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興恒
中微子,是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粒子之一。它個頭小,不帶電,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號稱宇宙里的“隱身人”。
那么,中微子是如何被發(fā)現的呢?
19世紀末20世紀初,科學家在研究物質的β衰變時,發(fā)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β射線能譜是連續(xù)譜,且物質發(fā)生β衰變后,總能量減少了。這個現象有悖于能量守恒定律。
進一步研究后,奧地利物理學家泡利于1930年提出假說:在β衰變過程中,除了電子,還有一種靜止質量為零、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極弱以至于極難被探測到的新粒子被放射出去,這種新粒子帶走一部分能量,導致出現了能量虧損。1931年,在一場國際核物理會議上,泡利將這種新粒子命名為“中微子”。1933年,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學家費米提出β衰變的定量理論,進一步完善了泡利的假說,解開了β能譜連續(xù)之謎。

然而,探索中微子存在的蹤跡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直到1956年,美國物理學家萊因斯和柯萬才在實驗中直接觀測到中微子。
從中微子假說的提出到這種粒子真正被發(fā)現,經歷了近30年,可見其“芳蹤”難覓。
實驗顯示,中微子質量很小,有的小于電子質量的百萬分之一。它們充滿了宇宙空間,能自由地穿過人體、墻壁、山脈甚至地球,數量密度高達100個/立方厘米,每秒有1000萬億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穿過人們的身體。正因為如此,探究中微子很有意義。
目前,隨著科學家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已經了解了中微子的許多特性:能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運動;具有極強的穿透力;總是沿著直線傳播,既沒反射、折射現象,也沒散射現象;在傳播過程中,能量損失很少……由于中微子有這些神奇的特性,中微子通信的構想和技術應運而生。
中微子通信是一種采用中微子運載信息的通信方式。中微子通信過程與微波通信過程相仿,也需要發(fā)射裝置與接收裝置。在發(fā)射端,人們對中微子束進行調制,使載有信息的中微子束沿著一定方向射向目標。它到了接收端后,人們接收它,然后把它所攜帶的信息解調出來。
中微子通信最突出的優(yōu)點是,它可以沖破地下和水下兩大禁區(qū),實現全球無線電通信。由于中微子具有穿透地球的奇特“本領”,人們可以利用它進行地球上任意兩點間的通信。中微子通信的突出優(yōu)點還表現在,它或許能實現地球與其他星球的星際通信。
如今,科學家已經在實驗室中實現了中微子通信,但是要實際應用仍然困難重重。如,中微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人們很難引導中微子束沿著預定路徑傳播;往中微子束里編碼信息很困難;科學家可以通過放射性衰變等方式制造中微子,制造它們并不困難,但是要注意做到不危害人類和環(huán)境……
不過,有困難,就有努力的動力,全世界科學家一直在努力。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人們對中微子的研究將更加深入,它們有望在未來的陸、海、空通信以及星際通信方面“大顯身手”。

除了通信,中微子的應用前景很廣闊。如,人們能利用中微子束做地層CTT,也就是用高能中微子束定向照射地層,一層一層地掃描地球,從而實現對地球內部的勘探。這不僅有利于人們了解地球內部構造,而且為探測地下礦藏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