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楊長期從事食品工程科技研究,將柑橘從僅能鮮食的普通水果,變成了能喝果汁、吃罐頭、取類黃酮、提香精油、取果膠的多樣寶物,帶動更多農民增收。“科技成果必須及時轉化應用才有價值,才能推進產業提質增效,讓更多老百姓受益。”這是他做科研的信條。
1986年,通過歐洲共同體援助項目——“發展湖南果蔬加工試驗示范”遴選,單楊被派往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農業化學與食品技術研究所交流學習。當時的西班牙食品加工業發達,是世界“柑橘罐頭王國”。通過對比,他發現我國柑橘產業存在原料貯藏腐損率高、加工原料不能周年供應,缺少連續化、清潔化和標準化加工生產線,資源綜合利用率低,高值化產品少等一系列問題,與歐美地區差距較大。為縮小差距,單楊走上了食品加工的道路,并把柑橘加工作為今后科研工作的突破口。
回國后,單楊快馬加鞭組建了食品加工團隊。經過不懈努力,團隊在柑橘加工領域取得了系列科技成果,形成了“企業提出技術問題—政府與企業共同立項—科研院所實驗室小試—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中試—企業應用—全行業技術推廣”的產學研用技術模式。他帶領團隊創立了連續化、清潔化和標準化柑橘加工技術體系,實現綠色加工和產品升級換代;構建了柑橘資源高效高值綜合利用技術模式,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創新開發柑橘加工原料綠色貯(凍)藏技術及配套設施,為國家惠民工程提供科技支撐。經過不懈努力,我國柑橘加工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我國之前柑橘內的果膠、類黃酮、香精油需要依賴進口,通過我們的技術攻關以后,中國生產的這類產品占國際市場份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現在像我們的柑橘罐頭、類黃酮,都分別占了國際市場60%以上的市場份額。我們自己生產的果膠、香精油也在逐步替代進口的。”單楊自豪地說。
柑橘是民生產業,涉及19個省市、1.82億農民,是農民增收、農村勞動力就業、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重要產業之一。為解決全國柑橘加工的難題,單楊團隊加強了省與省之間的合作。他聯合行業前十強企業以及20多家柑橘領域著名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優勢科技創新資源、先進制造能力和產業優勢人才,共同組建“國家柑橘加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我們要將豐富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在這方面要多研發一些技術,特別是一些‘卡脖子’技術。”單楊說。帶著這一理念,他帶領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和產品市場壟斷,用自有技術支撐企業產品走向歐美日等國際市場,實現從貼牌代加工到自主設計再到自有品牌自主創新發展道路的華麗轉身,實現從中國“產品”到中國“品牌”、從中國“制造”到中國“質造”的根本轉變。
如今,單楊團隊被科技部列入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和農業農村部創新團隊,逐步發展成為我國食品加工與質量安全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現在我們還有很多食品從國外進口,經過科研攻關之后,希望逐步替代國外的產品。比如柑橘全果汁,我們正在根據農業農村部批準的行業標準,聯合企業生產產品并替代進口產品。此外,柑橘里有些功效成分比如檸檬果素還沒開發出來,需要加緊攻關,為人類的大健康服務。”單楊滿懷信心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