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仲娥
(甘肅省地質調查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甘肅省合水縣地處鄂爾多斯盆地西南部,境內地質災害頻發,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最新的地質災害調查表明,全縣共發育有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162處,滑坡97處,占各類地質災害一半以上,是合水縣境內危害最嚴重的地質災害類型(圖1)。近幾年來,合水縣在治理滑坡地質災害等方面采取了有力的措施,災害防治效果顯著,但由于地質災害形成的復雜性,地質災害仍在不斷發生。因此,本文通過分析典型的滑坡地質災害特征和形成條件,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對于區內減災防災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建立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
合水縣位于隴東黃土高原,子午嶺橫貫縣域中北部,區域地勢總體為北部高,南部低,海拔980~1 687 m,地貌類型以侵蝕—堆積河谷地貌、黃土殘塬地貌和黃土丘陵地貌為主。
區域上位于天(池)—環(縣)向斜的東翼,自中晚元古代以來基本上處于長期穩定狀態,表現為整體上升與沉降為主的垂直運動,構造簡單。出露地層以白堊系、新近系和第四系為主。
區內河流屬黃河水系,境內以北西—南東走向的子午嶺為分水嶺,子午嶺以東匯入葫蘆河,子午嶺以西注入馬蓮河。境內河流主要有馬蓮河、縣川河、固城河、葫蘆等河四條河流,其中縣川河、固城河為馬蓮河一級支流。
滑坡是調查區危害最嚴重的地質災害類型,主要分布于調查區黃土殘塬邊緣斜坡地帶和馬蓮河、固城河、縣川河及葫蘆河兩側斜坡帶。滑坡類型按照物質組成劃分,均為土質黃土;按照滑體厚度劃分,淺層滑坡36處,(<10 m)占50.00%,中層滑坡30處,(10~25 m)占41.67%,深層滑坡6處,(25~50 m)占8.33%;以運動形式劃分,牽引式滑坡占總數的48.61%,推移式滑坡占總數的51.39%;根據滑體體積劃分,特大型滑坡占總數的2.78%,大型滑坡占總數的27.78%,中型滑坡占總數的48.61%,小型滑坡占總數的20.83%[2]。通過統計分析,合水縣發育的滑坡類型均為黃土滑坡,中型、推移式、中淺層滑坡居多(圖1)。
以吉峴鄉新城子滑坡為例,該滑坡地處黃土殘塬邊緣沖溝溝岸,為土質、牽引式滑坡,滑坡總體呈NW-ES向展布,平面形態呈“簸箕”形,剖面形態呈“凹”形,主滑方向210°。滑坡體高100~120 m,長260 m,寬120 m。經本次調查,滑體厚度8~12 m,平均厚度10 m,滑坡總方量31.2 × 104m3,屬中型滑坡(圖1)。

圖2 吉峴鄉新城子滑坡剖面示意圖
(1)滑坡周界:新城子滑坡滑體輪廓清晰,其后緣為滑坡陡壁,后緣高程1 090 m;滑坡剪出口位于坡體中下部近坡腳一帶,前緣高程2 100 m;東西兩側以坡面植被發育處為界。
(2)滑坡后壁:新城子滑坡后壁呈“圈椅”狀,壁面傾向約205°,傾角45°~50°,坎高20~35 m,坡面零亂。后壁植被覆蓋率低,零星分布雜草等,出露地層為粉土。
(3)滑坡體:新城子滑坡滑體厚度8~12 m,滑體由粉土組成。結構疏松,地層紊亂,下部含大量磚紅色古土壤。
(4)滑床:新城子滑坡滑床在離石黃土中,滑帶土主要由粉質黏土組成,滑帶土厚度約1~2 m。滑床后緣較陡,前緣靠近剪出口的部位則近水平。
經現場調查,新城子滑坡前緣破碎凌亂,存在臨空面,斜坡坡度40°~50°;滑體平均坡度45°,發育多條斷續裂縫,延伸長度一般5~10 m,最長達15 m,縫寬一般0.3~0.5 m,最寬達0.8 m,深度5~8 m。后緣發育落水洞2處,平面形態呈圓形,洞口直徑達1~3 m。裂縫與落水洞現已回填,但在強降雨條件下仍有進一步變形趨勢。滑坡后壁呈“圈椅”狀,壁面坎高20~35 m,局部隱約可見擦痕,后緣發育落水洞。馬蘭黃土節理裂隙發育,存在溜土現象。綜上,認為該滑坡目前處于欠穩定的狀態。該滑坡未采取任何治理措施,在地震、降雨、坡體加載、坡體振動和地表水入滲等引發因素作用下,其失穩再次發生整體滑動或局部復活發生新滑坡的可能性大,發展趨勢為不穩定[3]。
滑坡位于沖溝左岸斜坡一帶,坡體原始自然坡度40°~50°,上陡下緩。斜坡的這種后緣高陡、前緣開闊的地形特點,為斜坡失穩發生滑坡提供了良好的臨空條件。位于斜坡高處的黃土由于勢能大,在重力作用下,具備了局部垮塌、下滑的動力條件。
勘查區內地層巖性主要有馬蘭黃土、離石黃土及午城黃土。馬蘭黃土披覆于斜坡上部,具孔隙、濕陷性,在人類工程活動及水的作用下,極易形成垂直裂縫、陷穴、落水洞等,使坡體產生崩滑;滑坡前緣下付午城黃土,為隔水層,水體下滲極易形成軟弱帶,容易引發式滑坡的發生,成為滑坡形成的內部因素之一。
斜坡的這種巖性組合特征,決定了斜坡本身就不具備良好的穩定條件,尤其是斜坡上部馬蘭黃土層,其本身的力學性質差,屬易滑塌土體,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很容易失穩滑動。
降水是滑坡產生的主要引發因素之一。滑體主要由馬蘭黃土及離石黃土構成,結構疏松,入滲條件較好,雨季時,降水入滲,使滑體局部充水,形成臨時性含水層;滑坡前緣下部為午城黃土,為隔水層,在降雨、灌溉等條件下,水體下滲至午城黃土表層時,地下水受到阻隔后,即向水平方向逕流,在巖土體接觸面以泉的形式排泄,一方面泉水排泄長期作用,帶走滑帶土中的細顆粒,使滑帶土孔隙率增大,抗剪強度降低。另一方面,滑動帶長期干濕交替的環境變化,使午城黃土表層風化,長期的這種作用,降低了抗剪強度,形成了一定厚度的軟弱帶。滑坡堆積物在自重或其他因素作用下,滑坡前緣堆積體位移變形隨時間延續而緩慢增加,滑坡中部、后緣失去支撐而變形,裂縫拉張,拉裂面逐漸向深部擴展,伴隨著雨水、灌溉水下滲,在滲透水壓力作用下,拉裂面最終與滑坡體內最大剪應力潛在滑移面相連,潛在滑移面貫通成滑動面形成滑坡。
滑坡區人類工程活動主要表現在坡頂耕植對天然植被的破壞,破壞了原有的林草植被。同時,坡面耕地在夏季被耕翻疏松,致使坡面結構發生破壞,加大了降水量的滲入。
建議對新城子滑坡采取如下防治措施:(1)對滑體進行削坡減載,填埋滑體上的裂縫并壓實,防止滑體再次發生滑坡;(2)對滑坡后壁進行削坡減載,防治其失穩發生崩塌、滑坡災害;(3)填埋滑坡后緣落水洞,防治地表水直接入滲坡體;(4)在滑坡堆積體周邊、中部及滑坡后緣修建截、排水渠,減少坡面地表水入滲;(5)加強滑坡及其后壁的變形監測,制定完善的安全預警機制和緊急情況處置方案。
合水縣地質環境脆弱,地質災害頻發,滑坡是危害最嚴重的地質災害類型,滑坡類型均為黃土滑坡,中型、推移式、中淺層滑坡居多。本文以典型的新城子滑坡為研究對象,認為地形地貌、巖土體結構、水的作用、人類工程活動是誘發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并針對具體條件提出相應的治理措施,為同類型的滑坡體治理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