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強
摘 要:中國現代陶藝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早在陶藝發展初期,就有一批陶藝創作者希望將其作為一種新的表現形式納入到當代藝術體系下,從而區別于傳統意義上歸屬工藝美術范疇下的陶瓷藝術。然而,隨著藝術觀念的轉變,現代陶藝強調的藝術本體語言的問題在當代藝術這里已顯得不再那么重要。當代藝術的追求也不同于現代藝術所維護的以往的審美理念,而是要求超越審美層面介入對現實社會文化的反思與批判。由此,對于陶藝創作而言,如何把握陶藝與當代藝術之間的關系,以及以何種方式介入到當代藝術創作中,就需要我們客觀、冷靜地思考。
關鍵詞:現代陶藝;當代藝術;語境
1 前言
中國現代陶藝是在現代藝術思潮的影響下,伴隨著現代運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經過多年的探索,中國現代陶藝在陶藝家們的努力下已走出了一條自主的發展道路。然而,盡管他們在創作實踐上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就整體環境而言,中國現代陶藝在當代藝術界卻依然是游離于主流藝術之外,不僅在一些綜合性的當代藝術展上鮮有陶藝家及其作品出現,而且也并未成為當代藝術理論批評的關注點。究其原因在于現代陶藝創作中未能有效地與當代主流的藝術觀念與價值相接軌,被當代藝術批評家所忽視。
2當代藝術下的陶藝存在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便利與頻繁,西方各種藝術觀念和藝術形式不斷傳入我國,同時,現代陶藝作品也出現在國內藝術家的視線里。國內有關現代陶藝的觀念便在時代的潮流中悄然產生。然而,事實上與西方當代藝術語境下的陶藝對比來看,中國現代陶藝在整體上還是一種基于本土化、民族語言的現代藝術形態,停留在過往審美層面上的創作,作品未能反映出當代藝術精神的實質。面對當前中國陶藝現狀,有一部分藝術家開始嘗試在此基礎上構建中國現代陶藝的理論體系,試圖為國內現代陶藝的發展找尋可靠的理論支撐,為當下陶藝創作指明方向。
在這種情況下,陶藝創作者積極主動的對中國現代陶藝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的存在的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的追尋與思考。首先表現在對當代藝術觀念及藝術創作的梳理上。他們對于當代藝術的理解是通過作品對現實的介入與批判喚醒具有人文關懷在內的創作理念與態度。遵循這種理念,陶藝如果要真正地融入當代藝術中去,其審美表現必須迎合當代藝術的價值準則。具體而言,即藝術創作要時刻關注于現實世界,體現出批判性;同時,強調觀念在創作中居于的核心地位,突出觀念優先,技藝則扮演的只是一種為觀念服務、實現觀念的手段而已。
該理論引起了陶藝家們的關注,成為絕大多陶藝家探討中國現代陶藝理論發展及實踐創作向當代性轉化的重要理論依據,且大多數理論家和藝術家都會從此觀點中,提出自己對現代陶藝的獨到見解。然而,另一部分藝術家對上述觀點則有所保留,他們認為,陶藝要融入到當代藝術中,觀念固然重要,但在創作中觀念的開放不是無限制的,技藝才是陶藝立足的根本,陶藝創作必須建立在對材料、工藝、燒制等本體語言方面上,如此陶藝將不失自身存在的獨特性,深刻且多元的彰顯其審美內涵。
姑且不論陶藝家們的藝術觀念前衛與否,他們都在各自的藝術理念的指導下取得的成就,得到了社會普遍的贊揚與認可。中國現代陶藝的理論構建及作品創作基本就是在這種相互限制且相互促進中向前發展。
3當代藝術與現代陶藝關系的深化
現代藝術和后現代藝術完成了對傳統藝術的分解與重構,當代藝術則是繼承了現代藝術、后現代藝術的精神,發展的新的藝術階段。然而由于中國藝術的發展在世界現代性的歷史進程中相對于西方藝術發展較為滯后,反應在當代藝術中,在中國沒有經歷過一個基于社會、政治、文化背景下的經由現代藝術、后現代藝術向當代藝術承接過渡的較為完整的邏輯演進的歷史事實和語境。因此,從西方藝術發展的狀態來看中國的當代藝術,則呈現出了一種藝術理念與社會現實相脫節的不協調的現象。
鑒于此種現狀,藝術家們為了便于梳理當代藝術發展的脈絡和把握當代藝術的審美實質,通過對現代藝術、后現代藝術以及當代藝術表現特征上的把握,進行了積極地歸納整合,并把它們置于“當代藝術”這一總的稱謂下。在這個稱謂下它所涵括的藝術價值取向卻并非單指西方的當代藝術的價值取向,而是現代藝術、后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價值取向的交織與融合后的總體表現。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對于各個藝術發展階段的梳理與界定并不是很清晰。這無疑對于陶藝家理解當代藝術精神實質,進行富有當代藝術精神的陶藝創作帶來了極大困惑與限制。
但總體來說,對于當代藝術的本質有了普遍意義上的共識。即當代藝術的價值在于直面當下的現實,通過藝術對政治、社會、文化進行積極主動的介入和干預。強調基于個體的當下生存經驗,以及面對生存環境的壓力衍生出的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自然的、社會的、文化的、生存的等方面問題進行思考、批判和揭示,其核心是要在當下藝術中體現出當代精神。由此,在藝術創作上的當代性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藝術家本體在意識和觀念的層面上基于當代語境構建自己與現實生存環境的內在深層意義上關聯與評判;另一方面是在藝術表現形式上,不斷地揚棄舊有形式,探索新的藝術形式表現。
在這種背景下,原有的審美追求已不再是其關注的焦點,現代藝術強調的藝術本體語言的問題在當代藝術這里已顯得不再那么重要。當代藝術只要能將個人經驗到的事物且構建了的觀念世界以一種可見的修辭手法揭示出來,形式的表現上就可以借助、利用一切目前可用到的所有材料和元素。具體來說,在對待媒介材料的態度上,現代主義所維護的媒介的中心地位被當代藝術所拋棄,當代藝術抹平了媒介人為區隔的界限,打破了媒介材料作為藝術門類區分的依據,將媒介的邊界視為一個與其它媒介相接且關聯的始點。在語言的建構方面,強調多種語言的綜合運用表達,使之作用于觀者各種感官的總體藝術呈現,因而,視覺上的藝術呈現不再是其唯一的追求。在作品意義的揭示上,當代藝術通常并沒有給我們一個明確且既定的藝術傾向與結果,而是以更加開放性的姿態強調觀眾參與中的現場意義構建,使觀眾成為作品的一部分。與現代藝術強調審美的原創性相比,當代藝術的原創性更多體現在對事物現象的獨到理解及其表現方式的多樣性上。在這種藝術觀下,陶藝創作可以采用諸多的表現形式,如裝置、拼接、堆積、綜合材料等,超越單純視覺藝術形式,作用于觀者多維感知,如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嗅覺的完整的集合或環境。因而,對于陶藝創作來說,材料、手法乃是其創作的外化與物化的呈現,而非藝術本身,藝術的核心在于觀念加之與形式的部分。
由此看來,一部分陶藝家堅持陶藝的純粹性,摒棄外在附加的“意義”,維護陶藝的核心價值原則,且執著于強調通過技藝的熟練運用來挖掘陶藝自身語言的表現力,體現獨特性以維護陶藝的邊界及自身審美價值的立場,似乎是不容于當下藝術觀念的。
4結語
綜上可見,中國當代藝術觀下的陶藝與西方陶藝在審美意識與表現形態上存在著差異。中國現代陶藝在整體上是一種基于民族語言方面上的創作形態,西方陶藝在創作的價值取向上要求超越審美層面側重于對當下的社會文化現象進行反映、反思與批判。 事實上,我們在對現代陶藝與當代藝術關系的思考上,不斷強調藝術是屬于意識形態、精神方面產物,其創作不僅具有強烈的主體性,而且與社會的意識形態緊密相連。它不像科學一樣,有統一標準和模式,給與我們依據的準確數值和嚴謹的邏輯體系。如此,面對不同藝術觀念下的陶藝現狀,可能會基于某種片面的理解,人為的給陶藝創作設置前提和框架,對陶藝未來多元化發展帶來阻礙。
實際上就中國當代藝術而言,藝術家們為了成功融入西方藝術圈內,轉向了采取從觀念和形式層面迎合或模仿西方藝術以符合藝術“當代性”的審美標準,結果,其審美內涵日益喪失,變成了一種純粹的視覺形式展示。正是意識到這個問題,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當代藝術家們開始對當前藝術現狀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追尋,他們認為藝術創作應基于本土文化內涵的創作探索,以期改變題材單一、內容空洞、風格雷同的困境。從這個方面來看,中國現代陶藝反倒可以在藝術創作上保持較為純粹的學術性思考和更具審美價值的形式探索。事實上,藝術創作中審美和情感的共通性要求藝術家關注當下人們的精神世界,并運用有效地媒介把它表現出來,其目的是用藝術的方式去記錄此時此刻的人文意識形態,而不是為了某種目的去迎合他者的審美和情感。我們運用這些從西方傳來的藝術語言和媒介,并不意味著我們是在單純模仿、抄襲,也不意味著這些藝術媒介和語言形態本身具有固有的文化屬性和保持靜止不變的狀態。我們希望通過學習、借鑒和交流,尋找到構建中國當代藝術新形象的有效途徑,希望中國自己的藝術能夠經過當代文化的轉換,形成一種當代藝術形態。
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具有鮮明的本土化特征,無論是從它的脈絡還是審美上,都是不同于西方陶藝的。當當代藝術的浪潮洶涌而來,打破了既有的框架與模式時,陶藝的未來道路該怎么走,就是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需要我們慎重的斟酌。
參考文獻
[1]朱俊.融入與否——中國現代陶藝與當代藝術關系探討[j].藝苑,2002(5).
[2]朱其.什么是當代藝術[j].上海藝術家,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