節停留的時間,管理人員也能清楚地知道問題所在。過去是通過設立各環節處理問題時間節點,定時反饋,人工統籌;現在是各環節問題瞬時到達,即時響應,系統統籌,效率大大提升,崗位評價也有了量化考核的依據。
M公司過往的采購方法是委托采購員進行采購。這很容易滋生腐敗問題,同時,采購到不良原料,傳導到生產端、營銷端亦帶來更多的管理問題。M公司的成品是榨菜,原材料主要是新鮮青菜頭、初次腌制青菜頭等。老皮老筋的青菜頭價格便宜,鮮嫩的青菜頭價格高。采購過程中有幾個關鍵控制點:第一,老皮老筋的青菜頭占比越少越好。第二,在加工大戶把初次腌制的青菜頭拉入工廠的時候,會有部分鹽水在里面,如果瀝水瀝得很干,收儲時間過長,加工戶認為驗收苛刻,不愿供貨;如果瀝水少,又會造成我們采購成本過高。如何優化收購方式呢?我們在流程和組織結構方面做了如下改變。
要減少職務腐敗,就得把個人決策變成集體決策,決策人員鏈條增長,但這樣的話,決策效率又會很低,好在有了新技術。
我們將原料采購的全程通過釘釘審批流程方式全部實現透明化,具體做法是采購過程不再只是技師和采購員決定,而是成立了分模塊的采購和決策小組。前端采購端,成立一個5人決策小組,5人小組中如果不能達成共識,我們就不采購這一家供應商的產品。在驗收環節,設立了過秤、驗收、瀝水、理化指標檢測、收池等環節,共9人決策,這9人均享有一票否決權,如果不能達成共識就拒收。
我們搭建了釘釘群,從前端采購開始到后端收貨,每個環節均進行直播,釘釘群自動將直播內容存儲為視頻,還可以回看細節。
配合組織結構變化的是采購決策流程,將以前的書面表格審批,全部實現釘釘流程及時審批,審批決策效率大大提高,由原來最快的48小時審批實現3.6小時審批,在3個月后,取平均值,2.7小時審批完成。
采購的青菜頭品質大為提高,將老皮老筋的青菜頭,由原來的30%控制在1%范圍內;初次腌制的青菜頭原材料采購成本,也實現了由1470元/噸,控制在平均970元/噸的范圍。
在原料采購端實現的組織變革成效顯著,但是的確觸動了原來一部分采購人員和技師的利益,這些人在日常的管理過程中,因此人為制造了一些管理問題,不得不將其調離崗位。
儲運部此前都是由供貨商和儲運部負責人進行單線溝通,儲運部負責人再把對應的情況逐層向上匯報。
由于儲運部采購人員供貨信息有限,決策容易造成失誤,另外,由于單線接觸,也容易滋生腐敗,因此我們從結果導向角度思考,將組織結構中的決策流程做了如下調整。
銷售人員從下訂單開始就走系統流程,不再通過打電話、發微信、發郵件的方式。在審批流程上提交的訂單到達儲運部后,儲運部負責人將每一段運輸路線發貨的總噸位、價格等要素清楚地記錄在對應的審批流程下面,作為審批意見。這個意見銷售人員和各級主管都可以看到,運輸費用方面,同時也設定獎勵機制,無論是誰,只要能找到對應運輸路線更加經濟的運輸方式(在確保供應安全和及時的同等條件下),所降低的運輸費用的50%獎勵給對應的銷售人員。
在過去,儲運是由公司總部儲運部負責人來解決的,而現在,增加了銷售人員也可以進行儲運決定,而銷售人員因為和經銷商打交道,能通過經銷商去收集精準的到貨信息以及物流單位的信息,這些信息是總部儲運部人員所不知道的。
另外,在供應商選擇方面,按照一個供應商一個微信群的方式分別建立微信群,將儲運專員、大區經理、財務主管、營銷總經理全都放到同一個群里面,在日常溝通中,參與對供應商的評估,使供應商認識到公司是個集體決策,而非個人決策,從而使決策機制變得透明高效。在儲運部的組織變革中,由于儲運部人員配合比較好,因此推進的阻力相對比較小,儲運部人員的個人能力,在這個變革的過程之中,也得到了較好的提升。
變革之后,多條線的儲運費用實現了節省。
傳統食品對經銷商和終端客戶的服務是通過基層業務人員來進行的,然后把一線信息,通過銷售主管、省區經理、大區經理、銷售總監、總經理逐層向上匯報。不僅僅是銷售部,其他部門也是類似的組織結構,這樣的方式并無不妥,但是由于M公司整體上還處在發展之中,公司體量比較小,過多的層級無法帶來客戶服務的快速響應。過往實施過一段時間的組織扁平化,但由于種種原因,沒多久又恢復原狀;我計劃實現組織扁平化,但是由于接手時間不長,并不了解團隊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如果直接分別和每個層級的銷售人員進行溝通,那么其上級主管可能又會造成心理上的變化,產生不信任感。
因此我啟動了KPTP日志(見圖3),是在釘釘日志的基礎上進行了模塊化改造,并且在抄送層級上是組成同步向上操作。這樣無論是哪一級員工的日常工作情況,管理層都非常清楚,不會因為信息不對稱而造成對人的誤判。

通過持續地觀察點評日志,組織中各部門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明顯提升,因為整個公司里面經營決策的環節透明度提高了,大家不需要在人際關系上消耗過多的精力。哪些員工肯動腦筋,哪些員工濫竽充數,在系統面前一目了然。
由于KPTP日志強制要求提出問題的時候,同時提出解決方案,組織中各部門員工的思維習慣也在發生變化,抱怨的聲音變少了,決策者輕松了,因為集合了眾人智慧,在做決定之前,已經有好幾個解決方案,也能摸清組織成員的思考點。
每個工作崗位的實際情況不一樣,也造成了工作操作的難易程度不一樣,因此,傳統的以業績為導向、以結果為導向的做法,并不能反映一名員工的能力和貢獻全貌,那么如何把人真正用在最恰當的地方,事實上缺乏立體的評判標準,也缺乏實際的依據,但是通過CRM系統和KPTP日志,組織結構并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這樣減少了變革的痛苦,但是經營決策過程的透明度提高了,有強大推動力的人才脫穎而出,管理者決策有了依據。
M公司通過導入微釘工作法,實現組織變革之后,在45天之內實現了贏利,超過了我們之前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