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召,徐迎鋒,阮志華,徐通,趙騰飛,韓柄秋,張義浦
(1.河南省開封市中醫院,河南 開封 475000;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3)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骨科常見疾病,病理表現以骨關節慢性退行性病變為主,據統計,該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發病率可達8.1%[1]。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主要臨床表現為膝關節紅腫疼痛、膝部酸痛不適等,甚至會出現腫脹、彈響等癥狀,若不及時進行治療,隨著病情的進展,可引發持續性疼痛,導致膝關節畸形等。目前,針灸、推拿是保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主要措施[2]。近年來,中醫藥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取得較好的療效,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3]。熱敏灸是選擇熱敏化態的腧穴,采用點燃的藥艾條施以個體化的灸量進行懸灸,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在經絡損傷方面應用廣泛。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于“痹證”范疇[4],以陽虛寒凝證常見,應著重從溫陽散寒、逐瘀通絡等角度來治療此病。本院結合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陽虛寒凝證)的中醫病因病機,以身痛逐瘀湯為基礎方[5],綜合中醫辨證,自擬溫陽散寒、逐瘀通絡湯,為進一步增強療效,本研究將熱敏灸與其聯用,對204 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陽虛寒凝證)患者開展隨機對照試驗,詳情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河南省開封市中醫院收治的204 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陽虛寒凝證)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A組、B組、C組和D組,每組各51 例。A 組男31 例,女20 例;年齡40~71 歲,(55.21 ± 6.14)歲;病程1~4年,(2.11 ± 0.44)年。B組男27例,女24例;年齡40~66歲,(52.18±4.95)歲;病程1.5~3年,(2.28±0.14)年。C 組男29 例,女22例;年齡42~69 歲,(52.91 ± 6.98)歲;病程1~5年,(2.56 ± 0.32)年。D 組男28 例,女23 例;年齡42~66歲,(54.84±6.07)歲;病程1~3年,(2.11 ± 0.43)年。4 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通過倫理委員會審批。
①符合《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OA)診療規范》診斷標準[6]。②符合中醫“痹癥”診斷標準,且辨證為陽虛寒凝證。主癥:氣不足,陰寒凝滯,肢體關節疼痛、重著,屈伸不利;次癥:大關節疼痛,關節活動不利,運作牽強,舌質偏暗,舌苔薄,脈沉細緩、滑或弦。同時符合主癥中的3項和次癥中的2項即可確診[7]。
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年齡35~75 歲,性別不限;③對所用治療方案接受,無過敏反應;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患有嚴重心、肝、腎、肺等系統疾病;②患有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情感心境障礙等;③既往有嚴重過敏史的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A 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主要治療藥物:①玻璃酸鈉注射液(山東博士倫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136),關節腔注射給藥,每周治療1 次,每次注射2 mL。4~5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月;②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山西同達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305),1 次2 粒,每日3 次口服。共治療3個月。
B 組在A 組治療方案(常規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溫陽散寒、逐瘀通絡湯治療。溫陽散寒、逐瘀通絡湯組方:黃芪、當歸、炒白芥子各40 g,川芎、全蝎、土鱉蟲各20 g,鹿角膠(烊化)12 g,制川烏(先煎40 min)15 g,細辛10 g。全部所需中藥由河南省開封市中醫院藥局統一提供并煎制,每劑均加水煎至200 mL,囑患者分別于早、晚餐后30 min 加熱口服。共治療3個月。
C 組在A 組治療方案(常規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熱敏灸治療。對穴位熱敏高發部位如印堂、神闕等穴區進行穴位熱敏探查,行回旋灸2 min 溫熱局部氣血,雀啄灸2 min 加強敏化,循經往返灸2 min 激發經氣,以溫和灸開通經絡。穴位出現透熱、遠部熱、深部熱或其他非熱感時,即完成熱敏化穴。患者每日施以消敏的灸量進行1 次懸灸,10 d 為1 個療程,每2 個療程之間休息1 d。共治療3個月。
D 組在A 組治療方案(常規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熱敏灸聯合溫陽散寒、逐瘀通絡湯治療,相應治療方法分別參照A組、B組和C組。共治療3個月。
1.6.1 中醫證候積分
主癥按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2、4、6 分;次癥按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1、2、3 分;中醫證候積分為主癥和次癥評分之和。評分越高表示程度越重[8]。
1.6.2 西安大略大學和麥克馬斯特大學膝關節評分(WOMAC)
WOMAC 評分包括關節僵硬、疼痛、日常活動的難度三個方面,每個方面1~10 分,分別記錄4 組患者治療前后WOMAC 評分,得分越高表示骨性關節炎程度越高[9]。
1.6.3 血清炎癥因子IL-6、IL-10、TNF-α水平
所有受試者均抽取外周靜脈血2 mL,采用乙二胺四乙酸抗凝處理,4 h內送至檢驗科,在4 ℃,3 000 r/min條件下進行離心,10 min后,將血細胞與血清進行分離處理。應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清IL-6水平(試劑盒由上海廣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貨號:ELISA2252);應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檢測血清IL-10 水平(試劑盒由上海士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貨號:CS-0003-2774);應用電化學發光法檢測血清TNF-α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廣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貨號:Elisa2013-1385)。檢測方法嚴格參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1.6.4 不良反應發生率
玻璃酸鈉注射液常見不良反應有一過性眼壓升高、疼痛、皮疹、瘙癢等現象;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常見不良反應有惡心、便秘、腹脹和腹瀉等;熱敏灸常見不良反應有消化不良、皮膚出血等;溫陽散寒、逐瘀通絡湯常見不良反應有惡心、嘔吐等。
顯效:臨床癥狀均顯著控制,日常活動恢復正常,中醫證候積分下降≥70%;有效:臨床癥狀均有好轉,日常活動未完全正常,70% >中醫證候積分下降≥30%;無效:臨床癥狀無好轉甚至加重,日常活動未恢復,中醫證候積分下降<30%。
總有效率(%)=(顯效數+有效數)/總例數 ×100%
采用SPSS 25.0 軟件作為本研究統計學分析工具,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多樣本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每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若理論頻數為1~5 需對其校正;等級分布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兩兩比較需調整檢驗標準為α′,其中α′ = α/k×(k-1)/2,α = 0.05,k=4。以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4 組患者主癥、次癥評分和中醫證候積分與治療前比較均下降(P<0.05),且D 組主癥、次癥評分和中醫證候積分顯著低于其他3 組(P<0.05),B、C組主癥、次癥評分和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A 組(均P<0.05),B 組和C 組主癥、次癥評分和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4組治療前后主癥、次癥評分和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分)

表1 4組治療前后主癥、次癥評分和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A組比較,aP <0.05;與B組比較,bP <0.05;與C組比較,cP <0.05。
組別A組B組C組D組F值P值例數51 51 51 51主癥評分治療前17.21±2.84 16.21±2.31 17.63±2.12 16.35±1.63 2.275 0.082治療后10.31±1.66*9.21±1.35*a 9.22±1.22*a 6.61±1.09*abc 69.433<0.001次癥評分治療前17.56±2.31 16.56±1.85 16.31±1.96 16.63±1.61 1.854 0.068治療后11.12±2.15*5.12±1.00*a 5.31±0.59*a 2.01±0.22*abc 549.701<0.001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34.77±4.56 32.77±3.56 33.94±5.01 32.98±4.01 1.009 0.371治療后21.43±4.16*14.33±1.94*a 14.53±2.02*a 8.62±1.51*abc 459.941<0.001
治療后,4組患者WOMAC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均下降(P<0.05),且D 組評分顯著低于其他3 組(P<0.05),B、C 組評分均低于A 組(均P<0.05),B 組和C 組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4組治療前后WOMAC評分比較(±s,分)

表2 4組治療前后WOMAC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A組比較,aP <0.05;與B組比較,bP <0.05;與C組比較,cP <0.05。
組別A組B組C組D組F值P值例數51 51 51 51關節僵硬治療前7.83±1.17 7.77±1.08 7.80±1.12 7.87±1.25 0.166 0.920治療后6.77±1.08*5.73±0.71*a 5.77±0.78*a 2.23±0.57*abc 63.207<0.001疼痛治療前7.97±1.44 7.77±1.39 7.80±1.41 7.83±1.36 0.045 0.987治療后6.97±1.09*6.13±0.77*a 6.90±0.82*a 2.03±0.16*abc 14.847<0.001日常活動治療前6.40±1.16 6.73±1.24 6.93±1.28 6.97±1.32 2.209 0.088治療后4.27±0.73*3.93±0.61*a 4.13±0.64*a 2.10±0.44*abc 20.032<0.001
4 組臨床療效等級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D 組總有效率均高于A 組、B 組和C 組(P<0.01)。見表3。

表3 4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后4 組患者血清IL-10 水平均高于治療前(P<0.05),且D 組血清IL-10 水平高于其他3 組(P<0.05),B、C 組血清IL-10 水平均高于A 組(均P<0.05),B組和C組血清IL-10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4 組患者血清IL-6、TNF-α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D 組血清IL-6、TNF-α 水平均低于A 組、B 組和C 組(P<0.05),且B 組和C 組血清IL-6、TNF-α 水平均低于A 組(P<0.05),B 組和C 組血清IL-6、TNF-α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4組治療前后IL-6、IL-10和TNF-α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A組比較,aP <0.05;與B組比較,bP <0.05;與C組比較,cP <0.05。
組別A組B組C組D組F值P值例數51 51 51 51 IL-6(ng/L)治療前19.35±2.70 19.42±2.82 19.38±2.73 20.47±3.16 1.848 0.140治療后8.42±0.92*7.71±0.88*a 7.73±0.92*a 5.43±0.57*abc 73.735<0.001 IL-10(ng/L)治療前9.98±1.92 9.99±1.99 9.91±1.95 10.55±2.00 1.166 0.324治療后13.25±1.77*15.44±1.98*a 14.35±2.02*a 17.72±2.54*abc 24.049<0.001 TNF-α(ng/L)治療前42.17±5.22 42.01±5.18 42.97±5.40 43.03±5.47 0.506 0.678治療后20.51±3.32*17.73±2.48*a 17.61±2.41*a 9.15±1.07*abc 60.819<0.001
A 組有惡心、便秘、疼痛、皮疹各1例;B 組有惡心、便秘、疼痛、皮疹、皮膚出血各1 例;C 組有惡心、便秘、皮疹各1 例,皮膚出血2 例;D 組有惡心、便秘、疼痛各1 例,頭暈3 例。A、B、C、D 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7.84%(4/51)、9.8%(5/51)、9.8%(5/51)和11.76%(6/51),4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校正χ2=0.443,P=0.505)。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作為一種慢性骨質退行性病變,主要表現為病情遷延難愈,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現代醫學認為,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主要以緩解疼痛感,改善患者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為主,主要采用藥物治療,如口服抗炎藥、鎮痛藥物,使用注射液等,但往往效果不佳[10]。另有研究顯示[11],常規西醫療法不僅效果有限,長時間的治療還會降低患者免疫力。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于“骨痹”范疇,《張氏醫通》有載:“膝為筋之府……虛則風寒濕氣襲之”,引發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陽虛寒凝證)的主要原因為素體肝腎不足,復外感風寒濕邪,中醫治療以逐瘀通絡、活血止痛、溫陽散寒為主。本病為中老年人多發病,病因尚不明確,現已知年齡、肥胖、外傷、關節畸形和遺傳等因素均與本病發生有關。骨痹陽虛寒凝證以肝腎虧損為基礎,與筋骨失養、風寒濕邪侵襲有關,屬本虛標實、本痿標痹之證,其本為肝腎虧虛,遇骨質增生、外邪入侵等因素,會令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瘀血內阻。故治療本病應將補腎活血、溫陽散寒、逐瘀通絡的原則貫穿整個治療過程。
本研究顯示,治療后,各組主癥、次癥評分和中醫證候積分、WOMAC 膝關節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后B 組、C 組均低于A 組,D 組WOMAC 評分低于A組、B 組和C 組,提示熱敏灸與溫陽散寒、逐瘀通絡湯均能夠減輕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陽虛寒凝證)患者癥狀和體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且二者聯合的作用更佳。本研究中,D 組總有效率(94.12%)最高,A 組(60.78%)最低,B 組(70.59%)與C 組(68.62%)之間接近,提示熱敏灸聯合溫陽散寒、逐瘀通絡湯治療臨床療效更顯著。熱敏灸療法屬特殊艾灸治療方法,是一種通過對熱敏化腧穴刺激產生如透熱感、酷熱感、傳熱感、局部不熱遠部熱及表面不熱深部熱等特殊灸感激發經氣感傳,以提高熱敏灸治療效果的方法,安全、舒適、無毒副作用。膝關節是氣血運行的關鍵區域,運用熱敏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陽虛寒凝證),通過灸感探查確定熱敏穴的位置,并在印堂、肺俞、神闕等熱敏穴上施與相應的灸法操作,令患者更易獲得灸感,更好地發揮傳統艾灸的溫熱效應,有利于激發經絡感傳,使氣至病所,從而達到調理臟腑經絡氣血的目的[12]。經過熱敏灸治療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陽虛寒凝證)患者感覺舒適,臨床癥狀大為緩解,療效顯著。溫陽散寒、逐瘀通絡湯中,黃芪為君藥,益氣固表、利尿消腫、排膿;當歸、炒白芥為臣藥,補血和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君臣合用,使升降調節有序。川芎、全蝎、土鱉蟲、鹿角膠、制川烏、細辛為佐藥,川芎、全蝎行散、活血祛瘀、祛風止痛;土鱉蟲破瘀逐血、續筋接骨;鹿角膠溫補肝腎、益精養血;制川烏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細辛散寒解表、溫肺化飲。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健脾、滋肝補腎、益氣活血、強筋壯骨、溫陽散寒、逐瘀通絡之功效,對骨痹大有裨益[13-15]。采用熱敏灸聯合溫陽散寒、逐瘀通絡湯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陽虛寒凝證),治則上以補肝腎、強筋骨為主,兼以益氣活血,舒筋散寒,逐瘀通絡等,達到攻補合宜,筋骨并治的目的,減輕患者的關節僵硬與疼痛,提高日常活動能力,療效顯著。
本研究顯示,治療后4 組IL-6、TNF-α 水平較治療前均降低,且D組最低,A組最高;治療后4組IL-10水平均提高,且治療后D 組最高,A 組最低;B組與C 組之間上述血清炎癥因子水平變化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以上結果提示熱敏灸與溫陽散寒、逐瘀通絡湯均能夠調節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陽虛寒凝證)患者的炎癥狀態,降低炎癥因子水平,且二者聯合的作用更佳。IL-6、TNF-α是促炎性因子,可通過合成纖維細胞,進一步加重軟骨關節破壞力度;TNF-α能抑制軟骨膠原合成,釋放大量前列腺素,誘發軟骨細胞降解;IL-10是一種抑炎性因子,參與細胞免疫、炎癥細胞生物調節等過程,在炎癥感染性疾病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IL-10參與了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病變的全過程。相關研究顯示[16-17],黃芪中的主要成分黃芪多糖具有炎癥抑制作用。熱敏灸能夠調節免疫、抗炎、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18]。熱敏灸聯合溫陽散寒、逐瘀通絡湯可協同控制機體炎癥反應。研究中,4 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均相近,且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提示熱敏灸和溫陽散寒、逐瘀通絡湯聯合用于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陽虛寒凝證)的安全性良好。
綜上所述,在常規西醫治療的基礎上采用熱敏灸聯合溫陽散寒、逐瘀通絡湯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陽虛寒凝證)患者療效更好,能夠有效控制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的關節僵硬與疼痛,提高日常活動能力,提高療效,減輕機體炎癥反應,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有助于患者快速恢復,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