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鄉市農業農村局(410699) 許曉玲

1.地域范圍寧鄉梔子農產品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為寧鄉市喻家坳鄉、菁華鋪鄉、大屯營鎮、灰湯鎮等25個鄉鎮234個行政村,保護區域面積10000公頃。
2.品質特征外在感官:花單生于枝端或葉腋,共6瓣,單層、色白、香氣濃郁;果實呈橢球狀,表面為紅黃色或棕紅色,有6條翅狀縱棱,皮薄、飽滿、氣微、味微酸而苦。內在品質:果實中梔子苷含量≥4%,水分含量≤8.5%,總灰分含量≤5.5%。
3.生產管理①產地要求。寧鄉梔子應種植在陽光充足、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地勢平緩的坡地,土壤以疏松、肥沃、濕潤的酸性紅壤為宜。②整地。梔子種植前需先清理土地,然后按照地形選擇全面整地或帶狀整地,整地深度以25~30厘米為宜。整地后按行距2.5~3米、穴距1~1.5米的密度挖穴,定植穴長、寬、深分別為0.4米、0.4米、0.3米,并在穴內施入腐熟農家肥或復合肥與鈣鎂磷肥混合肥,間隔一段時間后種植梔子。③定植。梔子應于11月下旬或3月上旬移栽定植,每穴定植1株,每667平方米以200穴左右為宜。將培育1年左右的梔子幼苗用磷肥和黃泥漿沾根后,正立于定植穴中間,覆土,土覆至一半時,向上輕提幼苗使其根系舒展,之后再覆土至滿穴,壓實,澆足定根水,最后再覆蓋一層土。梔子定植后,需短截植株,使株高控制在20厘米左右,葉或芽保留3~4片。④田間管理。梔子定植后春、夏、秋季要淺鋤除草,抑制雜草生長,促進梔子生長,1~2年幼株適當增加中耕除草次數;冬季可沿梔子植株四周15厘米外深耕施肥并培土,以保護梔子越冬及恢復樹勢。施肥需結合中耕除草進行,次數以每年3~4次為宜,4月以施氮肥為主,促進發芽和孕蕾;5月可噴施葉面肥,促使開花和結果;6—8月施氮磷鉀復合肥1次,可以壯大果實并促進花芽分化;9—10月再次加施氮磷鉀復合肥,保證植株生長。梔子定植1年后,開始培養樹形,剪掉多余枯枝或萌芽,僅選留1個粗壯的主干和3個主枝,各主枝再培養3~4個副枝。以后依次修剪至頂梢,將梔子樹冠剪成向四周伸展的傘形開闊狀,使其層次分明,透氣、透光。梔子定植后2年內要摘除花芽,第3年可適當留果。雨季注意排澇,嚴重干旱時及時澆水。⑤病蟲防治。梔子病蟲害較少,可通過加強水肥管理、人工或機械除草等農藝措施提高植株抗病蟲能力。對紅蜘蛛、介殼蟲、斑枯病發生區域,合理確定范圍,科學使用生物、化學農藥進行防治。⑥采收及產地初加工。鮮花一般在5—6月采收,殺青冷藏;果實于10—11月分批采收,鮮果清除雜質后用蒸汽處理,曬干或烘干,貯藏時注意防潮。
4.產業發展寧鄉梔子具有花果兼用、藥食同源、觀賞性極佳等特點,深受當地人喜愛。據《寧鄉縣志》記載,早在清朝年間,寧鄉種植的山梔便聞名全國,寧鄉也素有“梔子之鄉”美稱。
近年來,寧鄉市委、市政府將中藥材作為“鄉村振興”與“一鄉一品”建設主體產品,以梔子主產區喻家坳鄉為依托,通過科學引領、政策傾斜、資金幫扶等措施,大力發展梔子產業。
2020年,寧鄉市在喻家坳鄉舉辦以“湘梔相愛,浪漫喻家坳”為主題的梔子花文化旅游節,通過農旅融合,放大產業效益。該鄉已建成騰輝、旭達兩個梔子種植基地,全鄉種植面積近667公頃,鄉域居民房前屋后種植的桅子達100萬株,“村村有基地、處處有示范、戶戶有花香”的梔子小鎮格局初具雛形。
當前,寧鄉梔子生產面積共1333公頃,梔子年產量約1.28萬噸。寧鄉市委、市政府在梔子種植、初加工基礎上,進一步開發梔子在藥用、保健、食品、工藝品、苗木園林等方面的價值,著力打造特色餐飲、旅游觀光等10大梔子產業,幫扶成立梔子產業相關合作社40~50家,力促梔子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