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資源環境調查四院 任志榮,楚靖巖,李元志
水是自然生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命的來源,更為人們在地球上的生存提供保障。針對全部的生命體來說,水是至關重要的資源,水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是文明的象征,水資源的枯竭也代表著文明的結束。因此,強化人們對水資源的保護意識也是促進人類文明的長久發展的必然要求。水土流失的情況是社會無序發展的體現,將造成肥沃土壤的流失,導致土壤自身的蓄水能力也持續下降。因此,強化對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一方面體現在生態文明建設,另一方面是保證人類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結合目前水土流失的實際情況,展開充分論述以促進水土保持工作。
生態修復,就是利用生態系統自身較強的恢復能力、協調能力和組織能力促進生態環境的修復效果。一般情況來說,想要讓平衡已經遭受破壞的生態系統得到盡快的恢復,應采取科學適合的人工輔助措施,這樣能夠提升生態系統的恢復效率。隨著生態修復理念的提出和落實都是建立在可持續發展這一思想基礎上,主要是利用大自然本身具有強大的循環、再生的能力,在其中融入人為手段,促使自然環境中的有效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使生態系統的盡快恢復,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
生態環境受到一些自然因素如地形、氣候和一些人為開墾、破壞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現階段我國水土流失的情況較為嚴重。結合2019年我國水土保持公報數據,全國共計水土流失面積達271.08萬平方公里,這種情況也是長期發展之后累積的結果,隨著人們對科技的更多關注,人們意識到生態平衡在發展中的重要性,若不及時針對這種情況采取有效措施,將會出現更嚴重的后果。針對我國水土流失的真實情況而言,重點體現在這三點:其一,水土流失所占土地面積較大,全國的水土比例逐漸增加,若不能及時地采取有效措施,水土流失的面積將會持續擴大;其二,水土流失十分嚴重,特別是針對一些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其三,流失的泥沙數量不可估計。其實,對生態環境造成十分嚴重的危害,會直接影響人類在社會中的生存和持續發展。以我國嚴重的水土流失情況來說,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力度,已經成為生態建設中的首要任務,在生態建設中開展生態修復工作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生態修復需要建立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上,需要結合不同的生態原理,將其中的影響因素考慮在內并利用,這樣才能確保在生態修復中充分發揮科學的治理效果[1]。在生態修復實踐的過程中,要遵循自然的發展規律,進一步糾正人們對自然錯誤的認知觀點,實現生態建設的發展。因此,不能忽視生態修復對水土保持起到的積極促進作用,將生態建設中的方式貫徹并進行有效落實才能緩解我國水土流失的整體情況。
促進人們生態保護觀念、意識的形成,這一重要觀點也賦予了生態修復的深遠意義。水土流失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之間存在緊密的關聯。人們作為開展水土保持的工作者,也凸顯出人們在生態環境中的主要地位,所以加強人們對生態環境意識的提升、對生態修復知識的深入理解能夠從根本上減少人們破壞環境的行為,間接促進水土保持工作的順利發展,進而實現生態建設效率和質量的穩步提升。對于生態修復的過程來說,人們漸漸接受生態修復這一新思想,將合理的生態修復方法進行全面的探究和運用,并在水土保持建設中秉持積極的態度。正是因為人們的思想在逐漸發生改變,才促使人們可以保持積極的工作態度和熱情參與到生態建設的重要環節中,為進一步改善國家水土流失情況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
生態修復在具體的工作中體現出最顯著的優化作用就是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取得直接的效果,可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利用生態修復技術手段,能夠在原本的區域中實現植被數量的提升。植被缺乏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植被覆蓋率的提升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經調查結果表明,在我國陜西和內蒙等地區出現較為嚴重的水土流失情況,在采取相應的生態修復手段,已經在植被覆蓋率中取得較好的效果。這一成效可以更好地增強生態環境本身的調控能力,并在自身的組織作用中得到提升,也從根本上抑制了水土流失的情況。
采用生態修復也能實現保土減沙的效果。經過對近幾十年的相關數據進行比較,可以從一些關于水土流失治理地區的數據中進行比對,在開展生態修復的地區可以明顯看到水土流失的面積正在逐漸減少,與此同時,在保證保土減沙效果的同時,土壤受到侵蝕的數值也在大幅度降低,在一些實施過生態修復地區中所對應的作物產量也得到增多。
隨著生態修復,也讓一些地區的氣候得到相應的改善。原本處于水土嚴重流失的地區,其生態環境惡劣,在生態修復的不斷完善中綠色植被數量也變得更多,綠色植被對環境氣候的改變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四川巴中地區封山時間最長可達十幾年,不允許在森林中進行砍伐,在根本上保護綠色植被的生長,才能形成良好的當地氣候風貌,森林保持山青水秀,營造草木豐盛優美的生態環境。當然在植被能夠覆蓋的地區,可以直接對太陽的輻射有攔截效果,對地表溫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植被本身的蒸騰作用有利于濕潤空氣,改善地區中空氣的濕度,是影響區域氣候的主要原因[2]。相反沒有植被的水土流失地區,陽光的直射會造成地表溫度的直接升高,導致該地區水資源的直接蒸發,直接影響該區域的氣候環境。
在實施生態修復手段的過程中,也提升了一些地區自身的保水、蓄水能力,可以有效地抵抗洪水災旱。在植被與土壤的共同作用下構建完善的生態系統保水功能,在發生嚴重水土流失的情況后,直接對土壤和植被造成損害,也就降低對水源的涵養效果,更不能實現抵御干旱與洪水所帶來的災害。生態修復能夠使植被和土壤得到更好的保護,也就直接提升了土壤的含水能力。另外,生態系統的保水、蓄水功能主要有利于旱季對水資源的合理分配。而對于雨季,生態系統能夠對雨水有短暫的截流作用,避免水資源由于過度失造成水土流失災害現象;對于旱季,可以實現水資源的科學供給。
生態修復不僅在生態建設中直接體現效果,也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在一些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必然會出現植被缺少的情況,導致當地的人們生活不理想。在利用有針對性的生態修復解決水土流失問題,該區域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得到改善,逐漸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讓人們能夠生活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中,并且對于一些森林防護進行加強,以此來實現地方收益的增加,更好地促進地方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經過調查發現,坡耕地已經成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在開展生態修復之后,可以看到植被的覆蓋率明顯提升,整體的覆蓋率已經提升三至五成。在植被覆蓋率提升的同時,不僅能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還能對環境起到美化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水土的流失,實現保持水土的真正意義。還能直接消除由于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對農業造成的影響,對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另外,隨著植被覆蓋率的提升,可以緩解生態系統壓力,不斷強化環境自身的修復能力,在根本上遏制水土流失情況,保證生態環境的整體質量。在綜合治理手段方面對生態修復給予更多的關注,首先需要完成的第一件事就是幫助農、牧民擺脫貧窮,有針對性地對水土流失地區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進行處理,剛好可以緩解這一問題。針對水土流失的情況實施綜合治理手段,不僅作為促進糧食增產的高效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促進農牧民生活質量提升的有效手段。
在對一些資料進行整合的過程中,不難發現一些人并沒有較強的生態保護意識,更沒有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必然選擇,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在有效的時間內加強對人們的思想教育,重要目的就是提升人們對生態修復的深入了解,并將這種技術能夠進行深入掌握,漸漸在生活中接受有關生態修復的新觀念。并促使更多地人們可以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責任,這樣才能體現生態修復在社會發展中的真正意義。相信在不斷的宣傳下,能夠吸引更多人的重視,并將人們的熱情投入到生態修復工作中,保證這項工作可以在更多人的支持下進行有序地開展,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提供有利支持[3]。
對于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而言,主要是通過大自然本身的協調能力得以實現,在進行生態修復工作的過程中,必須要將一些基礎條件考慮在內,需要結合地區的情況采取適合的生態修復手段,不能一味地采取統一管理手段。這樣做的原因不僅是因為不同地區水土流失的情況不同,在不同地區所獲取的生態修復效果也不一樣,因此更要堅持因地制宜的理念。站在客觀角度來說,生態修復中僅依靠自然條件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只依靠自然的修復能力并不能將植被的原來面貌進行恢復,因此,需要融入合適的人工干預,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展工作,用來強化生態修復的整體效果。在生態修復的整個過程中,工作人員一方面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另一方面也要采用針對性的處理方式進一步完善生態自我修復與人工修復之間的適應關系。
畜牧養殖對地區的水土流失造成一定的影響,尤其是放羊,會直接導致該區域中的綠色植被逐漸減少,促使植被整體結構遭到破壞。所以,適度放牧能夠實現水土保持的更好效果,在適度放牧這一措施中,主要是避免畜牧養殖過度破壞綠色植被,保證綠色植被的健康生長,才能在地表上形成喬灌草混雜生長的情況,讓植被在生長中保持多樣性,進而構建穩固的生態系統,從而直接強化水土自身的涵養效果,能夠有效地防止水土的大幅流失。適度放牧、圍欄封育等方法措施,也是退耕還林理念的延續[4]。針對一些新疆和內蒙并經常放牧的地區,這種措施就起到很大的作用。落實適度放牧這一措施,主要針對的地區側重于天然林區、自然保護區和退耕還林工程區等,在開展過程中也要遵循一定的規則,進行提前的全面籌劃,采取有針對性的分類指導,并對當地的水土流失情況詳細的分析,才能進一步確定準確的放牧強度。同時,也要針對整個畜牧養殖結構實行進一步的科學調整,在根本上減少放牧行為,才能實現畜牧業的健康發展,有效控制水土保持。
需要針對農牧業產業進一步的規劃與調整,在水土保持中賦予重要的意義。重點是對可能危害到生態環境的行業進行改進,這也意味著是促進農業發展的一次全新改革。科學地將生態系統與產業結構進行融合,對能源結構與生態移民進行整合,實現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這一效果,不僅在牧民的收益中得到體現,也在綠色植被的恢復與保護中得到體現,實現經濟和生態的共同發展。在發展中需要注意對一些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開展綠色農業和綠色養殖,從農業、牧業的基礎發展中提升技術水平,對農田和草地采取高效的人工設計,構建可以預防火災等自然災害的監測系統,堅持發展綠色農作物的綠色理念,實現集約化生產。
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完善監督體系十分重要,不僅是為了強化在水土生態建設中所設定的目標,更發揮監督體系在工作中起到一定的決定作用。首先,要全面設定有關落實水土保持的詳細規定,并結合“以防為主”的思想觀念,對其中的管理體系進行完善和彌補,才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出全新的管理理念,發揮監督體系在生態建設中不可代替的作用。其次,要對一些工業、商業建筑等設為需要重點監督的發展對象,對于這些行業有嚴格的執法力度,這樣才能有效地杜絕破壞生態的行為。一經發現,需要采用嚴厲的法律手段對其進行懲罰,這樣才能減少類似事件發生。更不能縱容“一邊治理,一邊破壞”的不良現象,對生態環境中的水土保持是每一個人的責任,作為生存在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更需要對社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綜上所述,我國現階段的水土流失情況嚴重,在落實水土保持相關的工作開展中,要意識到生態修復給自然環境帶來的好處,才能有針對性地將工作落實到建設良性社會發展中。同時,在生態修復的過程中,需要對修復技術有全面且深入的了解,要結合實際區域土壤的變化情況,設定有益于生態環境建設的有效措施,才能真正發揮出生態修復的真正作用,實現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因地制宜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