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曾凡榮
2018年,湖南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整合全省優質紅茶資源,提出打造“湖南紅茶”省級公用品牌。湖南紅茶主產區和紅茶企業的積極性高漲,紅茶產品品質明顯提高,企業集群逐步形成,“湖南紅茶”影響力迅速提升,紅茶產業發展和品牌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20年年底,湖南省生產加工各類紅茶從2017年的3.7萬噸增加到2020年的7萬噸,增長89%,綜合產值從2017年的47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202億元,增長330%。為什么“湖南紅茶”能夠出現新的增長極?筆者在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以下簡稱“茶葉研究所”)探訪“湖南紅茶”標準體系構建的過程中,找到了答案。

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受全球茶葉市場變化的影響和茶葉貿易技術壁壘的沖擊,紅茶在出口貿易上遭遇斷崖式下跌。在外銷受挫的背景下,湖南的紅茶產業發展日漸式微,紅茶種植面積減小,紅茶適制品種研發停滯。回憶起這段歷史,茶葉研究所所長張曙光難掩痛惜之情,他說:“受進出口貿易形式的變化,紅茶的生產成本不斷提高。大部分的茶葉企業都紛紛開始生產綠茶,還有一小部分茶葉企業甚至為了降低成本,不惜生產‘復制茶’來獲取利潤,導致紅茶口碑急劇下滑。”
隨著經濟的發展,2007年紅茶內銷市場又開始火熱起來,消費者對于紅茶的需求逐年擴大。湖南的紅茶產區也相繼出現了很多紅茶品牌,如桃源紅、新化紅、宜章紅、炎陵紅、茶陵紅、沅陵紅等,它們都占領了紅茶市場的一定份額,但又都不足以代表“湖南紅茶”。同時整個紅茶產業還存在茶園管理落后,缺乏適制品種、高檔紅條茶加工技術、核心競爭力產品等諸多問題。
新的市場機遇下,整合紅茶資源,培育品牌主體,成為振興“湖南紅茶”的必經之路。“湖南紅茶”如何繼承傳統優勢、大膽進行技術創新,成為非常重要且緊迫的工作。“重塑‘湖南紅茶’的輝煌歷史,是每一位茶葉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而振興‘湖南紅茶’的關鍵在于構建一套科學的標準體系。”張曙光說道。
構建“湖南紅茶”標準體系首先是要從湖南各地紅茶產品中找出共性,比較“湖南紅茶”感官品質特點,明確“湖南紅茶”風格特點,解決什么叫“湖南紅茶”的問題。從2018年開始,由張曙光率領的茶葉研究所團隊在全省范圍內廣泛收集紅茶樣品,開展全省紅茶品質摸底鑒評。他們一共收集了省內14個市(州)35個縣(市)86家企業共192個不同等級和不同品種的茶樣品,以及省外15個代表性紅茶樣品,以此來進行大量的鑒評、歸類、制作、檢驗、驗證等工作。
茶葉研究所分批次購進具有代表性的紅茶樣品,成立一個由7位研究員組成的檢測團隊進行成分檢測。為確保檢測數據真實有效,團隊成員對每一份樣品進行至少3次的檢測實驗,并且在當天完成數據分析和總結。他們以不同等級的廣東紅茶、遵義紅茶、云南紅茶、祁門紅茶等外省紅茶樣品為對照,檢測分析了不同等級“湖南紅茶”樣品的生化成分,明確了“湖南紅茶”的生化成分物質基礎。
“檢測過程中如果出現實驗誤差,為了及時追蹤數據并分析原因,我們會立即重新進行檢測,忙到晚上11時也是常有的事情。檢測過程歷時數月,雖然艱辛,但好在我們成功了。”具體負責檢測的茶葉研究所副研究員銀霞笑著說道。最終檢測團隊和評審專家對兩百多個不同的紅茶產品的香氣、滋味等品質特點進行了綜合比較,獨創性地提出“湖南紅茶”品質特征為“花蜜香、甘鮮味”。

“湖南紅茶”品質摸底鑒評現場
在確定“湖南紅茶”品質特點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強化“湖南紅茶”的質量標準,張曙光率領團隊制定并發布了《湖南紅茶 工夫紅茶》(T/HNTI 02-2019)《湖南紅茶 紅碎茶》(T/HNTI 01-2018)《湖南紅茶 緊壓茶》(T/HNTI 03-2019)3個產品體系標準,以及《湖南紅茶 適制茶樹品種栽培技術規程》(T/HNTI 07-2019)《湖南紅茶 工夫紅茶加工技術規程》(T/HNTI 05-2018)《湖南紅茶 紅碎茶加工技術規程》(T/HNTI 04-2018)《湖南紅茶 緊壓茶加工技術規程》(T/HNTI 06-2019)和《湖南紅茶 公用商標使用管理規范》(T/HNTI 08-2019)5項團體標準。“8項標準涵蓋了‘湖南紅茶’適制茶樹品種栽培技術、加工技術、產品及包裝等各個生產環節,從而真正實現‘湖南紅茶’從茶園到茶杯整個產業鏈的生產有標可循、有標可依,這相當于回答了什么樣的湖南紅茶可以成為‘湖南紅茶’。”張曙光解釋道。
落實“湖南紅茶”標準體系的關鍵在于推廣“湖南紅茶”的系列標準,讓各地區的紅茶企業能夠嚴格按照規范納入“湖南紅茶”授牌企業的范圍。2018年4月,在全省紅茶品質摸底鑒評后,茶葉研究所開始投入制作“湖南紅茶”品鑒樣品和標準樣的工作中。2019年5月,張曙光率領研究團隊從湖南省11個紅茶主產區的幾百個紅茶樣品中,篩選了48個具有代表性和區域特色的紅茶樣品,采購紅茶樣品60千克備用。同時從湖南實際情況出發,兼顧省內大部分茶葉企業實際制作工藝水平,以“花蜜香、甘鮮味”的品質特點為引領,進一步篩選出25個代表性工夫紅茶樣,通過分類分級拼配,拼配湖南紅茶標準樣特級6.9千克、一級7千克、二級7.6千克,最后確定了“湖南紅茶”工夫紅茶3個等級的標準樣及審評用語。“通過初步制作標準樣,可以讓紅茶企業按照‘湖南紅茶’加工技術規程生產和加工‘湖南紅茶’,逐漸熟悉‘湖南紅茶’的加工技術要點,最終保證紅茶生產和加工的品質。”張曙光介紹道。
除了制作標準樣外,茶葉研究所還有針對性地舉辦了多期“‘湖南紅茶’研修班”,分別在邵陽、石門、新化、炎陵等紅茶主產地區開展技術服務,制作短視頻7個,舉辦線下現場培訓48次,發放技術資料5000余冊,培訓技術人員6000余人次,打造了“湖南紅茶”標準化高質量生產模式,即“湖南紅茶適制品種+標準化栽培管理+定向加工技術+規范化包裝標識”的生產模式,以標準引領提質增效,樹立了同一品類省級公用品牌打造的活樣板。
目前,湖南省已經有82家規模企業被授權使用“湖南紅茶”品牌商標,其中有4家授牌企業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有37家授牌企業是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全省生產銷售紅茶超過300萬元的企業有286家、加工銷售紅茶超過2000萬元的企業有29家。“湖南紅茶”標準體系的構建,使“湖南紅茶”定位從模糊到清晰,開創了湖南紅茶產業發展的新局面。

“湖南紅茶”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