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寧,楊小雄,李 敏
(南寧師范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1)
當前,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土地資源浪費及土地政策滯后等突出問題,極大地阻礙了我國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在政府對自然資源利用以及開發之前,提供信息基礎,發揮監測以及決策支持的作用[1]。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和環境責任離任審計”[2]。以期通過土地資源資產核算,明確土地資產情況,從而提升土地管理效率及土地生態環境。當前國際上資源核算多集中在包括土地、森林、水資源等自然資源綜合核算,而土地資源資產核算較少,挪威早在1987年就建立了自然資源核算體系框架,對環境價值進行核算[3];聯合國推出關于資源環境的經濟核算體系(SEEA),并發展到SEEA2012,被大多數國家沿用。1987年李金昌先生等翻譯的《關于自然資源核算與折舊問題》開啟了我國自然資源核算研究[4];盛明泉等從政府視角出發,明確了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所包含的內容要有其數量、質量,同時還要反映其存量和流量的情況[5]。黃賢金等運用產值還原法和實物倍數法來進行耕地資源的核算[6];葉珊等采用成本機會法來建立社會價值評估體系[7]。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草原、森林、土地等核算體系不斷涌現,研究方法愈趨多樣。
綜上所述,土地資源資產核算是土地資源資產負債表的重要組分,其技術內涵和重點在各個階段呈現不同特征,大體上是通過對土地資源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以及生態價值的核算來分類估算[8],但其在計量方法上依然存在著大差異。本文根據現有體系,運用寧明縣相關數據,建立土地資源資產負債表賬戶。以期為寧明縣政府的土地開發、管理提供參考。
寧明縣屬廣西崇左市邊境縣,總面積3705 km2。地處桂西南邊陲,地理坐標21°51′N~22°58′N,106°38′E~107°36′E,北倚崇左市區,東連上思縣和東興市,西接龍州縣和憑祥市,南與越南接壤,邊境線長達212 km,為廣西陸地邊境線最長的縣。地勢南高北低,自然資源豐富。亞熱帶季風氣候盛行,雨熱同期,干濕分明。有壯、漢、瑤、苗等15個民族,是多民族集居地,轄13個鄉鎮,其中有4個鄉鎮處在邊境線上。2019年,寧明縣常住人口35.76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31.46%,生產總值(GDP)91.48億元,比2018年增長8.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5644元,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9.1%、25.3%和45.7%。綜合考慮寧明縣資源稟賦與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本文以城區及13個鄉鎮為編制對象。
本文數據來源于《廣西統計年鑒》(2019)、各鄉鎮匯總材料及相關部門提供的其他數據。
2.3.1 指標選取
遵循數據可獲取、計算有依據的基本原則,本文結合《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1010-017)與《環境經濟核算中心框架體系》(SEEA2012)共選取12個土地分類指標進行核算。
2.3.2 實物量核算
土地資源資產實物量先是期初量核算,其次通過核算土地資源資產期末量,可由此得出其中的變化量[9]。數據來源可從相關統計年鑒以及國土資源利用調查統計數據等參考,再通過現場勘察調研可得出。
2.3.3 價值量核算
價值量的核算方法是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其中重難點之一,因為自然資源有很多種類,并且每一種的基本特點以及核算性質、核算目的都各有不同,這些不同都有可能造成方法的不同,所以在核算價值量的方法上都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所有收益還原法、市場價值法、完全生產價格法等[10]。選擇原則一般基于核算方法的可操作性和便捷性,同時還要考慮到當地社會經濟等的影響因素。根據實際操作情況,決定采用收益還原法和市場價值法,部分地類核算則根據現有數據來進行計算。
2.4.1 經濟價值核算方法
本文充分考慮土地位置固定性、不可持續復制性等基本特征及寧明縣資源與經濟現狀,采用收益還原法和市場比較法兩種方法進行土地資源經濟價值核算。
收益還原法基本運算公式為:
(1)
式(1)中:P為土地資源經濟價值;L為該土地資源年經濟總純收益;R為土地貼現率。
市場比較法運算公式為:
P=PB×A×B×C×D×E
(2)
式(2)中:P為當期待估價評估實例地塊實際價格,PB為相比較的地塊價格;A表示當期待估價實際交易使用指數/比較地塊交易使用指數;B為當期待估價地塊實際估價的使用地價指數/比較實例使用地塊實際交易情況日期使用地價指數;C為當期待估價地塊個別區域修正指數/相比較使用地塊個別區域修正指數;D為當期待估價地塊個別區域指數/比較實例地塊個別區域指數;E為當期評估地塊實際使用地段指數/比較地塊修正條件指數。
2.4.2 社會價值核算方法
土地是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綜合體,其對于人類生產與生活意義重大,因此有必要對其社會價值進行核算。而目前國內學者對土地具體的社會保障功能尚未達成一致標準,結合當前已有研究[11-13]及日常生活經驗,筆者認為,土地資源通過其就業功能和旅游休憩功能的實現,達到其社會保障目的,核算公式為:
ES=E1+E2
(3)
式(3)中:ES為土地資源總社會價值;E1為土地資源就業保障價值;E2為土地資源的旅游休憩價值。
而就業勞動保障基本價值核算中,農業用土地就是農業人口的就業保障。農業用地依然是未來滿足農民生活保障的基本資源。故在社會保障核算上,應在參考城鎮居民失業養老保險制度基礎上,進一步修正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差異,其公式為:
(4)
式(4)中:Eb為土地資源就業保障的總價值;A是農村居民人均生產性純收入,元/個人;B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經濟收入,元/個人;Z是政府為失業城鎮居民職工提供的基本失業養老保險金,元/個人;L是人均土地使用面積,hm2/人;貼現率是R。
對于地區游憩價值的綜合評估則根據此次評估規模以及所需要耗費總成本,以地區旅游收入法為主要核算評價方法,即其游憩價格以及該地區內每年年度旅游業的綜合價值收入法作為地區旅游業的休憩經濟價值。
2.4.3 生態價值核算方法
生態價值核算方法則采取學術界公認的當量因子法,就是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量化,本文借鑒冉圣宏和劉婷婷[14]等對生態服務系統價值的研究成果,再根據寧明縣的實際情況以及不同參數來進行調整。得到了寧明縣的各種土地利用類型單位面積的生態價值。以功能和服務分為四個大類,詳細可見表2,其計算可直接評估生態服務貢獻的潛力價值,計算公式為:
(5)
式(5)中:D表示標準當量因子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量,元/hm2;Si為當期土地利用面積占總面積的比重,%;其單位面積平均凈利潤,元 /hm2。
2.4.4 土地資源負債價值核算
根據現有數據及寧明縣實際情況采用治理成本費用法,利用政府對土地治理投入的成本進行核算。而土地生態環境價值損耗則是泛指主要土地生態利用價值作變更后的統計,進而通過核算主要生態用地價值轉向非生態用地的生態價值環境損耗。
2.4.5 土地資源凈資產價值核算
根據經營凈資產的凈值定義,寧明縣土地資源資產價值等于所有土地利用資源經營資產總值減去所有土地利用資源經營負債的資產余數。
土地作為典型的自然資源,不僅具有自然資源屬性,還具有典型的經濟和公共屬性[15]。基于這些屬性,為了反應土地資源的真實變動情形,往往采用實物和價值賬戶。這也是目前學術界以及國際常用的方法。在綜合核算形式方面也是被細分為實物量核算和價值量核算。其中土地資源資產的實物量所指的是土地資源的分布面積數量,其次就是價值量的核算,上文也提到土地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還有就是生態價值也就是土地的承包權和經營權作為土地的經濟屬性在市場交易上具有價值,在市場流通中可以用貨幣衡量其價值。同時土地作為勞動生產要素,具有社會屬性,并且土地在生態方面具有涵養水源,上面的種植物具有凈化空氣等功能,可以說在地球的生態系統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地資產由上述這3個價值來組成。所以編制框架分成兩個主表,一個為實物量表,變化量=期末量-期初量;另一個為價值量表,土地資源資產=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生態負債=凈資產。
以“變化量=期末量-期初量”為當期實物量平衡表框架,反映土地資源的當期和期末存量情況,按照土地利用類型來計算觀察期內變化量[9],計算結果如表1。

表1 寧明縣土地資源資產實物量平衡
由表1可知,2016~2019年寧明縣各土地資源利用類型實物量結構中林地占比最大(59.20%~59.81%),其次是耕地(19.10%~17.95%)。占比最小的是其他用地(0.04%~0.06%)。研究期間,耕地流失面積最大,主要原因是城鎮化及社會經濟發展侵蝕了較多耕地,此外存在一定程度的耕地撂荒和林化現象。林地、園地及草地等增加較多,主要原因是林業、種植業等農業產業是寧明縣的支柱產業,近些年桉樹等經濟林種植及甘蔗等果蔬種植業發展較快,面積逐年增加。
根據公式(1)~(5),計算出了寧明縣土地資源資產負債情況,并匯總成負債表(表2)。
由表2可知,寧明縣2016年、2019年土地資源總資產分別為2528.58億元、4814.06億元。研究期間其土地資源總資產增加了2285.51億元,增長了90.37%。其中經濟價值增幅較大,達2224.04億元,住宅用地貢獻較大;生態價值不變。可見在土地資產商業化方面價值提升較為明顯。負債方面則較為平穩,增加值不高,土地環境損耗增加0.06億元,土地生態損耗下降0.03億元,表明寧明縣近些年土地環境保護較好,而土地生態建設略微滯后。總體上,寧明縣土地資源資產漲幅較大,在土地資產利用與生態維護方面協調較好,幾乎平衡。
本研究嘗試對現有關于土地資產負債表編制的內容與原則進行總結,以廣西寧明縣為研究區,探討了目前土地資產核算的進展、方法。本文應用現今世界主流的土地資產核算體系,融合研究寧明縣土地利用資產負債表的編制。該核算體系是以政府或者群眾的日常活動對土地資源改變的影響為基礎,堅持現有核算思路,來體現土地資源存量與流量狀態、以及資產價值變動。本次研究基于縣域范圍,能夠為縣域政府開發利用土地、績效考核、領導干部離任審計制度的完善提供參考、借鑒。

表2 寧明縣土地資源資產價值量負債 億元
本文參考依據學術界公認的核算方法,即收益還原法、當量因子法、替代市場法和就業機會價值估計法。由于不同的計算方法下,研究結果存在差異,因此,應在充分調查基礎上,選用適用于本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及土地現狀的研究方法。現實情況下,一些土地污染并未妥善處理,因此未納入土地污染治理成本,未能反映負債計量。同時土地負債的計量方法較少,且不乏爭議,需要進一步實例驗證和深化研究。本文僅從成本核算方面考量,成果精準度有待提高,后續需建立完善、系統、科學合理的土地核算指標及數據庫,以提升成果的精確度。
本文以寧明縣現有土地資源資產數據為樣本,采用當前比較主流的土地資源核算方法即收益還原法、當量因子法、替代市場法和就業機會價值估計法及基準地價法等編制寧明縣土地資源資產負債表,結論如下。
(1)2016~2019年寧明縣林地占比最大,其他用地占比最小;城鎮化、社會經濟發展、耕地撂荒和林化,導致耕地大量萎縮,應嚴格執行耕地保護政策,整治違法占用耕地行為。在林業、種植業等農業產業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寧明縣林地、園地及草地等大幅增加。
(2)2016~2019年寧明縣土地資源資產漲幅較大,經濟價值上漲了47.34%,社會價值上漲了50.72%,而生態價值不變。
(3)寧明縣土地負債情況主要體現在土地利用方面,建設用地面積不斷擴張,人地矛盾尖銳,導致環境損害和生態破壞。因此,因發展需要必須占用生態用地時應慎重評估工程項目對環境生態的影響。目前寧明縣的生態負債尚屬于正常水平,但在開發大環境下,仍需注意防范土地負債大增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