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南省委黨校(410006) 嚴永

俗話說“親不過父母,近不過夫妻”。在中國社會道德觀念里,夫妻一直被視作同甘共苦的命運共同體。家庭所欠債務一般情況下理解為:夫妻共同債務由夫妻共同承擔。之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一直沒有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有關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作出具體規定,實踐中為了防止假離婚真逃債,最高人民法院在2003年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其第二十四條規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這項規定引發了很多配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負債”,甚至承擔巨額債務的后果。
2015年,有一對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丈夫隱瞞妻子借錢賭博,負債200多萬元。賭博事實敗露后,夫妻雙方協議離婚,丈夫將剩余的主要財產給了妻子和孩子。因丈夫欠下的巨額債務無力償還,債權人便將離婚后的夫妻兩人一并起訴至人民法院,要求妻子與丈夫共同償還債務。一審人民法院以上述第二十四條規定為依據,判定妻子共同承擔200多萬元的債務。而這樣的情況并非個例,社會上要求廢止或修改的聲音也越來越多。
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新的司法解釋,在夫妻債務問題上做出調整,改變原先“一刀切”推定夫妻共同債務的規定,保障婚姻當事人對共同債務的決定權和同意權,以防范無辜者“被負債”現象的出現,體現“共債共簽”的原則。
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發布,對夫妻共同債務認定作出了新的司法解釋,在“婚姻家庭編”的第一千零六十四條中規定:夫妻雙方共同簽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認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債務,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屬于夫妻共同債務。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不屬于夫妻共同債務;但是,債權人能夠證明該債務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經營或者基于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這條規定明確給出了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標準,為司法裁判提供了統一規則。
首先,明確了“共債共簽原則”。簡單理解就是,如果夫妻雙方都以自身的行為表示一起承擔這筆債務,那么這筆債務就屬于夫妻共同債務。比如,在借貸關系中,當夫妻二人均在出借人持有的借款合同上簽名時,這筆借款就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由夫妻共同償還。司法實踐中,夫妻一方是以其個人名義向債權人借款,但該筆借款經由夫妻另一方銀行賬戶的,人民法院會認定該夫妻另一方對借款為明知并實際參與,是夫妻共同債務;夫妻一方舉債后,配偶主動歸還借款的行為足以表明該配偶對債務既明知,又自愿承擔,也會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其次,除了上述夫妻雙方知情而且表示一起承擔的債務以外,還規定了即使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的債務也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的兩種情況:一是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二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經營的債務。第一種情況“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是指夫妻雙方及其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的必要事項的支出,是維系一個家庭正常生活所必需的開支。其主要的表現形式包括家庭正常的衣食住行、子女教育、老人贍養、文化消費等。第二種情況是針對目前很多夫妻的共同生活支出不再局限于以前傳統的家庭日常生活消費開支,還包括大量超出家庭日常生活范圍的支出,這些支出系夫妻雙方共同消費支配,或者用于形成夫妻共同財產,或者基于夫妻共同利益管理共同財產產生的支出,性質上也屬于夫妻共同生活支出的范圍。
最后,夫妻共同生產經營的情形則更為復雜,主要是指由夫妻雙方共同決定生產經營事項,或者雖由一方決定但另一方進行了授權的情形。根據“權利義務一致性”原則,當夫妻一方的行為使夫妻雙方共同獲益時,夫妻另一方理應承擔相應義務,共同負擔債務。比如,雖然家里窮困潦倒,丈夫借錢買了豪車,但是妻子經常開這輛豪車上下班,那么這筆借款夫妻應該共同償還,因為它用于夫妻共同生活。
總之,為了避免夫妻間其中一方“被負債”的情況出現,建議夫妻日常生活中加強溝通,雙方站在平等地位上行使家事決定權。除此之外,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也可以通過書面協議方式約定丈夫或者妻子一方對外的個人債務以及丈夫或者妻子的個人財產清償,但是這份協議必須讓債權人知道才可以對債權人有法律效果。