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化市科學技術局(418099) 李興華
黃精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狀莖能入藥也可做食材。近幾年,懷化市進行了黃精林下生態栽培的探索并取得成功,現將種植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1.環境選擇野生黃精主要分布在溫暖濕潤、土壤水分充足、腐殖質深厚的灌叢或陰坡處。種植黃精一般宜選擇具有森林小氣候的區域,即海拔500~1500米、透光率50%~75%、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山地,生態種植切忌郁閉度過高,土壤以富含有機質的山地棕黃壤為宜。
2.整地施肥除去林間小灌木、雜草、藤本植物等,保留主要樹種,必要時可對喬木進行整枝修剪,以確保50%~75%的透光率。每667平方米施用腐熟農家肥1000~2000千克,土壤翻耕深度約30厘米,注意將土壤耙細整平。隨地形地勢做畦,畦寬1~1.2米、高0.25~0.3米,溝寬0.5米,畦長一般不超過30米。
3.種莖選擇及種植選擇1~2年生無損傷、無病蟲害、芽頭完好或帶芽兩節以上的根莖苗種植。春季3月上旬或秋季10月下旬黃精發芽前均可種植,種植密度為每667平方米5000株左右。種植時開挖深度為10~15厘米的種植穴,每穴種植1株,種植后覆土壓緊,土面與畦面齊平,淋透定根水,一周后再澆1次水提高幼苗存活率。
4.栽后管理黃精出苗前,在畦面覆蓋約10厘米厚的稻草、松針等用以保濕防草。腐爛后的覆蓋物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黃精幼苗期雜草生長相對較快,需及時中耕鋤草。黃精生長過程中,為避免根狀莖外露吹風或見光,需經常清溝并于根部培土。雨季前做好清溝排水工作,避免因積水導致黃精爛莖。4—7月及11月,根據黃精生長情況及時施肥,在低溫、陰天多云天氣,于行間或株間開小溝施入肥料后培土蓋肥。5月份剪除黃精花蕾,以利于養分回流,促進根狀莖膨大增產。
5.病害防治黃精易發葉斑病、黑斑病、炭疽病等。在種植前需清潔地塊,將病殘植株、枯枝落葉集中燒毀。黃精生長期間,當林間出現病株時,應及時摘除發病葉片、果實或拔除整株植株,帶出林外深埋或燒毀,減輕病害傳播蔓延。
6.采收黃精通常在11—12月采收,此時黃精地上部分已經枯萎,地下部分進入休眠狀態,水分含量大幅降低,營養成分和藥用成分的含量達到最高值。黃精為淺根系植物,采收時需淺挖,不能傷及根系,采收后不需清洗表面泥土,保證黃精品質,延長貯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