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陳文昌
城鄉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只有城鄉規劃協調發展才可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統籌城鄉發展和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進行村莊規劃創新是村莊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沙掷m發展將影響農村要素的流動。應對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趨勢,是鄉村規劃研究和實踐中必須解決的重要抓手。因此,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村莊規劃將為農村和諧發展做出理論指導。
2019年初,國家自然資源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統籌推進村莊規劃工作的意見》[2019](以下簡稱《意見》)1號文件,這是基于國家層面關于切實推進鄉村振興的工作綱領性文件,這對我國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進行村莊規劃創新工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意見》全文(約2600字)邏輯清晰、重點突出?!兑庖姟返木唧w內容由七個部分組成,整體上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有五個緯度:(1)原因和訴求、關鍵性、內容重點要求、方法、制度及責任主體。(2)主要從原因及訴求上講,重點放在國家新農村規劃的戰略高度。(3)根據當前的文化多樣化、地區特色,要求相關部門注意對農村規劃進行適當的配置、保護和建設,強調農民權益及年度工作目標。(4)提出合理區分活動村莊的重點,嚴格把握村莊對區域分析和定位。(5)村莊發展的總體規劃,要求充分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重點做好村委會的籌建。
土地空間可根據城市和農村的功能及傳統特點分為城市化區域和農村區域。當下,農村規劃體系尚未健全,農村規劃的對象、特征和內涵不明確,原有的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和土地規劃之間的關系尚未理順,對農村規劃的理解存在很大差異。因此,結合土地和空間制度改革,處理好城鄉和工農業關系,結合不同層次的政府權力,形成不同層次的農村規劃類型,這不僅要區分方法和內容,更要建立完善的農村規劃體系,加強土地和空間規劃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農村宏觀規劃應以指導為導向,通過專項區域農村發展規劃或?。ㄊ校┺r村發展研究、省農村振興規劃、城鄉統籌發展規劃、美麗農村建設示范平臺、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示范區規劃、中觀層面的農村規劃,把握村鎮體系規劃的層級概念,指導農村振興規劃,重點研究了村莊分類、村莊結構、設施配置、風格歸納等方面,結合原土地利用規劃的污點和約束條件等,例如,積極的農村建設計劃、積極的村莊建設計劃、積極的生活環境準備計劃等。微觀層面的農村規劃屬于實施規劃。在村級,開展村級規劃、重點區域或節點設計、特色風格引導、地方文化傳承等方面的研究。如村落規劃、保護與發展村落、進行科學的村落設計等。
但目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有償使用對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節約集約用地、減少農村非法建造民居、增加耕地面積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有償使用不僅對范圍和標準進行了合理明確,而且規定農村一戶一宅的法定面積可以享受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份額,將每戶超過法定面積的房子納入有償使用范圍。
2007年實施的《城鄉規劃法》要求縣級人民政府確定區域并編制鄉鎮規劃。在實踐中,全國大部分地區尚未制定村莊規劃。長期以來,國家、省、市、縣和鄉鎮各級都編制了土地利用規劃。雖然農村土地利用規劃對轄區內的所有土地利用都進行了規劃,但大部分都是在原有土地利用狀況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于村莊的土地,根據保護耕地和充分發揮土地功能的原則,不重新規劃結構。有些人甚至在一片基本農田中規劃一個院子作為住宅用地(如圖1)。有人把村鎮的零星耕地劃為農用地或基本農田保護區。這不僅造成了村莊土地利用結構混亂、土地利用粗放、效率低下、公共設施不足、鄉村風貌退化等問題,而且不利于耕地保護和村莊建設。實施農村振興,將會大力促進農村產業一體化發展。

圖1 亂占耕地的民居
村莊規劃中對村莊有以下幾點定義,即傳統文化的載體、傳統建筑和傳統結構、保持傳統農業循環經濟特征的有效載體、發展農業和農民庭院經濟的基礎。農村的傳統文化功能扎根于中國傳統土壤中,由于農業經濟的媒介是廣大農村。中國人擁有扎根于農村的傳統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大量的文化名人、歷史典故和事件都與農村密切相關。這些典故和事件衍生出的宗法、家訓和家庭習俗構成了維護社會組織的普遍價值基礎。從這個角度來看,地方文化是中國人傳統思想中的標準和底線,實現鄉村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的前提就是真正將鄉村文化進行挖掘,所以振興鄉村和村莊規劃之間的關系就不言而喻了。
基于全球發展的宏觀層面來看,城鎮化發展過程往往會伴隨著農村地區衰退,同樣的規律也反映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因此,在鄉村振興視角下的鄉村規劃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所致,農村地區存在著大量的留守兒童、婦女、老人,這是無法回避的鄉村問題。據民政部相關統計,從2002年到2012年的10年間,中國自然村減少了近90萬個,農村地區大量減少甚至消失。中國的城市化路徑設計中包含著對農村規劃設計的使命,沒有經過可持續性設計和改進的農村必然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但在傳統的城市化建設中很多國家會讓農民進入城市,城市化的農民會扎根于城市,但農民進城后,依舊存在的農村需要承擔起城鎮和諧發展的另一面。因此,鄉村振興賦予農村地區新的使命和發展要求。農村不再是城市的附屬物,不再是農業地區,其發展渠道也不僅僅局限于供給城市生活的農業。在城市化發展的后期,農村將出現比城市更生態、更自然的生活形態及更休閑、綠色的郊區生活和創新工作空間(如圖2)。

圖2 重慶市美好鄉村規劃成果航拍圖
隨著農村土地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的深化,農村發展的作用開始發生變化。從傳統農業經濟特征的載體、農業和小農經濟發展的基礎作用轉變到整合農村多元價值資源利用的城市消費的作用。在城鄉一體化的“休閑文化”經濟活動中,具有農村特色的體驗空間越來越受到人們日常休閑及商務活動的關注,它使農村開始顯現出一種文化價值的屬性。事實上,從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發展過程來看,農村建設始終與其發展過程緊密相連,通過充分互動,形成了城鄉景觀差異、文明共享、設施平等的高度協調狀態。東京城區有大量農村居民在城市工作。農民的主要收入不是農業收入,而是依靠與城市有著密切關系的兼職工作。由此可見,處于高度和諧狀態的新農村居民不再是農民。農村業主將成為由農業工人和各種自由人組成的新團體。他們可能是各種大咖、商人、官員、文藝從業者等。這些人注入鄉村的前提是鄉村建設具備一定的品質生活需求,因此加速村莊的合理規劃將為村莊的創新性發展注入新鮮活力,帶動鄉鎮一體化發展。
根據地區特色可以賦予村莊“休閑農業+”產業,促進農村休閑旅游與農業產業交叉融合。一是打造美麗的鄉村。深化“千萬工程”,大力推進“三大革命”,實現全覆蓋的美麗農村建設,打造全域大旅游景點。二是維護深厚的文化底蘊。重視對農耕文明、田園風光、村落建筑、農村生活等鄉土因素的保護,強化經營鄉愁、經營文化理念,建立村落文化博物館(如圖3),豐富農村休閑旅游的意義和人文體驗。三是加強產業融合。以農業產業資源和山水風光為基礎,擴大農村旅游產業鏈,研究旅游、農業體驗等共享經濟,大力發展體驗經濟,唱響四時之景不同的休閑農業四季歌。

圖3 南水村史博物館
首先,新時期的農村策略要轉變為強化人文態度。在傳統文化背景下,大多數鄉村居民生活在相對封閉的生活中,很少有機會與外界溝通。因此自上而下的居民教育,包括社會學、民俗學、歷史學的理論教育是行不通的,這些舉措很難讓鄉村居民看到鄉村振興背景下村莊規劃的深層原因。而村民自發進行的設計往往流于形式,內涵較少,強化居民的主體意識的同時也是實現農村振興的主體意識,在規劃編制過程中重視村民全過程參與,是實現村莊規劃實施的技術手段。只有向當地群眾學習、設計好規劃、各方不斷對話參與,才能做好新時期的農村規劃工作。
面對鄉村振興的戰略需要,村莊規劃必須在規劃理念上有很大的變化。革新和改善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但核心是提高農村計劃的執行性和操作性。村民受教育程度低,溝通困難,會影響到村莊規劃工作的各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一線設計者的規劃理念和知識儲備。傳統思想里的鄉村規劃已經無法適應新的變化。這就要求人們不斷拓寬設計思路,認真反省和回應農村復興的新命題,借助科學的視角做好鄉村振興背景下村莊規劃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