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市金星爆破有限公司 馮杰
現如今,我們國家呈現出了高速發展的態勢,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運用怎樣的方法,才能夠將礦山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土壤被破壞等問題妥善解決,是相關工作人員值得深思的問題之一。綠色礦山一經推出,迅速受到了人們的關注與重視,同時也成為了礦產資源管理工作中需要重點思考的內容,對日后的礦山建設發展之路起到了指引作用,同時也是礦產資源管理過程中最重要的方針,所以,礦山在建設、發展的過程中,還需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走綠色礦業之路?;诖?,本文主要對礦山建設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治理措施展開深入的探討。
生態礦山主要將采礦活動作為重點,將人文環境、生態環境、資源環境有效聯系在了一起,并且形成了一種具有基金特點的工業系統,運用最小的生態擾動量來獲得最大的資源以及更多的經濟效益。在采礦活動結束之后,通過最小的末端治理,讓礦山工程與生態環境完美融合在一起,遵循自然生態系統中的規律,對生態系統進行重新構建,也讓其更好地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過程去,最終形成以產品清潔生態資源高效回收為主要特點的生態經濟發展形勢。
現如今,我們國家的礦山建設依舊處在研究的過程中,在工程建設過程中,保護生態環境依舊是最重要的問題。能源礦產、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在礦山建設中對土地的破壞與影響較大,但是恢復的過程會卻非常緩慢,不但對土地的利用率產生影響,而且破壞生態環境,與我們國家所提倡的可持續發展政策相背離,所以保護環境對于礦山建設來說非常關鍵,只有減少破壞并且快速恢復土地面積,才能夠提升土地的利用率。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經濟發展與資源開發、環境保護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我們國家經濟高速的發展離不開礦產資源的大力幫助與支持,具有傳統特點的礦產資源在開發過程中,資源消耗問題非常嚴重,破壞力也非常的大,而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良好關系中,經濟發展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此可以看出,資源開發在經濟資源環境中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并且占據關鍵位置,為了解決采礦活動中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還需要通過生態工程的建設,使礦山開采與環境更加協調、更加一致,使我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生態環境不再受到任何影響。其一,將礦山生態環境污染與防治問題妥善解決,保證國家生態安全和經濟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其二,將礦山重大災害進行消除,降低和減少礦山工程地質災害發生的概率。其三,科學、合理地應用礦產資源。
以國家所提倡的可持續發展原則和理論作為指導,改變礦山生產過程中傳統的方式方法,在礦山建設和經濟發展過程中,對于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合理分配資源,讓經濟與生態共同發展,共同贏得效益,促進礦區經濟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科學技術從未停止革新的腳步,在礦山建設過程中,需要將現如今發展最迅速、最先進的技術手段以及管理方法加入進去,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制定建設、恢復、治理相結合的生態保護措施,建設與恢復同步進行,管理與治理相結合,大幅度提高礦山環境建設與生態保護的水平。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各個地區之間有著很大的差異,地區的資源、環境條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別,在經濟政策上需要給予相關的優惠,將區域特點全部體現出來,并凸顯地方優勢,制定地區生態礦山發展規劃方案,規劃不同的發展方向以及發展的主要方式。
政府部門需要將自己的作用全部發揮出來,在制定政策的過程當中,需要對環境成本加大分析力度,運用最有效的經濟手段,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制定完善、健全的生態環境以及自然資源生態補償機制,將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等各種問題妥善的解決,進一步提升政府部門的宏觀控制能力。
首先,礦山在發展和建設的過程中,正常情況下都是以露天的方式進行開采,但是露天開采會導致土壤剝落、地面沉降等問題的出現。其次,礦山建設過程中,水資源、空氣、固體廢料污染非常嚴重,尤其是會出現大量的廢水以及廢料,將排放到河流當中,會對地下水以及地表水質產生嚴重的影響和污染。最后,在采礦過程中,物質能量轉換就是生態環境系統遭受破壞最明顯的過程與現象,甚至會造成礦山周圍地質環境出現變異,綠色變得越來越少,尤其是礦山周圍的生態環境,所遭受到的影響十分嚴重。
在礦山建設過程中,需要關注與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方法,并且進行慎重的選擇,通過分析當前的發展情況。土地修復以及水資源更新更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這二者之間存在許多的問題,造成礦山在建設過程中所出現的生態問題無法依靠大自然的力量進行解決,而且在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過程中,更需要對人為因素加以考慮,規劃出與原生生態相似的仿照系統。在現如今的礦山建設過程當中,土地修復與水資源的更新更需要將關注的重點放在社會環境上,尤其是經濟成本和社會影響。所以在礦山建設過程中,需要應用多種生態管理方法,將其作用、優勢、特點全部發揮出來,呈現最優的治理效果。
(1)深化礦山建設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原則。首先,對于那些已經存在于礦山建設過程中的地質災害或者是已經存在的環境隱患,需要消除地質災害或者隱患所帶來的損失,減小對環境的影響和傷害。其次,通過使用具有先進性特點的監測技術,按照地區、按照時間監測極有可能發生的地質隱患以及相關問題,本著早發現、早治療的原則,將環境問題從根本上進行解決,只有堅持建設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原則,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將影響礦山建設的概率降到最低。
(2)將土壤土質進行改良。在參與礦山建設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恢復動物、植物生存環境,還需要對礦山周圍的土壤、地質進行有效的改善,幫助整體生態環境快速恢復,按照礦山建設過程中的要求,將地表的土層分層,開采工作結束之后,按照一定的順序重新填土,保證土壤結構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相關工作人員還需對礦山建設的支出成本以及當地的地形條件等作為考慮因素,因為改良土壤土質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其工程量較大,所以在此過程當中,需要對土壤地質進行全面的了解與熟悉,之后針對不同的土壤條件,制定與之相對應的改善方法。表1為改良土壤土質前后的對比。

表1 改良土壤土質前、后對比表
通過對表1的內容進行分析,在原土的基礎之上,需采用物理方法,此方法對污染程度較低地區的土壤有著明顯的改良作用,可以大幅度提高土壤的利用率。在面對污染程度較高區域的土壤時,需要將地表的土壤進行分層,建設之后再填土,保證土壤濕度可以繼續種植植被。這兩種有效的方法,不僅能夠節約更多的成本,還可以降低相關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對生態環境有著極大的保護作用。
(3)對生態治理區域進行有效的修復。經過認真分析和研究,如果發現生態治理區域的地理位置非常偏僻,并處在閑置狀態,那么就需要對生態治理區域進行重新規劃與設計。在修復生態治理區域當中,需要將三個方面作為入手點與著手點,其一,讓生態治理區域在礦山建設過程中繼續發揮作用,治理區域被采礦垃圾所占用,需要將采礦垃圾進行全面的去除,幫助生態治理區域快速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其二,對污染物堆積情況進行有效的改善。有時會造成土層變薄或者是土壤養分下降等情況,所以還需要防止土地裸露、水土流失問題的出現。其三,將治理區域的運輸通路與未鋪裝道路作為重點。由于道路設計不規范,道路兩側并沒有采取健全的防護方法與措施,車輛在行駛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灰塵以及垃圾,對自然環境產生極大的影響,這些問題都是在礦山建設過程中所出現的。因此,需要由專業的工作人員進行完善、健全,提出與之相對應的治理方法與策略,提高固體污染處理效率,使生態治理區域土地能夠得到合理的應用,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的改善。
(4)制定生態礦山建設科技支撐體系。通過健全、完善的科技政策給予大力的幫助與支持,加快生態領域科學研究的速度,培養科技人才,摒棄“閉門造車”的思想與態度,引進更多國內外優秀的人才,通過建設不同層次的、面向不同管理對象的決策支持體系,大幅度提高礦山建設反饋預警等各種能力。充實自身,借用外腦,加大生態領域與國內外合作的力度,將新科技的力量全部應用到礦山建設中,幫助礦山建設提供人才、科技等各種支持。
(5)制定礦山建設社會宣傳教育體系。需對各級政府官員以及礦業投資者的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培訓力度,為其傳授最科學、最正確的生態理念,樹立正確的自然觀、發展觀,扭轉相關人員“重視經濟增長,輕視生態保護”的錯誤思想,將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作為準則。通過制定完善的公眾參與制度,擴大公眾參與的路徑與渠道,激發出社會各界參與礦山建設的積極性與熱情,利用輿論的力量,幫助生態礦山建設更好、更長足地發展。
(6)推進礦山建設新技術的應用。首先,需要以主動、積極的態度,轉變經營理念,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幫助與指導下,將市場觀念與環保理念完美融合在一起,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幫助、相互促進,在相輔相成中呈現出更好的效果。不僅如此,還需要不斷對科技進行革新,將技術革新之后的成果礦山建設,幫助礦業經濟真正實現升級和轉型。其次,大幅度提高創新能力。礦山建設企業需要緊緊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與國內外科研所、高等院校進行良好的合作與溝通,形成合力,打造資源綜合運用示范基地。再次,對現有的政策要活學活用,相關部門已經明確規定,礦山建設過程中所造成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需要由礦山企業負責進行恢復以及治理,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來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需要由各級政府部門進行相關的治理工作,中央財政部門需要給予大力的幫助以及支持,在新政策的大背景下,礦山企業無需再背負歷史的包袱,并且為新技術的運用提供了機遇。最后,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需要制定特殊的政策,加大新技術研發資金投入力度,為節能環保、智能化控制等新技術礦產企業提供政策幫助以及資金支持,促進礦山發展企業向著綠色礦山建設的方向轉變。
簡而言之,礦產建設在開展的過程中,需要對生態環境保護原則加強關注與重視,降低礦山建設過程中污染物排放量,并將土質土壤進行有效的改善,讓生態環境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和前進,使生態環境快速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礦山的生態建設實際上就是企業應用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對技術進行優化與革新,并將眾多新技術應用于礦山建設去,使礦山建設向著綠色的方向發展和轉變,對于那些違法行為,需要加大懲處力度,形成震懾力,讓采礦人自覺參與到礦山地質保護以及治理恢復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