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李洪瑤,樊斌
(1.長沙理工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湖南 長沙 410114;2.上海隧道工程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上海 200235)
六月田隧道位于湖南湘西自治州,設計標準為Ⅰ級公路隧道,雙向四車道,行車速度80 km/h,左線長1 010 m,右線長1 015 m。左線施工到ZK10+803處時,在隧道右側壁出現被大量黏土夾礫石填充的溶洞,溶洞內的黏土呈軟塑狀,很快從掌子面噴涌而出形成突泥,地表下陷近30 m,并呈現長25 m、寬20 m的橢圓形空洞。施工中采用洞內管棚支護穿越巖溶坍塌地段,方法是在隧道內部掌子面后方開挖管棚工作室,將隧道洞身拱部開挖斷面加大,在掌子面上安設管棚孔口定位拱架,拱架上下掌子面噴射砼,在孔位處鉆孔安裝帶注漿孔的鋼管,再灌注砂漿。洞內管棚工藝復雜,端部不設套拱,根據需要可能進行鋼管搭接、管棚接長。由于管棚支護與圍巖相互作用復雜,尤其是在巖溶坍塌地段,圍巖壓力無法確定,管棚支護設計目前主要采用經驗類比法,支護穩定性難以評價。該文根據該隧道圍巖類型、漏斗形溶洞位置和處治方法、管棚支護參數等條件建立三維數值計算模型,分析圍巖類型、管棚支護參數、溶洞處治及溶洞位置對隧道變形的影響,揭示影響隧道洞內管棚支護穩定性的因素及規律。
六月田隧道(見圖1)位于風化溶蝕山地,山的海拔高、坡度陡峭,地形起伏大。地面高程為430~567 m間有隧道軸線通過,相對高差約137 m,隧道最大埋深125.30 m。基巖多露于地表,山坡覆蓋層較薄,植被發育。地層結構分布依次為:1)黏土?;液稚?、褐黃、褐紅色,呈可~硬塑狀,含少量礫石,主要分布于隧道進、出口的山坡低洼處。2)瘤狀泥質灰巖。紫紅色夾灰綠色,瘤狀構造,隱晶質結構,薄~中層狀,節理裂隙部分發育,與灰巖交界處巖溶較發育,主要分布于山頂。3)灰巖?;?、灰白色,塊狀構造,隱晶質結構,中厚層狀,巖質硬實,微侵蝕,節理裂隙局部發育,局部發育溶蝕裂隙,巖層較完整,巖芯多呈柱狀,少量呈半邊狀,塊狀。地質勘察結果表明,隧道ZK10+798—830段發育有天然漏斗形巖溶,隧道圍巖為可塑狀的黏土夾礫石,圍巖破碎松散,自穩能力極差(見圖2)。

圖1 六月田隧道帶仰拱襯砌內輪廓斷面示意圖

圖2 六月田隧道左線(地質)縱斷面(單位:m)
為避免溶洞繼續坍塌,使隧道施工順利進行,施工方施作管棚工作室,沿隧道外輪廓線以5°仰角施作長24 m、間距33 cm的φ108 mm管棚。由于洞身圍巖為塌方堆積體,管棚下方與隧道開挖面形成一個三角形空腔,開挖后即對該空腔噴射砼作回填處理。
以隧道為中心,模型尺寸為60 m×60 m×30 m,隧道建筑限界尺寸為高5.0 m、寬10.25 m,采用三心圓拱結構,隧道施工采用上下臺階法。以高10 m、上下半徑分別為5、3 m的圓錐嵌入圍巖模擬漏斗形巖溶發育,溶洞位于沿隧道方向14~17 m處,分別距底部、拱腰右側、拱頂1 m,溶洞填充材料為M7.5號漿砌片石。模型的邊界約束條件為上部自由,側面水平約束,底部完全約束。假定圍巖為均質各向同性彈塑性介質,采用莫爾-庫倫準則,將圍巖注漿區視為彈性體,定義為實體單元;管棚注漿支護假設為彈性體,定義為殼體單元;錨噴支護也假設為彈性體,定義為平面板單元(見圖3)。

圖3 隧道三維分析模型
根據勘察報告、設計規范中Ⅴ級圍巖參數,采用工程類比法確定模型各單元的物理力學參數(見表1),其中初期支護包括鋼拱架、錨桿和砼,管棚支護包括鋼管、注漿材料和圍巖,計算時分別將初期支護及管棚支護視為一個整體,單元參數按等效原則折算得到。

表1 模型單元及力學指標
影響洞內管棚支護穩定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為管棚支護參數、施工方法、注漿情況及溶洞位置、大小、處治情況。為研究這些因素對洞內管棚支護作用的影響,建立數值計算模型時將管棚支護狀態分別設定為無管棚、無注漿管棚支護、注漿管棚支護,將溶洞狀態設定為無溶洞、溶洞未填充、溶洞已填充,溶洞位置分別為拱頂、底部、右側拱腰處。施工流程為原地層—隧道開挖—初期支護—施作襯砌。Ⅴ級圍巖采用上下臺階法開挖,先開挖上臺階并及時施作錨桿和噴砼,待圍巖穩定后進行下臺階開挖并對下部進行支護。順著隧道軸線方向,通過數值計算,分別提取沿隧道拱頂、拱腰、底板三軸線上的點,分析拱頂、地表、底部的豎向位移,拱腰的水平向位移、豎向主應力的變化及分布狀況。
3.1.1 拱頂沉降
不同支護狀態下隧道拱頂豎向位移見圖4,拱頂沉降對比見圖5。
由圖4、圖5可知:無管棚、采用無注漿管棚和注漿管棚時,隧道軸向各點拱頂沉降最大值分別為7.01、4.49、3.77 mm,注漿管棚的效果最好,無注漿管棚次之,無管棚最差。采用注漿管棚時拱頂沉降比無管棚時減小43.3%,比無注漿時減小16.5%,管棚支護對改善圍巖的自承能力效果明顯。無注漿圍巖與管棚之間的摩阻力使圍巖受到的壓力減小,故拱頂沉降小于無管棚情況。注漿管棚的鋼管、注漿材料與圍巖膠結成一個剛度較大的整體,起到承受圍巖壓力的支護作用。管棚支護始末兩端的拱頂沉降比中部小很多,而無管棚情況下隧道拱頂沉降較大且呈均勻分布,說明管棚支護下圍巖整體剛度增大,變形減小。

圖4 不同支護狀態下隧道豎向位移云圖(單位:m)

圖5 不同支護狀態下隧道拱頂沉降比較
3.1.2 水平位移
如圖6、圖7所示,隧道兩側向內收縮變形,影響最顯著的部位是拱腰,其左側向位移為正,右側向位移為負,呈對稱分布;無管棚、采用無注漿管棚和注漿管棚時,沿隧道拱腰處周邊收斂最大值分別為1.63、1.49、1.46 mm,采用注漿管棚時水平位移比無注漿管棚時減小8.5%,比無管棚時減小10.4%。管棚支護與無管棚相比,隧道開挖后周邊位移較小,說明管棚支護對隧道周邊收斂有一定控制作用,但與拱頂沉降的控制相比差很多,注漿管棚周邊位移與無注漿管棚相差無幾。

圖6 不同支護狀態下隧道水平位移云圖(單位:m)

圖7 不同支護狀態下隧道水平位移比較
為便于比較,假設隧道拱頂的正上方1 m處存在溶洞,溶洞狀態分別為無溶洞、溶洞未填充、溶洞已填充,分析溶洞處治對隧道變形的影響。
3.2.1 拱頂沉降
如圖8、圖9所示,無溶洞時隧道開挖引起的拱頂沉降最小,最大值為4.60 mm;溶洞未填充時隧道拱頂沉降值最大,最大值為9.11 mm,溶洞的存在對開挖后隧道拱頂沉降的影響非常明顯。對隧道周圍的隱伏溶洞作填充處理非常必要,填充后隧道拱頂沉降比未填充時減小31.7%,隧道圍巖強度提高,圍巖穩定性增強。

圖8 不同溶洞處治狀態下隧道豎向位移云圖(單位:m)

圖9 不同溶洞處治狀態下隧道拱頂沉降比較
3.2.2 水平位移
如圖10、圖11所示,隧道開挖后水平位移會因溶洞的存在而增大,呈現由下而上的發展趨勢;溶洞填充后,隧道水平位移得到控制,其發展范圍及量值明顯減小。溶洞未填充、填充及無溶洞時,隧道最大水平向位移分別為1.48、0.77、0.43 mm,溶洞填充時隧道水平向位移比未填充時減小47.9%,隧道周邊收斂大幅減小。

圖10 不同溶洞處治狀態下隧道水平位移云圖(單位:m)

圖11 不同溶洞處治狀態下隧道水平位移比較
溶洞位置也考慮3種情況,分別為拱頂溶洞、底部溶洞、右側拱腰處溶洞,位于沿隧道方向14~17 m處,分別距拱頂、拱腰右側、底部1 m。
3.3.1 拱頂沉降
如圖12、圖13所示,溶洞位置不同,隧道豎向位移大小有較大差別,豎向位移受拱頂溶洞的影響最大,底部溶洞次之,拱腰右側溶洞的影響最小;隧道周圍隱伏溶洞的位置不同,對開挖后隧道拱頂沉降的影響有較大差別,拱頂、拱腰右側、底部存在溶洞時,隧道拱頂沉降最大值分別為6.69、3.53、6.25 mm,拱頂存在溶洞時隧道拱頂沉降比拱腰存在溶洞時增大47.2%,比底部存在溶洞時增加6.6%,拱頂和底部存在溶洞對隧道拱頂沉降的影響顯著。

圖12 不同溶洞位置時隧道豎向位移云圖(單位:m)

圖13 不同溶洞位置時隧道拱頂沉降比較
3.3.2 水平位移
如圖13、圖14所示,拱頂存在溶洞時,與其他兩種位置溶洞相比,隧道掌子面處水平位移增大,上臺階和上下臺階分界處都表現出對稱發展的較大水平位移,說明隧道掌子面的穩定性受拱頂溶洞較大的負面影響;拱頂、拱腰右側、底部存在溶洞時,隧道水平位移最大值分別為1.34、0.61、1.33 mm,拱頂和底部存在溶洞對隧道水平位移的影響較明顯。

圖14 不同溶洞位置時隧道水平位移云圖(單位:m)

圖15 不同溶洞位置時隧道水平位移比較
(1)巖溶坍塌地段采用洞內管棚超前支護是一種有效的技術手段,可增強隧道開挖圍巖的穩定性,其中注漿管棚的效果最好,無注漿管棚的效果次之。
(2)隧道周圍有隱伏溶洞時,采取溶洞填充措施可減小隧道豎向和水平位移。
(3)溶洞位置不同,對管棚支護效果的影響不同,其中拱頂溶洞的影響最大,底部溶洞次之,拱腰右側溶洞的影響最小。
(4)與無注漿管棚相比,注漿管棚對隧道豎向位移的控制效果比對水平位移的控制效果更好。
(5)拱頂溶洞對掌子面的穩定性影響最大,開挖至靠近溶洞時掌子面上會出現較大水平位移,施工時需考慮對掌子面進行支護和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