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李少源 榮培晶
摘要 經絡是中醫針灸的核心理論基礎,在中醫理論中占居重要地位。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科研人員在臨床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經絡實質問題進行了持續深入地探索。隨著腦科學領域及先進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針灸(穴位)的整體調節效應、靶器官效應和局部效應機制日趨完善,經絡效應和大腦之間的聯系也逐漸被重視。系統回顧經絡研究的歷程和成就,梳理經絡與腦科學前沿進展,并對中醫腦科學未來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以期為針灸調控效應對腦科學及腦病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 針灸;經絡;腦;神經調控;效應
Research Progress of Meridian and Brain-related Regulatory Effects
LI Liang,LI Shaoyuan,RONG Peijing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Abstract Meridian theory is one of the core theoretical ba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and occupies a special and important position in TCM theory.With the strong support of the state,scientific researchers have carried out thorough explorations on the essence of meridians based on clinical experience.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brain science and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search on the overall regulation effect,target organ effect and local effect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acupoint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consummate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eridian effect and the brain has gradually drawn more attention.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history and achievements of meridian research,combs the frontier progress of meridian and brain science,and prospects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brain science in TCM,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gulation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brain science and brain disease prevention.
Keywords Acupuncture; Meridian; Brain; Neuromodulation; Effect
中圖分類號:R224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2.02.022
經絡是針灸學的理論基礎,長期以來關于經絡實質結構的研究是針灸科研的核心問題之一。經絡研究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得到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和立項支持。在國家的支持下,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及高校在經絡形態學研究方面開始了長達70余年、幾代人的聯合攻關。經過多學科專家交叉參與,各種科學技術與設備被用于檢測和研究經絡的本質結構、特異性和穴位本態,經絡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的豐碩成果。以國醫大師賀普仁教授“三通法”治療缺血性中風為代表的老一輩臨床大家的實踐經驗為基礎[1],伴隨研究手段的發展和基礎科學研究的深入,特別是磁共振成像技術在經絡研究領域的應用,經絡效應和大腦之間的聯系也被證實并日益清晰,“人類腦計劃”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高度關注。腦科學與類腦智能技術是21世紀最受關注的學科之一,在當下經絡研究與腦科學高度相關性的機遇期,立足經絡與中醫理論,利用現代科學理念、技術與裝備,探討針灸(穴位)的整體調節效應、靶器官效應和局部效應等,補充和支持傳統針灸經絡理論,尤其是在基于腦相關調控效應的針灸腦保護與腦康復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1 經絡研究的歷程和成就
我國的經絡研究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其主要研究方向為經絡的實質結構研究,但是一直沒有顯著突破。1961年朝鮮報道金鳳漢發現機體內存在經絡的實質結構,即“鳳漢小體”和“鳳漢管”,隨后中國組織一批專家進行專門驗證,但并未發現報道所說的實質性物質結構證據[2],也有部分研究認為“鳳漢管”就是原始管道,并開展了原始管道系統與經絡穴位在功能上的關聯性研究[3],這部分研究被納入國家“七五”攻關計劃,以及“八五”和“九五”國家級攀登計劃,但直到“九五”攀登計劃驗收,依然沒能回答經絡的真正物質結構到底是什么[4]。此外,“經絡敏感人”即循經感傳現象的發現引發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5],經絡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圍繞探究經絡現象展開,特別是以循經感傳現象為中心的相關研究;另一方面,經絡研究開始注重穴位的功能和本質結構,提倡本態研究[6-7]。有研究認為穴位本態是疾病過程中體表出現的一種以神經源性炎癥反應為主的病理生理學動態改變,其能同步激活機體自愈系統,發揮治療作用,經穴效應特異性研究、熱敏灸等國家級科研項目也得以相繼開展[8]。另外,針灸的現代化應用研究也獲得了重要成果,其中耳迷走神經刺激儀的成功研發就是主要代表[9-11]。
在經穴效應特異性研究方面,《針灸大成》中有“寧失其穴、勿失其經”的說法,即針灸臨床時強調選穴不能脫離經脈,因為在相同的經脈上,穴位是有部分相同效應的,除此以外,即使在相同的經絡上不同的穴位之間也具有特異性效應。研究認為,經穴的效應特異性與神經節段分布或神經-內分泌網絡有關[11]。針刺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結果顯示健康志愿者針灸刺激所引起的枕葉皮層出現興奮表現,而針刺距離該經2~5 cm處非穴點,則枕葉興奮活動無顯著變化[12],這說明經穴確實有特異性效應存在,該特異性效應可能與神經節段分布以及大腦皮質存在高度相關。
2 經絡與腦科學發展
2.1 腦科學的興起 從2013年美國宣布啟動“腦計劃”開始,相繼有日本、韓國、歐盟、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啟動“腦計劃”研究,并相繼公布“腦計劃”內容和研究目標,投入都在十億美金甚至高達數十億美金,歐盟參與“腦計劃”研究項目的研究機構有100多家,投入規模之大、參與研究機構之多甚為罕見,由此也可見世界各國對于腦科學的重視程度[13-14]。大腦是結構最復雜、功能最精密的生物信息集成與反饋系統,加強我國腦科學與類腦智能技術研究不僅有助于人類“腦計劃”,而且對增加腦認知、降低腦疾病帶來的社會負擔,以及發展類腦智能與技術,搶占未來智能社會發展先機都十分重要。目前,雖然國際腦科學大國間的合作共享機制逐步完善,但是在腦科學領域的競爭博弈也日趨激烈。我國歷來重視腦科學領域科技創新,并進行了積極規劃和部署,已經籌劃并啟動中國“腦計劃”,發展規劃為“一體兩翼”,主要分為2個方向:以認識腦、保護腦為核心的,探索大腦秘密、攻克腦重大疾病為導向的腦科學研究,以及以開發腦為核心的,建立和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為導向的類腦智能技術研究。但目前人類對自閉癥、智力遲鈍、神經精神性疾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等暫無有效治療手段,發病機制也并未完全了解,而在腦重大疾病防治方面,中醫藥傳承數千年,其經驗值得借鑒[15-18]。目前,中國“腦計劃”中還沒有中醫藥的參與,中醫藥作為我國獨特的醫療資源,理應參與到中國“腦計劃”的項目中。對腦疾病重大科學問題進行多學科頂層設計,加大中醫藥對腦重大疾病與腦功能的干預性研究,充分利用好中醫藥資源,在腦保護與腦康復領域一定會實現具有重要意義的目標。
2.2 經絡與腦相關調控效應 一切醫學起源于本能醫學,自愈行為作為一種生物本能伴隨著動物的整個生命過程,體表刺激療法是觸發生命體自愈程序級聯反應的“程控開關”,能夠尋找到的人類早期醫療行為記錄基本都離不開體表刺激療法,是一切醫療活動的起點,是醫學的啟明星。19世紀,英國皇家醫學院William Heberden院士編撰的《疾病史與治療評述》(Commentaries on the History and Cure of Diseases)記載了采用類似針灸療法治療的疾病超過50%。即便于今,有些對抗刺激療法(如經皮電刺激療法緩解疼痛)仍然在臨床上發揮有效作用,但也只有中國將以針灸為代表的體表刺激療法(包括按摩、推拿、拔罐、刮痧等)發揮到了極致,揭示針灸等體表刺激對機體調節的效應和規律,將針灸學科奠定在現代科學基礎之上。針灸對機體調控的機制是十分復雜的,如何突破針灸等體表刺激對機體穩態的調控規律,明確其引起的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作用的具體方式,深化針灸等體表刺激對臟腑功能、免疫-炎癥、內分泌-代謝等方面的調節規律,對外周和中樞神經系統功能調節等實現多系統多環節的調節規律機制,特別是從針灸穴位的局部效應、靶器官效應和整體調節效應三方面闡明針灸穴位調整機體的效應規律,分析針灸效應與不同穴位、不同機體狀態和不同刺激參數的相關性及其機制,為臨床選穴和治療方式提供科學支撐,將成為目前針灸學科領域關注的熱點問題。
《黃帝內經》有云:“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與太陽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黃帝內經》是直接記載經絡和腦之間存在聯系的文獻,也是最早的關于腦和經絡關系的文獻記錄。現有研究普遍認為,經絡的作用和神經系統密切相關,特別是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系尤為緊密。有研究發現,電針足陽明胃經上的足三里等穴可明顯增強實驗動物的胃腸動力,延腦極后區內胃泌素等明顯增加,阻斷胃泌素受體可阻斷電針對胃腸運動的激活作用,電解損毀延腦極后區可消除電針胃經經穴誘發的胃腸收縮的作用,由此可見延腦極后區在針刺胃經調節胃腸功能活動中起主要作用。關于BOLD-fMRI的研究表明,針刺胃經足三里可明顯激活下丘腦及海馬等區域,干預后血清胃泌素的分泌受到抑制,由此認為可能存在經穴-經絡-中樞-臟腑的作用路徑[19]。李雨夢等[20-21]延腦內SP及GAS、MTL參與針刺調節胃腸功能活動的過程,且電針能顯著減輕大鼠腸缺血再灌注后心、肺等組織損傷,其保護機制可能與電針升高血漿多巴胺水平有關。有研究顯示,電針能夠顯著降低外周特別是中樞血管活性腸肽及其受體的水平,有效改善胃腸動力障礙,提示電針作用于腦-腸軸調節腦腸肽的分泌,從而調節胃腸道活動;研究總結了9條經絡的腦功能成像結果,發現相同經絡上的穴位,其誘導的腦激活和負激活模式存在相似性[22]。得氣狀態下fMRI圖像顯示針刺足三里、下巨虛的腦功能活動區定位無明顯差別,主要位于雙側扣帶回、島葉、大腦外側溝上壁及中央后回等部位,經絡與中樞神經系統密切相關,其效應可能通過經絡-大腦皮質-內臟這一路徑來完成[23]。
3 對中醫腦科學的展望
中醫在腦保護與腦康復方面,中醫有良好的療效與悠久的應用歷史。利用中醫藥維護腦穩態、恢復腦健康,實現重大腦病防治是中醫學的獨特優勢。目前的臨床和基礎研究都表明中醫藥在治療重大腦病方面具有獨特價值。《素問·奇病論》有云:“腎藏精,精充骨而生髓,髓聚而為腦,髓滿而腦髓充,精脫而腦髓消。”《素問·逆調論》有云:“腎不生則髓不滿。”《素問·奇病論》有云:“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因此,從《黃帝內經》時代,中醫就開始對腦的生理與病理情況有了初步認知。有研究發現,在《素問》81篇中有13篇記載“腦”字,而在《靈樞》81篇中則有14篇載有“腦”字,由此可見在《黃帝內經》中,關于腦的論述頻率和篇幅都有很高占比,足見《黃帝內經》對腦的重視[24]。此后歷代醫家均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發揮或闡釋,中醫在腦病治療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腦病在中醫學中有“癲狂”“呆病”“不昧”“中風”“癇證”等不同類型表現。
基于現代科學的腦認知,中醫在保護和腦康復手段方面具有突出優勢,包括精神類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中醫通過調補心腎對輕中度認知障礙有良好的改善作用[25-27],通過“調樞啟神”“腦病耳治”方法,綜合運用迷走神經和三叉神經刺激等手段,調節神明之“樞”(心、腦)和少陽之“樞”(膽、三焦),以安神暢志、理氣解郁,實現人體氣機的疏達、平和,從而達到治療抑郁癥等相關腦系疾病的目的,并實現經由中樞對臟腑疾病的調控[28-31]。針灸在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特別是在腦重大疾病的干預和治療方面[32-34]。因此,在中國“腦計劃”中,中醫藥不該缺席也不能缺席,要發揮中醫藥在腦疾病防治方面的獨特優勢,建立多學科交叉開放的中醫腦科學中心有助于中醫藥參與腦科學研究,為中醫藥參與“健康中國”建設并服務人類健康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賀普仁,王麟鵬.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農村中醫適宜技術推廣專欄(四十一)賀氏針灸三通法治療缺血性中風病技術(上)[J].中國鄉村醫藥,2010,17(7):81-83.
[2]劉鄉.關于“金鳳漢經絡實體”的驗證工作[J].針刺研究,2009,34(5):353-354.
[3]林棟,黃曉真,莊婉玉,等.從“鳳漢系統”到“原始管道系統”——對經穴實質研究的思考[J].中國針灸,2017,37(1):95-101.
[4]杜帥,陳少宗.經絡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醫學與哲學,2013,34(19):87-89.
[5]林馳,鄭美鳳,黃濤,等.“循經感傳”的源流考證[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32(12):5435-5438.
[6]朱兵.穴位的效應特征:廣譜性和特異性[J].針刺研究,2016,41(5):388.
[7]黃龍祥.腧穴主治的形成[J].中國針灸,2000,20(11):677-682.
[8]朱兵.穴位可塑性:穴位本態的重要特征[J].中國針灸,2015,35(11):1203-1208.
[9]吳艷英,任曉暄,吉毛先,等.淺析經穴效應特異性的相對性與整體性[J].中國針灸,2018,38(7):729-733.
[10]陳日新,謝丁一.熱敏灸:灸療學的傳承與發展[J].科技導報,2019,37(15):32-42.
[11]榮培晶.古術新知——從耳迷走神經刺激術談中醫發展的新思路[J].科技導報,2019,37(15):49-54.
[12]王永正,龔洪翰.腦功能活動磁共振成像與經絡-中樞神經相關學說[J].實用臨床醫學,2002,3(4):133-134.
[13]王亞,李永欣,黃文華.人類腦計劃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2016,33(2):109-112.
[14]李萍萍,馬濤,張鑫,等.各國腦計劃實施特點對我國腦科學創新的啟示[J].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19,40(4):397-401.
[15]Fang J,Rong P,Hong Y,et al.Transcutaneou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Modulates Default Mode Network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Biol Psychiatry,2016,79(4):266-273.
[16]Yang J,Chen J,Yang M,et al.Acupuncture for hypertension[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8,11(11):CD008821.
[17]Xu M,Li D,Zhang S.Acupuncture for acute stroke[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8,3(3):CD003317.
[18]Rong PJ,Zhao JJ,Li YQ,et al.Auricular acupuncture and biomedical research--A promising Sino-Austrian research cooperation[J].Chin J Integr Med,2015,21(12):887-894.
[19]胡偉,張蔚,楊健,等.針刺足三里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腦功能成像與胃泌素的影響[J].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35(5):740-743.
[20]李雨夢.電針足三里對腸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多臟器損傷的保護作用及其多巴胺機制的研究[D].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院,2016.
[21]李雨夢,石現,唐富波,等.電針“足三里”穴激活多巴胺機制減輕腸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損傷[J].針刺研究,2016,41(3):197-201.
[22]Huang W,Pach D,Napadow V,et al.Characterizing acupuncture stimuli using brain imaging with FMRI--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J].PLoS One,2012,7(4):e32960.
[23]龔洪翰,王永正,肖香佐,等.fMRI探討針刺足三里穴和下巨虛穴的大腦功能區分布[J].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2003,12(3):133-136.
[24]卜凡廷,卜彥青,杜廣中.《黃帝內經》“腦”字的統計分析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8(8):2457-2459.
[25]林智穎,黃天文,黃俊山,等.調補心腎法改善皮質下小血管病性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35(1):41-45.
[26]林水淼,王健,周如倩,等.從心、腎論治阿爾茨海默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23(8):583-586.
[27]李思聰,姜濤,童俞嘉,等.482例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中醫證型比較研究[J].北京中醫藥,2019,38(1):12-16.
[28]榮培晶,魏瑋,陳建德,等.抑郁癥之“調樞啟神”理論構建與發微[J].中醫雜志,2019,60(4):295-298.
[29]魏瑋,榮培晶,陳建德,等.“調樞通胃”理論的探討與構建[J].中醫雜志,2018,59(6):474-477,502.
[30]李少源,榮培晶,張悅,等.基于耳穴迷走神經電刺激技術的“腦病耳治”思路與臨床應用[J].中醫雜志,2020,61(24):2154-2158.
[31]侯理偉,魏瑋,方繼良,等.調樞通胃理論及其在針刺法中的應用[J].北京中醫藥,2020,39(5):464-467.
[32]Rong P,Liu A,Zhang J,et al.Transcutaneou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for refractory epileps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Clin Sci(Lond),2014.Apr 1.doi:10.1042/CS20130518.Online ahead of print.
[33]Li T,Wu H,Soto-Aguliar F,et al.Efficacy of electrical acupuncture on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with no dementia: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Trials,2018,19(1):52.
[34]Cai W,Ma W,Wang GT,et al.Antidepressant,anti-inflammatory,and antioxidant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through sonic hedgehog-signaling pathway in a rat model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J].Neuropsychiatr Dis Treat,2019,15:1403-1411.
(2020-09-04收稿 本文編輯:芮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