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縣農業農村局(415300) 黃安凱 賀勇

2019年,石門縣被確定為全國鄉村治理試點縣。近年來,石門縣以此為契機,提出了“黨建引領、網格治理”思路,探索建立了黨組織引領自治組織聯動包片區、黨員屋場員聯戶包屋場的“兩聯兩包”村級治理模式,黨員聯系群眾機制落實得更加精準精細,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實現了小事不出屋場、大事不出片區、難事不出村居。
1.以黨建引領創建“兩聯兩包”鄉村治理“中樞”持續推進“頭雁工程”和“123”后備人才計劃,強化村(社區)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鄉(街道)黨委明確片長、屋場長、屋場員、黨員中心戶職責,指導村級在片區上建立黨支部或黨小組,鼓勵交叉任職和一肩挑,形成鄉村治理最大合力。整合村內各類經濟社會組織,以村為單位建立村級自治聯合會,在村黨組織引領下協助開展村級治理。每個屋場按程序確定有幫帶能力的無職黨員、入黨積極分子、村民代表、“兩代表一委員”、賢達能人等為屋場長、屋場員、黨員中心戶,對屋場內所有農戶進行包聯,落實治理任務,形成以黨員為主體的治理隊伍,實現管理服務全覆蓋,把支部建到片區,讓黨旗在每個屋場飄揚。
2.以三治融合打通“兩聯兩包”鄉村治理“經絡”以村為單位成立自治聯合會,下設紅白理事會、環境衛生協會、產業協會、法律服務隊等,在村黨組織引領下協助開展村級治理,實現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黨組織定期收集聯系服務和屋場協商情況,村支兩委研判商議確定重大事項,按照“四議兩公開”程序進行辦理,辦理結果一律接受群眾評議。隨著“三治融合”的深化,石門縣文明衛生村、生態村、特色文化鄉村覆蓋率達100%。
3.以因地制宜夯實“兩聯兩包”鄉村治理“地基”在探索“兩聯兩包”治理模式過程中,不搞千篇一律、千村一面和“一刀切”。按照“地域相鄰、產業趨同、風俗相近、規模適度、群眾認同”原則,每村科學劃分一定數量的片區,片區內劃分建立若干個屋場,形成以屋場為單位的微治理單元。通過打破原有的治理格局,對基層社會治理結構進行重塑,以新的組織方式協調各種力量和要素,豐富和創新鄉村治理體系,實現村、片區、屋場融合。
4.以科技融合暢通“兩聯兩包”鄉村治理“血脈”實施數字農村戰略,推動高新科技與農業、農村的深度融合,加快實現數據互聯互通,用網絡信息技術推進社會治理。全面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工作,運用綜治信息平臺、智慧黨建平臺、一門式政務服務平臺和微信信息平臺四個平臺,實現黨務、政務、村務融合。為每個農戶建立可查詢的數字檔案,建立橫向互通、縱向到戶的信息網絡和全方位、全要素的數字化便民服務體系。
5.以群眾主體直達“兩聯兩包”鄉村治理“末梢”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將村(居)民自治范疇內的事務由上級下達任務變為居民自主開展,理順基層政府與鄉村的責、權、利關系,打通鄉村自治的“腸梗阻”,讓群眾真正成為社會治理的主體。充分尊重民意、順應民意,解決好目標問題,確實做到群眾想什么我們就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