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農業人才交流服務中心

提起種田,大多數人都認為難以借此致富。但有一個人卻不這樣認為,他說:“種田雖然是‘泥飯碗’,但隨著國家的重視,以及相關政策的出臺,必將成為‘金飯碗’。”這個人便是全國種糧大戶、2021年湖南省十佳農民鄧東勝。
鄧東勝曾是一名軍人,經歷退伍、下崗后,南下進入廣州一家外企打工,收入頗豐,但物質的富裕并沒有帶給他更多的歡樂。帶著對家鄉的眷念,以及對田園生活的向往,2004年,他放棄高薪工作,帶著多年的積蓄回鄉創業。
鄧東勝先是開辦服裝專賣店和塑料制品公司,但由于經驗不足導致生意虧損。正當他苦思如何走出困局之時,中央出臺了扶持糧食生產等一系列惠農強農政策。鄧東勝抓住機遇,投資60萬元流轉土地47公頃從事稻田制種。然而天公不作美,臺風將80%的種禾吹倒,他投資的錢也打了水漂。面對損失,鄧東勝經過反復思考,認定只要強農政策不變,種糧仍大有可為。2007年,他重整旗鼓,在祁陽縣大忠橋鎮羅果村租種了12公頃稻田。想奪得高產,不能只有政策支持,還要有技術支撐,鄧東勝深知這一點。為更好地從事稻田生產,他向當地農民學習種植經驗,向農業專家請教先進農業技術,積極訂閱《雜交水稻》《湖南農業》等農業科普刊物,了解相關知識。此外,他還積極參加新型職業農民技術培訓,向其他種糧大戶請教生產管理經驗。通過系統學習,他掌握了機插秧育秧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等專業技術,由門外漢變成了“土專家”,當年每667平方米水稻獲利300元。
提起“賺錢經”,鄧東勝認為主要得益于政策扶持、規模化種植和集約化生產。2012年,他帶領周邊農戶成立祁陽縣鑫穗水稻機械化種植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到2021年,合作社社員已發展至303戶,自有種糧面積達145公頃,全程社會化服務及訂單種植面積達1133公頃,共生產糧食超10萬噸,累計為農戶增收約3200萬元。他說:“農業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是大勢所趨,這樣可以更好地延伸產業鏈,帶動更多人就業、增收。”
作為一名退伍老兵,鄧東勝牽掛的從來不止經濟效益。他認為合作社在提高經濟收入的同時,還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暴發之初,祁陽縣出現了大米短缺現象。鄧東勝意識到疫情發展的嚴重性,組織全體員工迅速啟動疫情防控及復工復產工作,每天提供40 噸大米,確保各代售點的貨源得到及時補充。但供貨量的驟增,導致大米庫存量急劇下降,糧價隨之上漲。身為共產黨員和退伍軍人的鄧東勝深知糧價穩定的重要性,經過深思熟慮,他將高價購進的優質大米按普通大米的價格虧本銷售,合作社因此損失幾十萬元,但他無怨無悔。他說:“在這樣的危難關頭,群眾就好比我們的親人,決不能為了私利而影響防疫大局。雖不能上防疫前線,但我希望能為穩定防疫后方貢獻自己的力量。”
下一步,鄧東勝將帶領團隊投資新建一座2萬噸的綠色低溫儲存庫、300 噸的原糧緩沖倉和200噸的成品大米庫,以及一座冷鏈庫和熱風庫,一條日產120 噸的精胚米生產線,改建一座3000噸的舊貯存庫,建成之后,將帶動周邊更多的農戶就業、增收。作為新型職業農民,他用實際行動詮釋擔當和責任,為當地鄉村振興和農業轉型升級貢獻自己的力量。他說:“種田是永遠都不會下崗的職業,我將為此努力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