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嬰(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
北大荒精神是幾代北大荒人用汗水、鮮血乃至生命鑄就的一座精神豐碑,也是在建黨百年之際,納入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70多年來,北大荒人正是因為有北大荒精神的激勵,才使北大荒數千萬畝荒地變良田,讓北大荒成為北大倉,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激勵了幾代人”,強調“我們仍然要用這些精神來教育廣大黨員、干部,引導他們發揚優良傳統,在全社會帶頭弘揚新風正氣”。2022年,中宣部將北大荒精神基本內涵表述確定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勇于開拓、甘于奉獻”。
北大荒精神作為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的特色課程,每年要用4課時進行講述。時間緊、任務重,如何在短時間內讓00后真正感受到北大荒精神的精髓?
北大荒精神的起源與北大荒開發建設的艱苦環境密切相關。史料記載,北大荒的開發可以追溯到隋朝甚至更早。在復轉官兵開發北大荒之前,帝國主義列強也曾嘗試著開發這片荒涼卻肥沃的土地,但均以失敗而告終。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正如著名作家聶紺弩在《北大荒歌》這首詩中所寫:“大煙兒炮,誰敢當?天低昂,雪飛揚,風癲狂。無晝夜,迷八方。……天地末日情何異,冰河時代味再嘗,一年四季冬最長”。單純地依靠個人或小群體的力量無法征服這片荒原。
當年,開發北大荒的復轉官兵以天當被、地當床,春夏秋都忙于農耕,即使在冬天零下三四十攝氏度,很多農場職工仍要開著沒有駕駛室的拖拉機到林場拉木建房,其間遭遇多少驚險、經歷多少奇寒,現代年輕人無法想象。
黑龍江墾區的紅色資源很多,可謂不勝枚舉。1983年,鄧小平曾經來到友誼農場五分場二隊視察,友誼農場是天下第一大場,也一直是展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窗口。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七星農場考察后,習總書記首次提出“中國糧食,中國飯碗”。如今,七星農場有限公司據此建起了一座“中國糧食,中國飯碗”的雕塑,美輪美奐的稻田畫更是讓人嘆為觀止、留連忘返。中國農墾事業的奠基人、國家原副主席王震將軍多次來到北大荒調研。王震將軍逝世后,為紀念他,北大荒人在當壁鎮修建了“開發建設北大荒紀念館”,王震將軍的部分骨灰存放在紀念館中。
據統計,墾區100多個農場有限公司中有近一半建有自己的場史館。這些地方已經成為北大荒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利用好這些紅色資源,在這些場景中講好北大荒故事,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北大荒歷史的厚重,感受北大荒現代化大農業的壯觀,真正理解中國飯碗要牢牢端在中國人手中的深刻含義,懂得北大荒不僅是當之無愧的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更是弘揚愛國主義教育的黑土地。
北大荒開發建設70多年來,有多部聞名全國的文藝作品誕生在這里,這些經典的文藝作品雖經歲月的洗禮仍歷久彌新。如著名歌唱家殷秀梅等先后演唱過的“墾歌”《北大荒人的歌》;根據趙光農場第一任場長周光亞改編的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反映北大荒開發建設的影片《老兵新傳》;在八五〇農場誕生的電影劇本《紅燈記》,拍攝成電影后轟動全國;還有根據雁窩島開荒歷史改編的電影《雁飛塞北》等。通過讓學生觀摩這些作品,有助于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子了解北大荒開發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北大荒人的無私奉獻精神。
2022年5月,教育部正式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將勞動課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完全獨立出來,并發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從一年級至九年級,都有農業課程,這也為學生更好地體驗農業生活,體驗北大荒創業之初的艱苦創造了學習依據。北大荒有4000多萬畝耕地,所轄的100多個農場有限公司分散在全省各地,從而為學生體驗農業生活提供了方便。
近年來,北大荒的智慧農業、無人農業蓬勃發展,雖然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央媒做了大量報道,但百聞不如一見。通過沉浸式教學實地感受5G智慧農業、無人農業,不僅會讓學生對全國最先進的農業現代化有直觀感受,還會激發他們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到北大荒的“三大一航母”建設的征程上來。
文化軟實力的作用早被世界各國認可,文化作用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可以通心,可以真正讓人們從思想觀念、行為方式上加以改變。70多年來,在北大荒這片黑土地上,涌現出了大量感人肺腑的故事,但聽故事和變成自己的理解講出來是不一樣的。只有內心真正受到觸動,才能講得好。在傾聽的過程中,聽者多是略知一二,但自己參與就會去主動探究故事背后更多的內容,對于學生深層次了解北大荒精神非常有益。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經過70多年的開發建設,北大荒早已不是地無一壟房無一間路無一條的莽莽荒原。而是如時任省委書記吉炳軒對墾區的評價:“耕作在廣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現代化的城鎮里”。但北大荒拓荒之初是何其艱苦!為讓現在衣食無憂的學生們有所體悟,可以組織幾次實踐活動,重現當年開拓荒原過程中出現的場面。如情景再現十萬官兵從密山火車站走向附近農場的場面;全國首個女拖拉機手梁軍報名學習農機的場面;楊華血書明志誓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北大荒的場面等。通過情景再現,既能讓學生們了解當時的史實,又能讓學生們體會到當年北大荒人為開墾荒原所展現的北大荒精神。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思政課建設時指出,“思政課建設要向改革創新要活力”“讓思政課成為一門有溫度的課”。當前,如何講好思政課,讓思政課真正入腦入心,是很多高校正在探索的課題。北大荒精神作為北大荒特有的精神財富,作為中華精神寶庫中一束絢麗之光,理應讓更多人了解它,珍視它,通過沉浸式教學,相信會有更多人繼承和弘揚北大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